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這段文字鋪排對比,張揚恣肆,已經不單單是一紙奏章,而更像是一篇精彩的政論了。喜歡讀《戰國策》的朋友,一定可以在這篇文字中找到那種縱橫捭闔的感覺。奏表的后半部分,對于戰略戰術的論述也是相當精彩。當時的情況,西晉的國土幾倍于吳,若是能夠從江北朝幾個方向同時出兵,讓吳國顧了這頭,顧不了那頭,累也能累死他們。幾路出兵的作用,除了使敵人疲憊,更重要的是吸引其主力,然后派水軍從長江上游長驅直下,打進吳國腹地,那么吳國水軍的優勢就會在瞬間化為烏有。這樣的戰略規劃,是何等的精辟啊。難怪武帝看后“深然之”,對羊祜的計劃大加贊賞。
可是,“然之”歸“然之”,這個伐吳的最終決定,還是很難拍板。因為當時被西晉視為心腹之患的,可不是只有東南的吳國一家。當時陜西、甘肅一帶的許多少數民族,被中原人士統稱為“胡人”。他們名義上歸西晉管轄,實際上卻不停地要鬧個獨立什么的。晉武帝被他們惹得不勝其煩,派軍隊前去平叛,可是西晉的軍隊到了那兒,卻連吃敗仗,這讓武帝大為光火,而伐吳的事,也就因此耽擱下了。
面對這種情況,羊祜心里非常著急,他接連上表對皇帝說道:“陛下,如今當務之急,仍在伐吳啊。那些胡人,若是看到連強大的吳國都被我朝滅掉了,懾于威勢,自然會俯首稱臣;再說,就算那些胡人仍然執迷不悟,到了那時,東南無事,我們便可以集中精力去對那些他們,對其加以討伐了啊。”類似的意思,羊祜向武帝說了一遍又一遍,可是朝中的大臣們多數都認為,以當下的形勢,究竟能不能滅吳,這還是說不準的事,若是伐吳不成,徒耗國力財力,于國不利,因此紛紛表示反對。看到志愿難遂,羊祜悲憤難當,他仰天長嘆道:“天下不如意,恆十居七八。當斷不斷,天與不取,悔不及矣!”
眼看這么好的伐吳時機就要錯過,羊祜的內心自然是非常苦悶的。不過,好在他胸懷比較豁達。每到郁悶到極點的時候,他就去游山玩水,調節心情。他最喜歡去的一處名勝是峴山,平時只要有空,就去那兒登高攬勝,賞玩一番。每次去到山頂,他總是命下人擺好菜肴,陳列好酒,一邊喝,一邊言詠賦詩,有時候,在山中流連終日,也不知疲倦。
有一回,羊祜喝著芳醪仙釀,面對著錦繡山川,一時間,胸中感慨萬千,于是長嘆一聲,對從事中郎鄒湛說道:“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如百歲后有知,魂魄猶應登此也。”初聽此話,他好象是在嘆息前人那淹沒無聞的遭遇;其實呢,他嘆的是自己,生怕終其一生都無法完成滅吳的大業,而使聲名不傳呢。
聽著這樣的嘆息,我們不能苛責羊祜為人太貪,奢求名望。要知道,對那些從小在以修齊治平為終極教義的儒家經典的書堆里泡大的文人士子們來說,能夠在歷史上的書卷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還有什么比這更有吸引力,更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呢?
