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平定天下,滅商紂,濟萬民,分封功臣謀士,息干戈,振兵釋旅,縱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虛,國始定,民始安,其中功勞最大者,太公望與周公旦。
周公旦,是文王第四子,從小就對父輩非常孝敬,為人有仁德,在文王的兒子中表現的卓爾不群。從中也可以看出,周公才智實在武王之上。但武王為文王次子,因此得立。但是周公至始至終對武王及其兒子成王都忠心耿耿,一切都從周王朝大局出發,不拘小節,甚至為了王朝的利益不惜把自己置于風口浪尖。
為何稱其周公?原來武王滅紂,分封功臣的時候,把弟弟旦封于營丘,號魯,封旦為魯公。但是旦看天下尚不安寧,有些地方的諸侯還沒歸附,于是就沒有就國,而是讓兒子過去,自己作為公卿留下來輔佐武王。武王看弟弟堅持,于是把原來太王古公亶父所居的地方賜給他做采邑,作為他的直轄地,因此地名周,故稱他周公。
周公頗有文王之風,禮賢下士,接納各地人才,忙的洗一次頭停下來好幾次,吃一頓飯停下來好幾次,來接待遠近之客。這和當初文王沒有時間吃午飯的禮賢下士態度一脈相承。
一. 兄弟情深。
周公旦至始至終對武王都表現出了非常濃厚的兄弟情誼,甚至為了武王愿意奉獻自己的生命。
武王滅紂,進商都,周公和召公分別持大小鉞不離武王左右,保護他的安全。后來的采取的許多措施,包括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發鹿臺之財,放鉅橋之粟,修社及紂王之宮,分封諸侯等等一系列措施,基本上都出于太公望和周公旦的策略。
周滅商之后,武王和九州之君登豳之都,看到已經改頭換面的商邑,心思重重,回到鎬京后,悶悶不樂夜不能寐,周公旦聽說之后,趕忙過去詢問究竟,以解武王心中之憂。
武王滅商,非但沒有成功的喜悅,相反,整日憂心忡忡,沉浸在對于天下不安的恐懼和擔憂之中,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所以身體很快就不行了。滅商兩年之后,由于積勞成疾,大病了一場。這個時候因為天下粗定,下面的大臣怕他一夕賓天,所以都很擔心。太公、召公就準備到文王廟去祈福。周公就對他們兩個說,你們別去找文王了,免得他在天上還要擔憂他兒子。于是他祭拜三王即太王、王季、文王。寫了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大致意思就是,你們的后人現在的王姬發,因為勤勞辛苦生病了。如果你們覺得這場病無法避免,就請把這場災禍降到我姬旦身上。因為我這個人多才多藝,能夠很好的侍奉鬼神,而姬發笨手笨腳,沒有我這樣多才多藝,不能好好侍奉鬼神。所以與其要他的命,不如要我的命。留下他來繼續經營天下護佑蒼生。
因為是寫給自己先祖的祭文,所以我們就發現他里面寫的很質樸很實在,尤其是說武王不如周公多才多藝這一點,如果不是兄弟親密無間,或者祭告自己的先人,他斷不會這樣說。但這也從另外一方面說明周公旦確實是比武王資質好。
祭告之后占卜,大吉。周公于是就興沖沖地告訴武王說,你肯定沒事的,我剛剛求告了三王,為了周國著想,他們會讓你繼續王事的。然后他吩咐負責祭拜的人把祭文好好保存起來,不要把這個事情說出去。祭拜果然很靈驗,第二天武王病就好了。
二. 攝政當國
武王死的時候,成王還在襁褓之中,是個嗷嗷待哺的嬰兒。周公旦怕天下諸侯因此而叛周,就自己登朝堂就王位攝政當國。并且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太公和召公,期望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大致就是怕天下諸侯欺成王幼小叛周,因為三王的不懈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不能眼看著它處于危險之中。從另一個方面也可以看出,他的地位和權勢在當時無人可及。
三. 平定叛亂
看到周公旦攝政當國,他的幾個親弟弟看不下去了,認為他要篡位,史記說:“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國曰:周公將不利于成王?!北M管后來付諸叛亂行動的只有管叔和蔡叔,但在事件的初期,參與的人肯定不止他們兩個。群弟不可能只指蔡叔一個人,據說還有霍叔。
管叔鮮、蔡叔度和紂王子武庚隨后率領淮河流域的一些地方少數民族起來反抗周公。周公于是借成王命親自出來平亂,為了永除后患殺雞儆猴維護這個來之不易的政權,不惜殺掉了自己的親弟弟管叔鮮,流放了弟弟蔡叔度,同時殺死了武庚。又重新把殷商的余民分作兩處,一處封康叔于衛,一處封微子于宋,讓他們可以繼續祭祀殷商的祖先。叛亂平定之后,“諸侯咸服宗周?!?,大家都覺得周公處置的正當。
四. 返政成王
成王長大成人,周公就不再攝政,把政權交換給成王。周公攝政的時候,南面而坐而朝諸侯,意無所得,兢兢業業;及其還政成王,北面而立而事成王,意無所失,恭恭敬敬。周公的心胸和豁達的態度可見一斑。
成王小的時候有次生病,周公自己來到河邊祭拜河神,大致是說姬誦是小孩子,不懂事,怠慢神明的其實是姬旦。然后把祭文也保存在府上。成王后來病好了。等成王當政之后,就有人謗毀周公,周公逃難于楚國。成王命搜周公府,結果發現了當初周公代他祭拜河神的祭文,于是感動的流淚滿面,知道冤枉了周公,就請他回來。
成王主事,這個時候天下已安,但是官職還沒有明確的劃分,于是周公作周官,明確各個官職的責任范圍,又把朝廷的政策發布下來讓大家知道,方便百姓。于是百姓大喜,社會和諧。
五. 周公之死
周公病重的時候,知道自己不行了,就對成王說:我死之后,一定要葬在周都,即使死了也不離王左右。但是周公死后,成王把他葬在了文王的墓地附近,表示自己不敢把周公當作臣子來對待。
據說周公死的那年,秋天不收,暴風雷動,稻禾盡倒,大木盡拔,周國大恐。
成王于是和大夫們穿戴整齊準備占卜到底這是怎么回事,卻發現了以前周公代武王祭拜三王時的那篇祭文。成王問管事是否真有這回事,管事的說,確實有,當時周公曾經囑咐他不許他說出去。成王拿著這篇祭文泣不成聲,說還占卜什么吉兇啊,現在上天都已經降下征兆了。周公生前全心為國,而我竟然懵然不知!如今上天發威來彰顯周公之德,不止我一個人要祭拜他,全國都應該祭拜他。于是成王出郊祭拜周公,天下雨,風反吹,稻禾立。
于是成王允許魯國可以祭拜上帝祖先(封建社會只有君主可以祭祀上帝,因為只有君主是上帝的代理人和祖先護佑的人),可以有天子禮樂,以此來褒獎周公的高尚品德。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