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部叫做《三傻大鬧寶萊塢》的印度電影讓我們在拍手叫好的同時也感到震驚,對于這個歌舞劇電影盛行的神秘東方鄰居,年輕一代的觀眾對其電影文化大概也就止步于此。曾經風靡的《大篷車》和《流浪者》幾乎是一代人的記憶。而當我們看到像薩蒂亞吉特·雷伊導演的“阿普三部曲”時,其中的那一種特殊的“印度電影精神文脈”在其后的許多嚴肅電影里得以延伸。而在這一部《O.M.G》中,那一種在《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嚴肅批判精神得以嚴肅,并且依舊在喜劇的故事里得以展開。
這是一部關于神和信仰的故事,與當下我們所經歷和聽聞的也是息息相關。而在像印度這樣一個有著傳統普遍信仰的國度,對于宗教和神的敬仰是沒有任何人能輕易敢挑戰的。而這個故事講述的恰恰就是這樣一個“唐吉可德式”的印度商人。坎吉是個無神論者,他平日里以買賣神像謀生,他低價收入神像,然后以高價轉賣給那些虔誠的信徒,從其中獲得大筆利潤。妻子和兒女對于其這樣的做法感到不安,每天乞求著神靈寬恕他的不敬,但是坎吉卻不以為是。他有著自己的一套理論來對付妻子和其他批評自己不敬神的信徒。而對于那些信徒,在他看來都是一些愚昧無知,不問是非的人,私底下他也是極盡諷刺之能事。一次因為阻止兒子去祭祀的大典,他說謊破壞了祭奠并且侮辱了神。對于他如此褻瀆神靈,那些宗教大師對此十分的憤怒,并且警告他神靈會懲罰于他。坎吉對此不屑一顧,但是當晚的一次小型地震卻唯獨摧毀了他以此為生的商店。家人都認為這是神靈的懲罰,但是坎吉并不相信,他找到保險公司索求賠償,但公司以天災為借口拒絕賠償,走投無路的坎吉最后突發奇想,準備把摧毀自己商店的神靈告上法庭。于是一個看似笑話卻惹怒眾多信徒的訴訟案便這樣開始了。
因為不知道神的地址,坎吉只好狀告“神在人間的代言人”宗教。于是一封法庭傳票在印度上空飛行,發往全國的幾個主要宗教寺廟。我們或許能夠想象到那些接到法庭傳票的宗教大師們臉上會有什么樣的表情,但是對于眾多的信徒來說,這無疑是一件不可原諒的事情。在我們的思想中,神靈高高在上,千百年來享受著世人膜拜和敬畏,但是卻又一天一個無神論者把護佑我們的神靈告上了法庭。這是一個黑色喜劇,但坎吉已經鐵了心,他在無人愿意為其代理的情況下,申請自己為自己辯護,而他控訴的另一方卻是有著千萬萬信徒的宗教和那些受人敬仰的大師,圣人。這幾乎是一場再明白不過的訴訟了,我們在一開始甚至會懷疑法院是否真的會接受這樣的案件,并且在那些氣焰囂張,被信徒作擁右護的宗教領袖面前,坎吉顯得十分的單薄,他孤軍作戰,面對著法院前氣勢洶洶的信徒,我們為其擔心,但在心底也希望他真的能獲勝。
宗教大師們是不會讓他安穩的生活的,第一個晚上他便被信徒們圍追堵截,威脅著生命;而隨著家人的紛紛離去,使得原本就被眾人反對的他更加是四面楚歌。危急之時,一個英俊且分外神秘的年輕男子救下了坎吉。而這個男子自稱自己就是神。
在訴訟的被告席上我們看到的是趾高氣昂,身著華麗服裝的宗教大師。他們實則就是一群騙子,打著宗教和神的噱頭四處賺錢。希德斯沃是一個好吃懶做,不學無術的印度教“大師”,在作秀的絕食抗議期間跑進廁所里猛吃;其中的另外一個印度教的“女大師”則整日里被人伺候,一味的賺錢,修著指甲;而對于“圣人”利蘭達則是一個分外做作,說話陰陽怪氣的男人,他是這個出售“神商標”大型商店里的“店長”;他們代表著神,宣讀他的旨意和恐嚇與威脅坎吉。
電影里用眾多的細節來反應這些神的“代言人”的生活和參加那些活動,對于他們的奢侈,浪費和作假展示的淋漓盡致。利蘭達留下的腳印被貼上昂貴的商標以待出售,在布道中發給信徒金手表……這一系列對于宗教“大師”和“圣人”的描寫,讓我們不禁覺得可笑和氣憤。我們看到了宗教虔誠信仰外表下的骯臟和不可見人,也漸漸的在心理上偏向坎吉。我們站在坎吉的身邊支持他去狀告這些表里不一,出賣神靈的褻瀆者。
我們或許會和那些質問坎吉的信徒一樣堅信,神為什么要向你這樣的無神論者現身呢?既然你不相信,他也就不會出現。但事實卻截然相反,神不僅向坎吉現身,也指引著他一步步的去打贏這場官司。我們能理解神的心理,而他也和我們一樣站在坎吉的一邊。他告訴坎吉自己并不希望那些信徒如此不分青紅皂白的崇拜著自己,供奉著自己,他更希望把那些東西分給窮人,他也否認自己創造了宗教和向人類索求好處。他關心的只是人們的信念,愛和信仰。就像他悲傷的所說那樣“我是眾人的朋友,但是眾人并不理解我”。
其實我們誰都明白這些,神所希望的也就是我們在內心深處所希望的。當宗教創立,世代發展,這一個組織漸漸的變成了我們熟悉的世俗權力組織。他們也有首領,即掌握著世俗的權利同時也掌握著神的權利,在這樣龐大的權利面前,我想宗教實則就是一個“政府”。即使經歷千百年來一次次的改革和發展,但是為權利的爭奪知道如今也依舊為停息過。利蘭達在最后告訴坎吉“信念和信仰是會上癮的”,我想就像是對于權利的上癮,像對于毒品。
