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濃厚的山水情節,這與中國傳統的文化涵養有關。國人歷來提倡天地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正是這個原因人們熱衷于研究風水,居住什么地方最好,觀光什么地方最佳,就是死后葬在什么地方也很有講究。古人認為人與自然環境是互相影響的,人可以改變環境,但同時也被環境所熏陶、陶冶和改造??鬃佑芯涿裕褐邩匪?,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成為人們的口頭談。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是仁者喜歡山,知者喜歡水。二是仁者樂,山,知者樂,水。意思仁者的快樂,像山一樣穩健沉著;知者的快樂,像水一樣奔騰流暢。
“樂”無疑是一種十分高級的審美情趣,其蘊含是多方面的。由山峙而水流、山靜而水動的景觀所呈現出來的表象,早已不是純粹的自然美感,儒家的道德觀,世界觀已經滲透于其中。
草木生于山,動物居于山,財富增于山。顯然,山對人類乃至動物界的貢獻沒有一時的止息,然而,山生萬物卻從不據為己有,而是無私地奉獻給天地間一切生物。萬物賴此而生,百姓賴此以享,如此之品格正是仁人德行普施的真實寫照,故何為而不樂呢?山主高,寓意高瞻遠矚,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山主靜,寓意堅持原則不動搖,一百年不能變;山主強,它屹立于群丘之上,它是強者,是力量的象征;山還是沉穩,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象征,它更多的是人類的優良品格的象征。
水是人類的生命源泉,人類生活一開始就與水緊緊連在一起。水潤萬物而不取。儒家和道家已經把對水的觀照與人自身的生命、精神狀態聯系起來。儒家有“君子見大水必觀焉”的說法,道家則有“上善若水”(老子)的哲言和“望洋興嘆”(莊子)的寓言。水主平,寓意平等待人,社會公平;水主潔,寓意做人要干凈,為官要廉潔;水主明,寓意清澈見底,光明磊落。水還是時間、勤奮、隨遇而安,鍥而不舍的象征。總之水有一個共同的內在基因和指歸,即從對水的觀察中體悟宇宙真諦和人生境界。
宋代思想家理學家朱熹曾經這樣注解:知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梢娝岩陨蟽蓚€方面的意思都包含了。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何謂仁者?何謂知者?
仁者是具有大胸懷,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仁者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鬃影选叭省弊鳛樽罡叩牡赖略瓌t、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后世產生很大的影響。《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又“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仁者就是愛人,就是與人為善,就是和諧。難怪孔子說仁者無敵。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為仁,那么天下何愁不太平和諧?
何謂知者?知:古時通“智”,即有智慧的人,聰明的人。所謂的智者就是能夠深刻的了解社會,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別人的人。
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仁者與智者,還是有差異的,并不在一個層面上,這里不僅從道德觀上看有差異,而且從世界觀上看,也有差異。如果我們從哲學的角度觀察,就會發現,仁,是對世界的態度,是對人生的態度,是世界觀的問題;知,是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方法,是方法論的問題。這里我們似乎看得出,孔子是用“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兩句話來提示人們,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對待世界和人生,用什么樣的方法認識世界和人生。
要正確認識世界就必須仁智結合,動靜搭配,剛柔相濟,既要有正確的態度,又要有科學的方法。正確的態度如同孔子所形象的比喻那樣,就要像大山那樣寧靜沉穩,胸懷寬廣,對社會,對人類要有一個善良仁慈關愛的心態;科學的方法就如同流水那樣,尊重客觀存在,從實際出發,不是僵死的一成不變的看待事物。流水不止,研究不停,努力不息,奮斗不止。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事,既要像山那樣立場堅定,堅持原則,堅韌不拔,威武不屈,又要像水那樣與時俱進,靈活機動,講究方法,注重策略。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