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講到這里,司馬穎已經不再是主角。他的結局,過會再作交代。現在,讓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最后的兩位王身上。
河間王司馬颙,字文載,太原烈王司馬瑰的兒子。他爺爺司馬孚更有名些,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颙從小就以輕財愛士而著稱,武帝司馬炎一直認為他氣度不凡,可以作為諸國儀表。
當年趙王司馬倫篡位稱帝后,齊王司馬冏聯合成都王司馬穎,一起發兵征討他。這次行動,司馬颙也是參與了的,不過,他參與到這次行動的過程,還比較曲折。
當時司馬冏的檄文發到司馬颙手里,司馬颙非但沒有痛快地表示響應,反而派人綁了司馬冏的使者,把他送到司馬倫那兒去,表示自己跟這件事沒有任何關系。司馬倫因此認定司馬颙是支持自己的,于是向司馬颙征兵,答應他事情平定以后,給他加官進爵。司馬颙于是派大將張方帶兵前去救援司馬倫。可是,張方的軍隊剛剛走到華陰(今陜西省華陰市),司馬颙聽說司馬冏和司馬穎的兵鋒甚盛,又派人快馬加鞭,去把張方的軍隊追回來,然后讓他去配合二王的軍隊,一同討伐司馬倫。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來,司馬颙這人,品行實在不怎么樣,典型的墻頭草,隨風倒。當時,張方的軍隊剛到潼關,司馬冏和司馬穎已經進入洛陽,司馬倫和孫秀伏誅了,惠帝也被反正。張方只好率著軍隊,又折回長安。司馬冏掌握大權后,開始論功行賞。他雖然生氣司馬颙的騎墻,不過看在他后來改變立場,響應自己號召的份上,還是拜他為太尉。
司馬穎失勢后,司馬颙廢掉他皇太弟和丞相的位置,自己取而代之。到這時,西晉國內,最有勢力的王,就只剩他和東海王司馬越了。
永興二年(公元305年),司馬越接受中尉劉洽的建議,發兵討伐司馬颙。前面提到,司馬越率軍攻打司馬穎,遭到失敗,他狼狽逃到下邳,卻被駐守在當地的東平王司馬茂拒絕接納。到了這時,聽說司馬越興兵再起的消息,司馬茂很是恐慌,于是主動把自己治下的徐州讓給司馬越。與此同時,司馬越的三個弟弟也協同興兵,各據一方。司馬越因此聲勢大振,很多官員都去投奔他。
司馬越起兵的消息傳來,司馬颙有點慌。他逼傻衷發布詔書,要罷免司馬越。
司馬越也不示弱,打出“張方劫遷車駕,天下怨憤,欲奉迎大駕,還復舊都洛陽”的旗號,繼續進兵。
大戰一觸即發,這時,司馬越又派人到長安,游說司馬颙,說只要司馬颙肯送惠帝回洛陽,自己就可以跟他分陜而居。
這個提議,司馬颙認為可以接受,準備照司馬越說的去做,可是這時,大將張方卻堅決表示反對。他認為,司馬越的軍隊是烏合之眾,根本沒有戰斗能力,這樣就接受敵軍的條件,是向對方示弱的表現。他還建議說,自己擁有士兵十余萬眾,可以親自送惠皇回洛陽宮中,以堵司馬越之口。然后讓司馬穎回鄴城掌權,司馬颙留守關中。而后,自己出兵北伐博陵(今河北定縣)。這樣一來,局勢就比較穩定,天下再也沒有肯幫助司馬越的了。
應該說,張方這個建議,是比較符合當時的形勢的。無奈司馬颙有自己的打算,不肯接受。他命豫州刺史劉喬為鎮東大將軍,同時派遣司馬穎率領樓褒、王闡等人,占據河橋,來抗拒司馬越。
此戰,司馬越志在必得。他親自率領3萬士兵西進蕭縣(今安徽蕭縣)。不過事實證明,司馬越不是帶兵打仗的料,劉喬派他的兒子劉佑率軍,去跟司馬越正面交鋒,結果一戰下來,司馬越軍大敗。關鍵時刻,范陽王司馬虓派遣督護田徽,率領八百騎兵前來幫助司馬越。他在譙(今安徽亳州)與劉佑的軍隊相遇,一戰之下,劉佑被徹底擊潰,司馬越得以順利進屯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
