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了形勢的險惡,這讓衛瓘安心繼續做他的高官;高估了自己的重要,則讓他結結實實得罪了皇帝。有一件事,我們在前文中多次提到過:武帝為了讓他那個聰明伶俐的小孫子將來可以繼承大統,竟毅然決然地將他的傻瓜兒子司馬衷立為太子。對這件事,大臣們多少都有些意見。當時隨便什么人都看得出來,這個司馬衷直接就是弱智低能兒,就這么一主兒,他以后要是做了皇帝,那國家還不得全部亂套啊?衛瓘是國之重臣,加上自我感覺良好,因此有好幾回他都打算跟武帝提建議,讓他廢了傻衷的太子。只不過因為這事兒實在太大,他只好在心里想想,一直沒敢提。后來有一回,武帝在陵云臺大宴群臣,衛瓘仗著多喝了幾口酒,帶著三分兩點的醉意,壯了壯膽子,跪在皇帝的御床跟前,大聲說道:“老臣有事想要跟皇上啟奏。”武帝這時心情不錯,笑呵呵地說道:“衛卿有何事稟報啊?”衛瓘跪在那兒,欲言又止,憋了半天,最后也沒能把心里話說出來,最后只是拿手摸著龍床的扶手,搖頭嘆息道:“此座可惜,此座可惜啊!”
當時武帝一聽這話,馬上就明白他的意思了。武帝心說,你不就是想告訴我,讓司馬衷坐在這上頭,白瞎這張龍床了嘛?其實武帝也不是沒懷疑過傻衷的智力問題,可是因為賈充等人一個勁在他跟前替傻衷說好話,加上傻衷他老婆,丑妹賈南風找來幾位高人,為司馬衷代寫策論,代做考題,使得武帝認為他這個兒子啊,也許只是太實在了一點而已,應該不至于傻到不能理事的程度。再說,要是真的廢了傻衷,武帝那可愛的小孫子以后做皇帝的事兒不就沒準兒了嗎?
想到這兒,武帝沒有當面駁斥衛瓘,而是委婉地說道:“衛卿,你是不是真的喝高了?”這話看似溫和,實藏殺機,衛瓘聽了,矍然心驚,從此不敢再對這件事發表任何意見了。不過即使這樣,禍已經闖下了。提議廢掉傻衷,那就等于要廢了丑妹賈南風啊。這下可不得了,丑風知道這事以后,把衛瓘恨得要死,從那時起,她成天就想著怎么可以找個法子把衛瓘這老家伙給整死呢。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不過在現實生活中,這算不上一條普遍的規律。中國乃至世界的歷史上,老子英雄兒子狗熊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衛瓘的兒子衛宣就是這樣一個鮮活的例子。衛宣這小子,沾了他老子的光,一點功勞沒有,半分才華皆無,居然就娶了公主,做了駙馬爺,一輩子不用奮斗了。要是別人,碰上這好事兒,不得高興到腳趾抽筋哪?人家衛宣可好,對待這些的態度,只有三個字,“不——稀——罕!”他放著金枝玉葉的公主不愛,反而成天跟一班狐朋狗友喝酒**,上街把妹,公主被孤零零地撇在家里,終日以淚洗面。
應該說,衛宣這小子運氣夠好,公主給他氣成那樣,都沒有跑到武帝告他的狀。可并不是每個人都像公主這樣。因為他的政治主張,衛瓘在朝中很是得罪了一些人,太尉楊駿就是其中的一個。楊駿是皇親,仗著他妹妹楊皇后得寵,在朝中作威作福,權勢煊天。楊駿是個地道的小人,他一直想把衛瓘扳倒,好獨攬大權?可是衛瓘這個人立身較正,加上他善于謀略,楊駿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機會。可是打聽到衛宣的所作所為后,楊駿激動了。心說衛宣這小子,簡直就是上天給我老楊家送來的禮物啊。看看他是怎樣對待堂堂的公主的?要是能說服皇帝,讓公主跟衛宣離婚,衛瓘肯定沒臉再在朝中干下去了,那時候他的權力不就都落到他楊駿的手上了嗎?想到這兒,楊駿心花怒放,于是花大價錢賄賂武帝的近侍,讓他們得空就在皇帝跟前大說特說衛家的壞話。那些近侍自然是得了誰的錢,就幫誰辦事。他們發揮想象力,添油加醋,把衛宣描述得十惡不赦,把公主在衛家的環境形容得直如人間煉獄一般。他們勸武帝干脆把公主從衛家接回來,斷了這門親事。武帝心疼女兒,于是照他們說的去做。
