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早晨,帶著一份閑情,我徒步來到家對面的青塘農貿市場。它介于青塘小區的幾幢樓房之間,中間是人行道,兩邊自然成了設攤的場所。雖然不是一個很正規的農貿市場,但市場里瓜果蔬菜、雞鴨魚肉,樣樣不少。除了農副產品,還有服裝鞋帽、鍋碗瓢盆和花草樹木,一應俱全。農貿市場總是喧鬧的,那小販的吆喝聲、買賣的討價還價聲,在農貿市場這一片的小區里蔓延。
突然,傳來一陣清新悅耳的佛樂聲,如一縷春風,飄進我的耳中,如煙花散去,降落在我心田。那是純凈空靈的聲音,一瞬間滲入人的內心最深處。是誰這么有創意,在這人聲嘈雜之處,播放如此純凈的音樂?尋著聲音,我看見前面潮濕的地上,蹲著一個中年婦女,手推一個帶有四個滾動輪子的方木盒子,正艱難地一步一步朝我的方向移動,那佛樂就是從盒子里傳出來的。她看上去五十歲左右,端莊的面孔,溫善敦厚。稍近一點才看清,原來她斷肢殘疾,膝蓋以下全部沒有了,用兩只手撐著地,艱難地蠕動著。盡管她舉步維難,但她臉上卻掛著平和的微笑,這笑容,分明是從心底里發出來的,絲毫沒有做作的成分。
不可否認,眼前的她是一個乞討者,她失去了勞動能力,只能靠乞討來維持生計。她連行走都十分困難,可想她的生活一定是非常艱難的。但是,我在她臉上,絲毫沒有看到生活的苦楚與日子的煎熬,反而洋溢著淡定和欣慰。當人們在她的盒子里放上一枚錢幣時,她低下頭表示感激,恰似那普陀觀音,一副可親可敬的樣子。我想,她一定是一個有佛教信仰的人。
我驚嘆于佛法的力量,一個信佛的人,心靈的力量會有如此之大,讓我再一次對佛陀產生了崇拜。當年,佛教的創始人釋迦摩尼,正是為了尋求解脫人的生老病死的痛苦,才出家修道,他幾經磨難,苦思冥想,終于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確立了“四諦”才是人們脫離苦海、到達幸福彼岸的正確途徑。佛教認為,因果報應,確有至理。凡物有起因,必有結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的身體,不是你自己的,就如同一件衣服,可以穿著,也可以隨時脫下。一個人只要有善的念頭,相信阿彌陀佛,念經拜佛,一定會受到佛祖的恩澤。
想起了前幾天看到的一則關于失獨家庭的報道,中國目前至少有100萬失獨家庭。那些失去獨生子女的父母們,經歷白發送黑發的悲痛,更難忍受的是孤獨的心靈和老無所依的擔憂,最終只有到寺廟去尋求心靈的解脫。在鎮江的古大圣寺建起了安老院,那些失獨老人們,因為老了沒有子女的贍養,寺廟收留了他們養老,他們念經聽法尋求解脫世俗困苦,心靈在佛法中得到慰藉。現在古大圣寺已經收養了500多名的孤寡老人。
一個人再強大,莫過于心靈的強大;一個人再脆弱,莫過于心靈的脆弱。如果,人的心強大了,即使再弱勢的人群,再大的挫折也不能將他們擊敗。
前幾天在廣播里聽到一件事情,一個姓鐘的男子,因為單位體檢為疑似癌癥,剛接到報告心理即刻崩潰,不管家中女兒的等待,驅車到外欲尋短見。這位男子,如果他的心靈有足夠強大,他決不會聽到一點風吹草動,就這么驚慌失措。誠然,現實很殘酷,生命更無常。如何面對疾病,面對死亡?如何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有時,人需要一種外界的力量來支撐自己的信念。中國的儒、道、佛三教都有自己的生死觀。
孔子、孟子等儒家認為生命固然重要,但凌駕于生命之上的應該是仁德、道義和真理。儒家把生命看成是一種責任,為責任而活,為責任而死。看重的是名垂青史,建功立業,社會功勛。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還有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老子和莊子的道家們則認為,生死之間不過是一種形態的轉變,有生必有滅,生生死死是不斷循環。尊重生命的唯一做法就是坦然順應,活得自然,活得坦然,活得安然。道家推崇道法自然,看重的是自己內心的完善、安頓和成全。
面對疾病和死亡,佛家看重的是淡定、圓滿和來世,告訴人們,人從哪里來,到那里去,應該怎樣活著。生命受因果報應支配,生命的基本軌跡是六道輪回,俗人總是在生死不停地輪回,如何解脫死亡,只有修行成佛,完成自身的涅槃,完成普度眾生的涅槃,才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
從中,我們看到儒家、道家和佛家對待死亡的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坦然面對。生命無常,我們不知道自己可以活多少年。我們是平常人,也許達不到神圣、仙人和菩薩這么高的境界。但是,如果我們心里有所寄托,有所信仰,就像這位信佛的婦人,身體如此病殘,但她的表情卻是那么坦然。
我很慶幸能夠在周日早上,聽到空靈明凈的佛樂,遇到慈眉善目的信佛人。雖然,我只盡了我十分微薄之心,我的心靈,受到了那位信佛人的感染。
我深深地祝福她!愿她幸福、平安!愿天下所有的人幸福、平安!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