消息傳到長安,司馬颙快崩潰了。他聽從親信郅輔的建議,派人連夜趕到張方營里,趁他不備,砍了他的腦袋,然后把張方的人頭送到司馬越那兒,請求息戰。可是這時,司馬越軍的士氣已經很旺。司馬越看到司馬颙急得發昏,自毀長城,哪里還會退兵?于是下令繼續進軍。
這時的司馬颙,悔得腸子都青了。他怪罪郅輔出餿點子,害自己殺了張方,因此把郅輔抓起來,砍了腦袋。然后派遣將領刁默駐守潼關,打算作最后的抵抗。
但是張方的死,對司馬颙的負面影響確實很大,比如,范陽王司馬虓的司馬劉琨,不必費力攻城,只是將張方的頭顱給滎陽守將呂朗一show,呂朗馬上就放棄抵抗,獻出城池,投降了。
隨后,司馬越軍中的鮮卑將領壬辰,祁弘等人,也順利攻破了刁默把守的潼關,進入關中。司馬颙已經近乎絕望。他又派遣馬瞻、郭傳等人,在霸水擺開陣勢,抗拒司馬越的軍隊,結果馬瞻軍又一次戰敗。無奈之下,司馬颙單騎逃出長安,跑到太白山去,躲了起來。司馬越的軍隊長驅直入,進到長安城里,壬辰,祁弘的鮮卑部隊大肆搶掠,遭到殺害的無辜百姓多達二萬人。
與此同時,被司馬颙派去駐守河橋的司馬穎,也遭到沉重的失敗。安北將軍王浚,在這次戰役中,對司馬越持擁護態度。他派遣督護劉根率領三百騎兵去攻打河橋。司馬穎帳下的部將王闡率軍出戰,卻被劉根殺死。范陽王司馬虓也派出鮮卑騎兵助戰,司馬穎守不住,只好率軍西逃。王浚和司馬虓的軍隊不依不饒,一直追到新安(今安徽新安),司馬穎手下那點兵,損失殆盡。
這次戰役,以司馬越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司馬越進入長安后,封大將梁柳為鎮西將軍,讓他把守關中。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司馬越率領諸侯及鮮卑騎兵,護送惠帝回到洛陽。傻衷下詔,升司馬越為太傅,錄尚書事,范陽王司馬虓,因為在這次戰役中的巨大功勞,也被封為司空。
到這時,司馬颙和司馬穎已經成不了什么氣候,西晉那點破敗的家產,基本都落在司馬越手中了。現在有時間補敘一下這位八王中最后一位出場人物的個人資料。
司馬越字元超,是高密王司馬泰的第二個兒子。《晉書》里說他“少有令名,謙虛持布衣之操,為中外所宗”。事實上,司馬越確實是一個比較善于韜晦的人物,否則,他也不會等到其他幾王的戲唱得差不多了,才登臺亮相。
打敗司馬颙后,司馬越為了斬草除根,逼迫惠帝下詔,派鎮南將軍劉弘和南中郎將劉陶前去抓捕逃亡在外的司馬穎。這下,司馬穎變成了全國通緝犯。他連老娘和老婆都顧不上,帶著兩個兒子,匆匆忙忙逃到朝歌。一路上,他集合了故將及士兵數百人,打算帶著這些人,去投奔他的舊將公師籓。
可是剛走到半路,司馬穎就被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太守馮嵩逮住了。馮嵩知道司馬穎的身份,于是把他送到范陽王司馬虓那兒,讓他處置。司馬虓看在司馬穎跟他同宗的份上,倒也沒有要加害他的意思。
司馬穎的命運,似乎迎來了一個轉機,或許在司馬虓的庇護下,他還可以茍活幾年,表現良好,以后得到赦免,都是可能的事。然而,事情就是這么不湊巧。一個多月后,司馬虓突然得病暴死,司馬穎剛剛得到的保護傘,轉瞬消失了。
范陽王司馬虓的領地,跟司馬穎的封地毗連。這里的人,尤其是附近鄴都的百姓,對司馬穎一直念念不忘,希望他能夠東山再起,主持大事。然而,就是這種擁戴,最終害了司馬穎的性命。
司馬虓死后,他手下的長史劉輿,看到司馬穎人氣那么高,擔心留著他成為后患,于是故意不給司馬虓發喪。他令人扮成朝廷的使臣,聲稱得到皇帝的密詔,要賜死司馬穎。
司馬穎心里清楚,什么使者,什么詔書,肯定都是假的,可是他已經落于人手,還能有什么法子呢?他仰天長嘆道:“我死之后,天下安乎,不安乎?我自放逐,于今三年,身體手足不見洗沐,取數斗湯來!”
