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老子,傻瓜皇帝,瘋狂的丑女,悲情的太子。
這就是西晉末年的縮影。
西晉,這個剛剛崛起的王朝,未能在陽光下綻盡它的容光,卻已陷入江河日下的境地。
丑妹賈南風,是“八王之亂”的導火索;而“八王之亂”,則是導致西晉迅速滅亡的直接原因。
是時候談談這場政治的浩劫了。
“八王之亂”,說的是始于公元291年,終于公元306年,中間歷時16年,以爭奪皇權為目的,以司馬氏皇族的八位王爺為主要參與力量的一場戰亂。
“八王之亂”中的八王,指的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這八位王。
簡單介紹一下背景。
其實,當年的曹魏政權,還在曹爽當政的時候,就有人指出,要是不能分封宗室諸王,政權很可能會被外姓人奪走。后來,司馬氏通過幾代的努力,果然奪取了曹魏的江山。
作為篡奪政權者,司馬氏不可能希望自己重蹈曹魏的覆轍。因此,西晉建國之初,晉武帝司馬炎就決定恢復古代的分封制。他先后封了二十七個同姓王,讓他們在自己的封郡上建國。封王之后,他又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司馬炎規定,大晉諸王可以自行選用國中的文武官員,并且擁有在封國中收取租稅的權力。
公元277年(泰始元年),武帝頒行了一條新的決議,這是一個對西晉歷史影響極大的決定。他制定了各王國置軍的制度,將封國分為大、次、小三等,根據各自的級別高低,可以擁有數量不等的軍隊。起先,這些王爺雖然受封,但仍居住在京城,后來,司馬炎讓他們就國,或者讓他們去重要的地方擔任都督,這樣一來,那些分封的王爺們既有軍權,又有行政權,能量非常之大。
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時,武帝還大肆授予異姓士族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他們也有封地,在其封地,同樣享有自由度相當高的軍政權力。就這樣,武帝在他上臺之后的幾年間,總共封了57個王,500多個公侯。
這個計劃實施以后,司馬炎得意得很,認為司馬氏的統治,由此以后便穩固無比了。其實,這樣的安排,適得其反,反而給西晉王朝埋下了禍根。
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中央集權的專制統治,要想有效運轉,一要靠能夠協調皇帝與文臣武將之間關系的完備制度,二要靠一個能夠將這一制度付諸實施的,比較有威望、有才干的皇帝。西晉初年,這兩個因素基本具備。晉武帝建立西晉,統一全國,本人比較有才干,威望也較高,因此能夠推動整個統治集團,繼續實行漢魏以來的制度,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保持政局的穩定。同時,占田制、戶調制等意在減輕賦稅徭役的制度的頒行,也緩和了階級之間和階級內部的矛盾,所以整個社會生產是向前發展的。
可是,這一切都隨著武帝的死去,司馬衷的繼位而發生了改變。被司馬炎分封的諸王,都是司馬家的人,這些人,絕大部分,都擁有皇位的繼承權,或者說是繼承的可能,他們比司馬衷少的,只是一個皇長子的身份。如果司馬衷是個正常人,不要太強,只要他擁有中人之才,這個問題,也就不成其為問題了。然而事實是,司馬衷是個標準的弱智低能兒。
這下麻煩了。既然皇帝根本沒有能力駕馭政局,既然中央政權可以在楊駿和賈南風這些人手里移轉來去,這些跟皇權有更直接關系的王爺們,為什么不能覬覦一下呢?