這事發生以后,衛瓘又慚又懼又恨,趕忙跑到武帝跟前,再次告老遜位。武帝因為公主這件事,對衛家確實有情緒,因此同意了他的請求。在此之前,衛瓘已經向武帝數度請辭,皆未獲準;這一回他的請辭,主要是為了謝罪,沒想到武帝卻答應了。終于可以告老還鄉,按說衛瓘也算是得償所愿。可是古往今來,沒有人是不愛面子的。按照衛瓘原來的打算,他不是不想退休,可是那也得風風光光地退,功成名就地退,得讓人家三五次挽留不得地退。可是現在呢,因為這個敗家兒子,讓他退得灰頭土臉,一點面子都沒有。因此衛瓘的心態暗暗地起了變化,他恨恨地還想替自己掙回一點面子。或許就是這么一個想法,讓他這個一世的聰明人,最后竟然落得一個凄慘的下場。
武帝死后,傻瓜皇帝司馬衷即位。這個弱智低能兒,根本沒有駕馭朝政的能力,于是在他就任皇帝之后不久,西晉王朝就陷入幾方力量搶奪皇權的內亂之中。其中鬧的最兇的,就是那位太尉楊駿。可是這個楊駿很沒腦子,他沒能得意幾天,就被皇后賈南風設計砍了腦袋。楊駿被滅,賈南風是很高興的,可是她畢竟是個女人家,不好親自站到前臺,指揮朝政。所以她決定還得找個德高望重的老臣來主持局面。經過跟丈夫的“商量”和廣泛征求朝臣們的意見,賈南風決定請衛瓘出山,讓他與汝南王司馬王亮共同輔政。
詔令傳來,衛瓘禁不起虛榮心的誘惑,居然接受了任命,再度出山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愚蠢的決定。晚年的衛瓘失去了年輕時在政治上的敏銳性,看不到朝中潛藏的巨大危險,更沒有意識到這次的征召,賈南風無非是把他當作一個工具而已。
我在《青麻代絲》中提到,武帝死前,為了節制楊家和賈家的權力,防止他們搶了自己那傻瓜兒子的皇位,讓司馬家的幾位侯王分別駐扎在重要的藩鎮,撥給他們重兵,讓他們隨時準備入京勤王。然而武帝剛死,那幾位藩王就紛紛跑到京城來巴結賈南風,打算在這場權力的爭奪中分得一杯羹。這里面跟賈南風混得最熟的一個,就是楚王司馬瑋。
當時身為輔政大臣的汝南王司馬亮,看到有這么多藩王跑到京里來,擺明了是圖謀不軌,于是某天上朝的時候,他上了份奏章,請求皇帝下令,讓諸王回到他們自己的籓地去。朝臣們聽了這建議,面面相覷,誰也不敢得罪那些侯王,誰也不敢擅自發表意見。就在這時候,衛瓘出來逞英雄了。他表示自己非常贊同司馬亮的意見。他說,反正這些王爺們在京里待著也沒什么事兒干,現在國家經濟比較緊張,養不起這許多爺,再說,他們自己的治地還有一大堆工作等著他們去做呢,所以,還是讓他們該去哪去哪吧。
衛瓘這樣的言論一出,那些藩王們全都火了。楚王司馬瑋是個急脾氣,當場就要發飆,攝于衛瓘好歹是輔政大臣,這才強忍下去。然而大家莫要忘了,打心眼里記恨著衛瓘的,還輪不到這些藩王,賈南風這回請衛瓘出山,壓根就沒安什么好心。其實當初武帝給傻衷選定老婆的時候,就差點選了衛瓘的閨女,后來還是楊皇后收了賈家的禮,在武帝枕邊猛吹其風,才讓武帝改了主意,聘賈南風作了太子妃。因此,賈南風本來就對衛瓘意見不小。后來她聽說,衛瓘這老貨借著酒勁兒,拍著武帝的龍床,說什么“此座可惜”。差一點就害她做不成皇后。這些是舊事,倒也算了,可是賈丑風好容易當上皇后,有權有勢了,正卻仍處處受到衛瓘這老家伙的管制,弄了幾個小白臉兒到宮里來玩玩兒,多大點事兒,還被衛瓘好一頓數落(這些趣事,大家在《戟擲孕妾》等篇中會一一看到),賈南風能不火大嗎?如果有人想要將衛瓘殺之而后快的,輪不到別人,賈南風一定是頭一號。到了這時,衛瓘因為遣散諸王的言論而得罪了司馬瑋,賈南風知道,除掉衛瓘的機會終于到來了。