關于法庭的精彩辯論實則就是一次我們對于如今漸漸迷失宗教的質疑。坎吉每一次辛辣且尖銳的問題和回答都會得到在場旁觀者的掌聲,因為那些都是事實。坎吉控訴寺廟鋪張奢華,大肆浪費,即使把牛奶白白流進下水道也不愿意給那些饑餓的乞丐;宗教“大師”們利用神的名義向信徒所要錢財,大張旗鼓的收入私囊,謀取暴利;以神的名義恐嚇,恫嚇甚至是威脅無知信徒……信仰被出賣了,坎吉告訴所有人。有宗教的地方就不好會有城市,但是只要有真理,便不再需要宗教。坎吉每一次緊追不舍的質問都是揭開宗教美好下的一張虛偽的皮,露出里面早已腐爛的肉,向每個人展示,讓每個人嗅到其中的味道。
而當法院最終要求坎吉出示神和地震之間的聯系時,坎吉無語,但是神最終還是指引著他。而答案就在那些宗教的圣典之中,如今我們更愿意把這些圣典看作是一部部出色的文學作品。在其中書寫的就是人所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關于人生、生活、不幸、未來和精神世界。神告訴坎吉,人生的一切問題都能在其中找到答案。但在此處我們同時也要意識到,圣典并非是萬能的天書,他們成書與幾個世紀前,其中的眾多思想和立場在如今看來早已過時,很多甚至是殘忍和違背法律的。這同時也是在警告著我們,如果一味的、不問是非、不經過思考的聽從著圣典上的要求行事,那么我們同樣是個“愚昧”的信徒。
電影中在批評宗教的同時也探討著到底什么是宗教。當主持人問坎吉:“種姓和宗教在人生中的地位是什么樣的?”坎吉思考后回答:“他們只有一個用處,要么毫無幫助,要么就是散播恐懼!”而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也漸漸的相信坎吉所說的話。而利蘭達在最后告訴坎吉,人們進寺廟并不是因為敬愛神,恰恰相反,人們是因為懼怕神才進寺廟的。對于這樣的說法當我們能夠發現,對于失去獨立思考的信徒來說,因為惴惴不安在信仰中飄忽不定,并沒有成為合格的、真正的信徒。這樣的信仰是殘缺且帶著奉承與功利性的,而這也就是為什么神告訴坎吉,其實那些不停檢驗、思考、理解和不停的證明這一切是錯的,神是不存在的無神論者才會成為真正的信徒。
宗教是我們所不能被剝奪的權利,不僅是因為作為公民的信仰自由,更重要的是對于我們自己的一個解釋。在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里,Pi的母親告訴他“科學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外在的世界,但只有宗教才能帶領我們認識我們的內心。”而與此同時,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把一切領向另外一個方向,造神運動。耶穌的神性并非來自上帝之子,而是在君士坦丁大帝所主持的尼西亞大公會議中所投票決定的。電影中神警告坎吉,不要剝奪他人的信仰,因為一旦被剝奪,他人則將把此人作為宗教來信奉。坎吉并不相信,但是事實確實如此。
這幾乎就是一個新的造神運動。官司失敗的“大師們”告訴信徒坎吉本人就是神。而他們笑稱已經很久沒有新神誕生了。在這些所謂的正統信仰者的心中神是否真存在也依舊不得所知,甚至無人相信神真的存在。他們既掌握了神的“商標”權,同時也掌握著神的“建造”權。而坎吉一直以來想向眾人傳遞的信息無非就是真正的理解神的內心,而不是不經思考的愚昧追從。在恐懼中搖擺必然不會真正的虔誠,只有放下恐懼才會能深入的了解神的心思。而宗教商業化的發展讓原本及虛弱不已的一切再次雪上加霜。
神在哪里?在什么地方才能找到神?這幾乎是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坎吉依舊苦口婆心的告訴我們,只要全心全意的信仰就能找到神,到人群中去尋找他,他就隱藏在人群中,而不是那些寺廟里的石像。但即使如此,悲觀如我的人依舊在心底明白——就像利蘭達所說的那樣,總有一天人們還是會回到寺廟中的,這幾乎無可置疑。或許我們都了解自己勝過任何人,那么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呢?我們自己又是否能夠給出?
到此時我不由得想起金凱瑞曾經主演的一部叫做《冒牌天神》的電影,在金凱瑞扮演的主人公回家時他唱著一首頗有深意的歌,歌詞里說:“如果神就在我們之中,只是我們之中的一個懶漢;只是公車上的一個陌生人,正在趕著回家……”而在這個故事的最后,神同樣告訴坎吉:“我不是說過我無處不在嗎?我隨雨漂泊而落,與鳥兒一起筑巢,和螞蟻共享午餐。”我想或許在曾經的某個時間里我們都遇見過神,他與我們擦肩而過,曇花一笑。而不論我們是信徒,無神論者還是泛神論者,我想他都愿意相見,愿意幫助和指引我們。在如今遍地是那些以他之名招搖撞騙和扭曲其意報以私仇,為己謀利的宗教和其“大師”們,提醒我們唯有信念、愛與信仰才是他真正關心和愛護的!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