鄒湛這個人,很會說話,聽完羊祜的慨嘆,他回答道:“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聞令望,必與此山俱傳。至若湛輩,乃當如公言耳。”意思是說,羊公您威加海內,德行無雙,流芳百世,那是毫無疑問的事兒,倒是像我鄒湛這樣的人,才會如您所說,成為那被人遺忘的一類人啊。這話說得說得謙虛,馬屁拍得不露痕跡,可是也是事實。羊祜雖然最終沒能親手滅掉吳國,可是他為西晉的滅吳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對待敵人的光明磊落,對待后輩的獎掖提攜,都被后人牢牢地銘記在心里。
唐代大詩人孟浩然有一首著名的《與諸子登峴山》,詩云:“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孟浩然的一生,仕途偃蹇,基本過著半隱半仕的生活。在這首詩里,他將人事代謝,節序如流而大功未就,不甘埋沒的心情表達得自然而深沉。那個同樣在峴山上登高寄慨,表達著類似的志愿的羊公,人家所取得的成就,又豈是他這一介文人堪與比擬的呢?因此,說羊祜是孟浩然的偶像,一點都不為過。
或許是因為連年的征戰,又或許是因為始終為伐吳之事而耽精竭慮,在上書未果之后不久,羊祜就患了病。可是,即使后來沉綿病榻,他還是堅持進京朝見武帝,一見到武帝,他就又開始陳說伐吳的大計,讓武帝格外感動。因為病情越來越重,再也經不起風寒和顛簸,所以武帝讓他在家安心養病,同時派大臣張華代自己到他家去拜訪,向他咨詢伐吳的計策。羊祜堅持他先前的觀點:伐吳之事必須速行,否則哪一天孫皓要是掛了,吳國的百姓若再推舉一位明君出來,勵精圖治,把國力給搞上去了,到那時候,再想伐吳的話,可就費事兒了。張華在一邊聽著,連連點頭。張華臨走時,羊祜還對他千叮萬囑,讓他轉告皇帝,一定不要停止伐吳的準備。
一生盡忠于國事的羊祜,終于在沒能親眼看到天下一統的巨大缺憾中辭世了,死時五十八歲。臨終時,他向皇帝推薦讓杜預來接替自己的工作,無疑是深具知人之明的。后來,杜預沒有辜負羊祜的期望,成為了滅吳戰役的總導演之一。這是后話,我們把它放到下一篇中再談。
羊祜死的那天,武帝換上素服,痛哭流涕,悲傷得不能自已。發喪那天,天氣寒冷,武帝滿把的眼淚和鼻涕都給凍住,搞得他胡子、鬢角上掛了一串串的冰碴兒,可見這悲傷,不是裝出來的。荊州各郡的百姓聽到羊祜的死訊,手上的活兒也不干了,買賣也丟下不做了,紛紛放聲大哭起來。一條巷子里頭,從近到遠,哭號相接,此起彼伏,聲動天地。就連那些吳國的守邊將士,聽到羊祜的死訊后,都不免為之淚下。羊祜的人格魅力,實在令人不能不服。
襄陽當地的百姓,為了紀念這位深受他們愛戴的長官,就在峴山周圍他常去賞玩的地方建碑立廟,年年都去祭祀,以寄托哀思,并且期盼他死后仍能保佑當地的士民。羊祜去世好幾年后,有老百姓走路經過那碑石的時候,還是忍不住會流下淚來,杜預因此把它命名為“墮淚碑”。至于荊州的百姓為了表達他們對羊祜的緬懷和尊敬,特意避他的名諱,遇到跟“祜”音近的字,都換成別字,比如“屋”不說“屋”,而是說“門”,“戶”不說“戶”,而說“辭”,那就更可見出羊祜在大家心中的地位了。
在本篇的最后,我還要給大家講幾件跟羊祜有關的軼事。在《晉書?羊祜傳》的末尾,記有這么一則故事,說的是羊祜五歲的時候,有一天,非要他的乳母去給他拿一只金環來,還說就是他以前經常玩的那一只。乳母很是納悶地對他說道:“孩子,你根本就沒有什么金環,教我去哪里給你拿呀?”羊祜也不答話,徑直跑到鄰居李氏家里,在他家院子里的大桑樹上一通亂摸,最后竟然真的從樹洞里掏了一只金環出來。李氏知道這事以后,跑到羊家,把那金環細細打量一番,然后很吃驚地說道:“這是我那死去的孩兒丟失的玩具,怎么會在你手上呢?!”這時候乳母走過來,把事情的原委跟她解釋了一番。李氏聽后又驚又悲。這件事情傳了出去,大家都感覺怪異,于是有傳聞說,李家死去的孩子,其實就是羊祜的前身。
又有一次,一個相士對羊祜說道,“你們羊家的祖墳有王氣,得好好地保護哈。要是被人鑿了,你這輩子都不會有兒子了。”羊祜不信這個邪,回家以后,居然自己抄把鋤頭,去把墓給鑿了。那個相士聽說以后,又好氣又好笑,于是又對他說:“你這虎玩藝兒,我跟你說啊,你這么做,不但將來生不出兒子,以后還會從馬背上摔下來,損及身體呢。”結果,后來有一回,羊祜出去打獵時,真的從馬上跌了下來,摔斷了胳膊。羊祜仕途得意,位至三公,可是終其一生,竟然一個兒子都沒生出來,跟那個相士的預言分毫不差。
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之風大盛,很多志怪小說的作者搜奇述異,其實是把這些事情當作實事來記錄的。唐人承其余續,在撰寫前朝史實時,也喜歡把這些奇事當作真實發生過的故事,加到人物的傳記中去。因此,這些軼事啊,我們姑妄聽之。我想,羊祜這人秉性寬仁,做事中規中矩,背把鋤頭,去刨了祖墳,這種事,他絕對不會去干了。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