清朝后期,在老君寨的西南,三壩口的北邊有一個大潭坑。據老年人說,當年黃河在三壩口處沖決了大堤,咆哮而下,很快沖刷成了一個大潭坑。后來三壩口被堵住,黃河水回歸了子河,而北邊的大潭坑卻依然存在。
這潭坑很深很深,但到底有多深,誰也說不上來,它給人神秘莫測的感覺,但也不至于讓人望而生畏。坑邊有條路,平平坦坦的,說明不少人從這里走過。老君寨賣青菜的李老漢,就經常從這里走。這老漢五十開外,身板硬朗,心胸坦蕩,說話大嗓門,快口快語。一天,老漢擔著兩筐菜走到潭坑邊,忽然扁擔一顫悠,前邊的菜筐翻了個底朝天,后邊的菜筐也翻了。老漢放下扁擔去整菜筐,那秤砣卻咕咕嚕嚕,一下子滾到了潭坑里。李老漢想下水去撈,但又一想,這里號稱無底潭坑,自己水性又不好,還是算了吧。他整好了菜筐,正要挑擔趕路,只見那水里卻漂起了秤砣,并且向岸邊漂來。他一手拿著扁擔,一手抓起了秤砣,疑疑惑惑地趕集去了。
下集后,李老漢回到家里往屋門前一坐,一句話也不說。老太婆從廚屋里出來,說:“往日你回到家那張嘴就像黃河開了口,今天咋貼上了封條?”老漢這時便開了口,把在潭坑邊發生的事說了一遍。他知道,別看老婆子整天從磨道跑到灶柴窩,從灶柴窩又鉆進磨道,她卻比自己強,念過《三字經》,識不少字,天上的事地下的事都知道得不少。老漢把那事說了以后,老太婆說:“當家的,我想跟你去潭坑邊看一看。”于是,老夫婦倆便去了潭坑邊。
兩人到了潭坑邊,沉默了好長時間,還是老太婆先開口:“當家的,你知道這潭坑和別的水坑有啥不同嗎?”老漢說:“我知道,夏秋天下大雨,這潭坑的水不漲,春天天旱,這潭坑的水不向下落,別的水坑就不會這樣。我聽老一輩人說,這都是因為這個潭坑的西邊有一頭神龜,很大,馱著這西邊的十來個村莊,天澇時,它喝水,天旱時,它吐水,所以這潭坑里的水不變。”老太婆又問:“還有啥不同嗎?”老漢咂了咂嘴,搖了搖頭。老太婆又看了一陣,說:“我看,這水就是特別。你看,多平啊!真像面鏡子。天刮著風,卻沒有一點波紋,平,平,平。老君爺說:‘上善若水。’人也要像水一樣,要心平,要公平。這賣啥的人,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能缺斤短兩。沒有八兩不能當半斤,豆腐渣不能捏面筋。”老太婆又說:“一斤是十六兩,這每一兩還都有說處。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福祿壽三星,共十六顆星,所以老一輩的人才把十六兩定為一斤。短人家一兩,就缺一顆星。天上的十三顆星是不能缺的,人間的三顆星也是不能缺的,就說最后那個壽吧,缺一兩,就缺人的陽壽。”老漢急不可待地說:“咱一輩子沒干過缺斤短兩的事,不管大人小孩來買菜,咱都童叟無欺。你到集上打聽打聽,誰不知道咱。”說罷,停了一會,老漢又說:“今天可把我嚇了一下子。”老太婆親昵地說:“他爹,你是好人,所以有驚無險。我看,不管是潭坑里的神,還是潭坑西的那頭神龜,他們八成都是看中了你的那張嘴,你的那個高嗓門,想叫你給大家伙說說,特別是給做生意的人說說,要心平,要公平,不能昧了良心,缺人斤兩,做人要實誠。”疑團散盡,心花怒放,在往回走的路上,老漢竟唱起了路戲。當然,那嗓門高高的。
好多年過去了,潭坑已被淤平,如今,已是良田一片,然而那無底潭坑漂秤砣的故事卻還在這里流傳。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