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惡?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南宋王應麟先生的《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剛出世的時候,本性是一樣的,都有一顆善良的心,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就會產生很大的差異。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我國最先主張“性惡論”的是戰(zhàn)國中期人荀子(荀況),他認為,人生來性就是惡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惡變善。西方的管理學有一種觀點,人之初,是好逸惡勞的,因此需要管理,需要一個嚴格的制度約束。《金剛經》則認為人之初就具有佛性的。眾生本有的佛性,就好比鏡子,本來應該明凈,只是因為后來蒙上了塵埃,只因受到了貪、嗔、癡的影響而產生種種煩惱,如果沒有貪、嗔、癡所帶來的煩惱,當下即是自在。凡夫俗子常說憑良心做事,這也是人之初性本善體現(xiàn)。
還有無善無惡論和有善有惡論。
我國最先主張“無善無惡論”的是戰(zhàn)國中期人告子(告不害)。他認為人性無善惡,人們生來的本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惡,善與惡是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所以他說:“性無善與無不善也……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
我國最先主張“有善有惡論”的是戰(zhàn)國初期人世碩,他主張人生來就具有“善”和“惡”這兩種不同的自然屬性,這兩種屬性是先天具有的,與生俱來的。他雖然認為人生來就有善與惡的不同本性,而要保持和發(fā)揚這種先天的本性,則在于養(yǎng)。后天養(yǎng)之善性,則是善性不斷增長;養(yǎng)之惡性,則是惡性不斷增長。
還是馬克思說得好,人性是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tǒng)一,在有階級的社會里,人的社會性包含著人的階級性,所以只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所謂人類共有的人性。
何謂善惡?這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善與惡都是相對的,因環(huán)境變化而變化,因條件而轉化。善是美好、善良、善行、友好的意思。按照佛家的觀點,做對別人有利,并且對自己也有利的事,叫小善;做對別人有利,對自己沒有利的事,稱中善;做對別人有利,并且對自己不利的事,稱大善。也就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
惡,就是極壞的行為、不良、兇狠等意思。大惡就是把利己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
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純粹大善和大惡人是很少見的,一般的人都是在大善和大惡之間擺動。實際上只要不是大善和大惡都屬于正常人的范圍。因為沒有一個人一生都是在做善事的,也很少有一個人一輩子都是在做惡事。
佛家的因果報應所講的因和果,將因果分為兩類,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所謂善和惡的標準,是由佛教的道德規(guī)范來衡量的,戒律就是一把尺子。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之說,體現(xiàn)了佛家勸人多行善,莫做惡的一個愿望。
其實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況且善與惡本身就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同樣一件事,對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利益關聯(lián)。有的人認為是善事,有的人則認為是惡事。一個人做了某件事,會有利于一方,而損害另一方的利益。做符合所有人利益的事,很少很少。因此何從報應?
正因為善惡是相對的,所以我們不能忽視這么一個社會現(xiàn)象,往往是那些不受善惡的約束,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為了達到目的,什么手段都可以用的人;那些翻手為云,覆手為雨,隨機應變的人;那些不按常規(guī)出牌,沒有底線的人,卻能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來。而那些常常受善惡觀念的索搏的人,遇事瞻前顧后,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卻很難成大事。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