主意拿定,賈南風決定立即采取措施。楚王司馬瑋這人,她太了解了。她知道這人不長腦子,想要除掉衛瓘,此人乃是最佳人選。她哄著自己那位傻瓜老公寫了封詔書,捏造事實,誣陷說衛瓘等人有意謀反,打算行那“伊霍之事”。這里需要介紹一下,什么是所謂的“伊霍之事”呢?這里的“伊”,指的是商代名相伊尹,而“霍”,則是指西漢名臣霍光。伊尹與霍光之所以并論,主要是因為他們均是托孤的重臣,而且均有將荒淫無度的皇帝廢掉的事跡。
伊尹是商初的大臣,他得到成湯的重用,被委以國政,助湯滅夏。湯死后,他又連續副作用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太甲即位,他不肯遵守成湯制定的法規,橫行無道,后來被伊尹流放于桐宮。霍光字子孟,是漢武帝時的大臣,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人。武帝死后,他受命為漢昭帝的輔政大臣,執掌漢室最高權力近20年,為漢室的安定和中興建立功勛,成為西漢歷史發展中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漢武帝的孫子劉賀即位后,荒淫無度,劣跡多多,在這種情況下,霍光上奏漢室上官太后,將劉賀廢掉,而后立漢武帝與衛子夫的曾孫劉病已為皇帝,這就是漢宣帝。后來,歷史上很多人被說成欲行“伊霍之事”,就是影射說要獨攬朝政大權的意思。
衛瓘和司馬亮都是武帝時的國家重臣,賈南風想要誣陷他們的話,說他們“欲行伊霍之事”,這是最順手的借口。司馬瑋接到命令,高興壞了。詔書上讓他去免了衛瓘的官,可他偏能理解為:報仇的機會來了。他心想,免了衛瓘的官,他就是平民一個了,殺個平民,有啥風險?于是他興沖沖地派自己的親信清河王司馬遐去逮捕衛瓘。
司馬遐牛哄哄地帶著士兵來到衛府,宣稱奉了皇帝的命令,前來捉人。事起突然,衛瓘手下的幕僚們懷疑司馬遐假傳圣旨,勸衛瓘不要跟他們走,不如先寫封信,向皇帝申辯一下,看看事態的發展再說。衛瓘在這件事上的表現,幼稚得令人驚奇。他心里想,我不負朝廷,朝廷為何負我?于是跟賭氣似的,真的跟著他們走了。這一走,可就再也回不來了。衛瓘跟他兒孫共九人同時被害,死時年七十二歲。不幸中的萬幸是,衛瓘最疼愛的兩個孫子衛璪和衛玠,恰好因為頭天晚上吃壞了肚子,住進了醫院,因此躲過了一劫。否則,恐怕也就沒有我后面要寫給大家看的《看殺衛玠》的故事了。
俗話說,天道循環,報應不爽。衛瓘死后不久,楚王司馬瑋就被賈南風卸磨殺驢,找個機會給喀嚓了。說來好笑,賈南風殺他的理由,就是因為他張揚跋扈,擅殺國家大臣。司馬瑋死后,衛瓘的閨女向朝廷上書鳴冤。在冤殺衛瓘之后,賈南風表現出難得的一點良知,她讓老公下詔宣稱衛瓘舉門無辜受禍,并且表示朝廷追念衛瓘在伐蜀戰役中的功勛,封他為蘭陵郡公、增邑三千戶。衛家的那些家眷們聽到詔令后,紛紛叩頭謝恩,認為皇帝終于為衛瓘洗雪了冤屈。其實我們現在想想,那些古人也真夠傻的。人都死了,就算能夠封侯拜相,又有什么用呢?衛瓘死時七十多歲了,在古代算得上高齡,可惜的是他那些青春年少的子孫們,也都陪他一起去黃泉相會,實在冤得可以。尤其是他兒子衛恒,這個天才的書法家,原本有機會超越他老子在藝術上的成就,結果或得這樣的下場。
衛瓘的遭遇,讓我油然想到一句俗語,說一個人可以聰明一時,卻很難聰明一世。經歷過無數次政治風波的衛瓘,最后竟以這樣的方式死去,實在值得嘆息。其實,據史料記載,當年他昧著良心派人去斬殺鄧艾父子時,就有人批評他說:“衛瓘你如此行事,怎能長久。”我們不必刻意認為,衛瓘之死乃是遭天報應。可是殺害鄧艾,這的的確確是衛瓘一生中最大的污點,任他有多大的功績和聲望,也是抹之不去的。而這,或許就是衛瓘聰明的代價吧。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