司馬炎當年分封諸王,原本指望他們保護皇帝,一旦宮中有事,他們可以帶兵勤王。到了后來,王爺們,個個在心里惦著傻衷。不過,他們惦記的不是傻衷的安危,而是他屁股下頭那張龍椅。
其次,武帝在位時,除了分封諸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那就是罷州郡兵。
攻滅吳國之后,司馬炎以為從此天下無事,于是下詔說道:“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什么意思?一句話,解除天下武備,取消地方常設武裝力量。
應該說,罷州郡兵的決定,一部分的初衷是好的。這樣做,可以使地方官專心民事,同時可以擴大承擔賦役的課丁基數。兵役,乃是東漢末以后農民最最沉重的負擔,免除了這項負擔,對恢復生產意義不小。
不過,罷州郡兵,它的負面效應同樣名顯。因為“悉去州郡兵”,全國各地,連治安都沒法維持,后來到公元301年,天下大亂時,全國各州郡更是根本無法組織起武裝力量來控制局面。
可以說,武帝司馬炎親手消除了司馬氏王爺們以武力奪取政權的障礙,他玩分封,是為了對付異姓的野心家,實際上,卻在家族內部親手培養了許多個野心家。
“八王之亂”,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序幕。
“八王”中首先亮相的一位,是汝南王司馬亮。
司馬亮字子翼,是司馬懿的第四個兒子,輩份很高,加上小時候就比較聰明,聲名在外,因此,武帝臨終之前,千叮萬囑,一定要司馬亮輔佐朝政。
不過,武帝的這種托付,未免有點兒走眼。因為這個司馬亮,他實在不是什么治國的良才。這個人,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優柔寡斷。這樣的性格,是不適合擔任輔政大臣的。
司馬亮的優柔寡斷,在跟他最強勁的政治對手的較量中,表現得再明顯不過。這個對手,就是太尉楊駿。
武帝重病的時候,曾經下了一道詔書,存放在中書省。詔書中明確指定,要司馬亮和楊駿共同輔政惠帝。
楊駿是楊皇后的老子,這個人膽小,卻又貪婪。他擔心司馬亮日后搶走他的權力,于是跑去中書省,借出詔書,看完后,卻拒不歸還。他這樣做,中書監華廙直接急了,天底下哪有把詔書留在自己家的道理啊?他親自向楊駿索取詔書,可是楊駿說什么也不還。
后來武帝病情更重,神智已經不清楚。趁這個機會,楊駿進宮看望武帝,要求讓他單獨輔政,迷迷糊糊地,晉武帝也就點頭默許了。這樣,楊駿還不放心。他招來中書監華暠、中書令何劭,讓他們作遺詔,詔書中寫明,讓楊駿單獨輔政。后來,武帝病情稍有好轉,神智也清醒很多,華、何二人拿寫好的詔書給武帝看,武帝看了,什么也沒說,兩天后,就駕崩了。
武帝死后,楊駿一時位極人臣。司馬亮慫包一個,不但不去想辦法限制楊駿,反而因為害怕被楊駿加害,干脆撒謊說生病了,不上朝。
后來,司馬亮得到消息,說楊駿打算收拾他了,急得不行,趕緊去向手下何勖問計。何勖對他說道:“今朝廷皆歸心于公,公何不討人而懼為人所討!”勸他干脆起兵廢了楊駿。司馬亮哪是干得了這事的人?他揮手連說不可,慌慌張張跑到屋里,收拾好衣服,連夜逃到許昌去,跑得比兔子還快。
司馬亮不敢跟楊駿對著干,有人敢。這個人,就是丑妹賈南風。楊駿也知道這個丑女人不象司馬亮那么好對付,為了鞏固在朝中的勢力,他四處安插親信,搞得朝中的大臣們對他意見都很大。
賈南風跟楊駿最大的區別是,楊駿想的,是怎么提防賈南風;而賈南風想的,是怎么做掉楊駿。她秘密派人與司馬亮和楚王司馬瑋聯絡,要他們帶兵進京,討伐楊駿。
司馬亮是慫包一個,楚王司馬瑋,卻是手里真家伙的狠角色。他從荊州帶兵進了洛陽,隨后就開始跟賈南風緊鑼密鼓地商量怎么除掉楊駿。
公元291年3月,賈南風設計讓司馬衷下詔書,宣稱楊駿有意謀反,洛陽全城戒嚴,同時命令司馬瑋領軍保衛皇宮,圍攻楊駿府第。楊駿這個人膽小懦弱的特點,在關鍵時刻,顯露無遺。他沒有接受謀士的建議,舉太尉府的衛兵抵抗來犯,而是任由司馬瑋縱火燒了他的府第,他自己逃到馬廄里,被人亂戟戳死。
政變發生后,賈南風以惠帝名義下詔書,宣布廢除楊芷的皇太后位置,將她貶為平民,囚禁在洛陽郊外的金墉城,后來干脆將她迫害至死。隨后,賈南風又命令誅滅楊駿三族,在這次事件中,遭株連而死的,共有數千人。到這時,楊駿的政治勢力被徹底消滅。
楊駿被殺以后,司馬亮和西晉開國元老衛瓘,受到朝臣們的擁護,掌握了朝政大權。這樣的結果,顯然是賈南風不愿看到的。與此同時,楊黨被誅滅,楚王司馬瑋因功被任命為衛將軍兼領北軍中侯,負責統御京城北部的禁兵。這幾派勢力,繼續著他們的勾心斗角。
司馬瑋字彥度,武帝的第五個兒子,他是“八王之亂”中第二位亮相的王。這是個血一上頭,命都不顧的主。司馬亮和衛瓘對他很忌憚,擔心讓他留在洛陽,會鬧出大事,于是打算奪掉他的兵權,把他趕回他的封地去。
誅殺楊駿,司馬瑋的功勞最大。他原本想借著此事,掌握朝廷的最高權力。結果非但沒能如愿,還要受這兩個老家伙的擠兌,非常火大。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他決定跟賈南風聯合,去跟這兩位輔政大臣對抗。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