臨死前,把脖子和臉洗洗干凈,這大約是司馬穎唯一的要求了。洗完以后,他披頭散發地躺在床上,任由那位假扮的使者,拿根小繩,往他脖兒上一套,然后兩手用力一勒,這位大名鼎鼎的成都王司馬穎,就去黃泉下跟其他幾位王爺見面了。
司馬穎死時,才二十八歲。那樣曲折而復雜的經歷,居然發生在他這樣一個青年的身上,令人難以置信。
另一方面,僥幸逃脫的司馬颙,卻還在做著東山再起的迷夢。
在關中,司馬颙的故將馬瞻等人,借與鎮西將軍梁柳見面的機會,將他殺死。隨后,馬瞻與始平太守梁邁等人,共同迎接司馬颙回長安主持局面。司馬颙可愛得很,他被司馬越打怕了,甚至因為害怕他怪罪自己擅自殺害梁柳,連王府的門都不敢進哩。
司馬颙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他再也無法恢復往日的威風了。他回來后,關中很多城市的守將,都對他表示不服。后來,弘農太守裴暠、秦國內史賈龕、安定太守賈疋等人,甚至聯合出兵,討伐司馬颙,將他的心腹馬瞻、梁邁等人全部斬殺。
同時,司馬越知道司馬颙東山再起后,也派遣督護麋晃,率領大軍討伐司馬颙。司馬颙手中那點殘弱的力量,抵擋不了麋晃的軍隊。幾仗下來,麋晃就占據了關中大部分的土地,留在司馬颙手中的,就只有一個長安城而已。
公元306年,命運多舛的惠帝傻衷,終于結束了他苦難而凄慘的一生,他吃了司馬越進獻的毒餅,七竅流血而亡。他死后,武帝司馬炎的第二十五子司馬熾繼位,是為晉懷帝。
懷帝剛剛登基,就在司馬越的指使下發布詔書,任命司馬颙為司徒,讓他回朝任職。這時候的司馬颙,想的只是如何才能活命,這時候聽說新君登位,不但赦免他所有的罪過,居然還有大官給他當,高高興興上路了。
傻得可以。
司馬颙也不想想,天底下,怎么會有這樣的好事兒呢?接他的車子走到新安雍谷時,司馬越安排好的人,兇相畢露。幾個人撲到司馬颙乘坐的車子里,幾只大手,望司馬颙小脖上一搭,他就永久地跟這個世界作別了。
懷帝即位后,改元永嘉,他宣布讓太傅、東海王司馬越輔政。在八王之亂中,東海王司馬越最終得勝,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朝廷大權。
前后為期十六年的八王之亂,到這里終于告一段落了。
在這場鬧哄哄的變亂中,司馬家的幾位王爺輪番登場,互相殺伐,為的,無非是中央皇權。
這些王們,他們每一位跳上臺時,口中宣講的,都是正義,和他們對社稷的忠心,然而他們中幾乎每一位,在掌握了掌權之后極為短暫的時間內,又被人毫不留情地趕下臺來,丟了性命,只落得后人無情的嘲笑。
這些都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恰恰因為這些王們,為逐一己私利,反復攻殺,導致西晉建國后,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一點人力、物力、財力,消耗殆盡,而剛剛得以實現的全國一統的局面,又迅速地被割據和戰爭所取代。
經濟倒退,文化浩劫,生靈涂炭。
八王之亂中的王們,沒有一位是贏家。
八王之亂中,盡管數次的武裝沖突,規模都不算大,可正是西晉國內各股勢力的爭斗不休,掏空了國家的根本,瓦解了國家的邊防,劉淵、李特、石勒等優秀的胡人領袖,借此機會,紛紛發跡,他們擴張勢力,割據一方,建立國家,逐鹿中原,對西晉王朝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八王之亂后期的實質,是中部和西部的地主階級,聯合對抗北部和東部的地主階級,當時的整個中國,只有南方的地主階級沒有卷入內亂,保持了相對的穩定,這就為后來司馬氏在江南建立東晉政權打下了基礎。
八王之亂的浩劫,直接導致后來五胡亂華和東晉十六國之歷史局面的開創。從此時起,北方若干政權的名臣猛將們,與南方晉王朝的杰出人物,開始了更加激烈的對立。腥風血雨彌漫于大江兩岸,而更多的江山風流,也期待著兩晉南北朝的英雄名士們,去濃墨重彩地書寫。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