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在西天取經的途中,所遇到的各類妖魔,無一不是沖著他的肉來的,幾乎所有的妖魔都對他的肉垂涎三尺,因為吃了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
祈求長生不老,不僅凡間人類夢寐以求,而且各類神通廣大的妖魔,也朝思暮想,可見唐僧肉的誘惑力。
在古老的中國道教、儒教和佛教都試圖探討人的長生與不死,只不過是他們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都試圖使自己的學說和把人變成神的愿望融為一體,并試圖指點迷津,找出一條捷徑。
可惜的是,釋伽牟尼、老子和孔子等人的哲學,都沒有指出一條引導人們超越世俗希望而通向人類永恒不朽之路。
孔子為人們指明了有希望通達今生今世的成功途徑的最好辦法,但只是把人們引導到天國的大門口,并不曾進入那個神秘的天堂。
老子更是以出世的超脫態度對待生與死,他的學說就像濃霧之中的山峰,迷迷糊糊,難以琢磨。后來者甚至走上了煉丹巫術歧路。
佛教是以中間道路出現在人們的面前。當古人在爭論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時候,佛教則認為人之初性本中;當人們在爭論物質最重要還是精神最重要的時候,佛教則認為他的學說是折中的;當人們在爭論知難于行還是行難于知的時候,佛教則認為知與行都難,知與行都易。
也許中國需要某種中間道路,也許中國人骨子里就有中庸的基因,也許中國需要某種信仰,即可以把精神和物質結合在一起。比如就財富來說,無非是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兩類,可是人們卻把自己的子女看成既是物質財富也是精神財富,所以中國人就特別關愛孩子,甚至到溺愛的地步。
也許是這個原因吧,佛教在中國得到傳播,受到歡迎,并開花結果。
其實有生必有死,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知道歸知道,追求歸追求。這就是理論與實踐最大的脫節,也是知與行的背道而馳。
應該說,死亡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社會進步的階梯,是社會新陳代謝的表現。沒有死亡,生命就不會那么寶貴;沒有死亡,社會就不能進步;沒有死亡,社會就會停止新陳代謝。
當然,用局部、暫時的觀點看,死亡或許是一個損失,是一個災難,是一個悲痛。但是用歷史的整體的觀點看,人類要不斷突破自身,超越自身,就必須讓新生者來完成。這是因為,每個人發展到一定階段,就無法突破自己,自己將成為發展的障礙。替代也就成為人類發展的最佳途徑。死亡就不是一件壞事。“后來者居上”可以說是一個鐵的規律。
古今往來,一個人不管他多么偉大,多么英名,多么智慧;一種理論多么先進,多么完美,多么超前,總是階段性的,總是需要發展的,需要完善的,也終究會被新人和新理論所替代。
因此,認識死亡,學會死亡是一門很有價值的科學。
人終有一死,人人皆知。但是人們卻很難擺脫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總希望得到宗教的安慰。
可是《西游記》的作者對這個問題獨具慧眼,沒有讓任何妖魔吃到唐僧肉。我想這可能是作者在暗示,任何人不要企圖吃到唐僧肉,任何人都不要對長生不老抱任何幻想,不要做異想天開,徒勞無益的傻事。
也許吳承恩在暗示人們,人都是一次生命之人,生命是短暫,也是寶貴的,去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不要胡思亂想。世上本就沒有唐僧肉,天上也不會掉下餡餅來,要改變生活,創造未來,不靠神仙佛祖,也沒有救世主,全靠自己!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