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周武王,我們繼續討論一些其他問題。我們基本上按照史記的記載勘察其中的一些細節。我們從中可以看到文王和武王在處理國家大事上的差異,以及中國封建制度構建初期的歷史原因。
一.武王有無紀年
關于武王有沒有紀年,很多人說不清楚,我也說不清楚。這里只是試圖梳理一下史料,然后給出一個推測。
史記上也不是說的特別肯定:“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后十年而崩,謚為文王。”為何我們一再引用史記且以史記為準呢,一方面是根據出土的甲骨文關于殷商的記載,基本和史記所記載的吻合,從而證明史記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司馬遷從他父親司馬談開始父子兩人相繼為漢武帝的太史令,太史令主管國家文史,也就是國家圖書館,只不過當時這些僅僅為皇家服務,不面向大眾。也就是說,他可以接觸到前朝當代所有史料,這種優勢是任何其他人都沒有的。這也是為何史記的記載一般為大家所采信的主要原因。
從記載來看,司馬遷也是推測,當然了,他的推測一般都是有些依據的。文王九十七歲崩,在位九年,那么他就是八十九歲稱王。稱王之后就“改法度,制正朔矣。”所謂天無二日,土無二王,這也就意味著周國徹底脫離了殷商的統治,和紂王決裂了。因為后面修改了法律制度,改了正朔。所謂正朔,就是以不同的月份作為自己王朝的首月。改正朔之后,殷商的正月,等于是周朝的二月。這就意外著從外到內全部去殷商化,成為一個徹底的新王國。
有人懷疑說,商紂王還在,他怎么會稱王呢?大家不要忘了,東周的時候,楚國就早早稱王了,周王拿他也沒有辦法,因為實力不具備,之后有吳王,越王,再后來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你能不能稱王,而是你的勢力允許不允許你稱王。這個時候因為天下都反對殷商紂王,周文王已經下決心滅他了,所以稱王也毫不奇怪。
武王即位后,我們從史記中,沒有明確的武王紀年。即位后的首次紀年,“九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于盟津。”
如果說這里的九年是指周武王九年,武王等文王死了九年之后才東觀兵,那么等這個九年對他來說基本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周國的實力和同盟已經相當強大,既然當初文王稱王,就意味著不怕殷商的攻打了。我們上節說,九年的這次觀兵,根本就是試探諸侯的離合之狀,看諸侯在文王死后對他的支持程度,如果說即位九年后才去做這種試探,貌似沒有這個必要。再者,東觀兵的時候,“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這里說的就更為清楚,也就是說,他是以文王的名義發兵的,自己不敢稱王,那么理所當然,他使用的也應該是他父親的紀年。
如果這樣,前面就更講的通了,文王九年,也是文王死的那一年,武王先到文王墓地祭祀,表示自己對父親的哀思,同時也增加文王留給他的一班文武大員的凝聚力,讓他們念在父親往年的知遇之恩上,團結在自己的周圍,為己所用。同時,為了觀察文王死后以前所順服的諸侯國是否照樣忠于周國,也就在當年東觀兵至于盟津。這樣,一切都講得通講的順了。
二.采用文王之人和親屬
文王的時候禮賢下士,許多地方的人都來投靠他。結果搞的他午飯都沒工夫吃。所以姜尚,散宜生、太顛、閎夭、鬻子、辛甲等一般文臣武將都過來了。而其中,貢獻最大掌握軍隊大權的是姜尚。即位之后,武王拜姜尚為師,姜尚,也叫呂尚,因為他的祖先曾經封于呂,又封于姜。又稱太公望,因為文王和他相遇于渭水之濱,叩以國家大事,大喜。因為古公亶父(又稱太公,太王)曾經說過,周國得一賢能之人將會昌達,文王認為姜尚就是太公所期望的人,所以又稱他太公望。為表示對姜尚的尊敬,國人不言其名,稱尚父。后來的齊桓公也效仿武王,不讓國人稱管仲的名字,稱仲父。
九年觀兵盟津的時候,十二年牧野之戰的時候,紂王死,武王等入城的時候,姜尚是僅次于武王的大員。文王時期的散宜生、太顛、閎夭等人也隨武王入城,并且仗劍緊隨武王來保護他的安全。另外,又重用弟弟旦、鮮、度、振鐸等人,以他們為自己政治的臂膀。
三.周國勢力范圍;
周國的勢力在文王時期得到了迅速擴大,盡管文王是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是一個僅僅靠仁德治天下的人,他先后滅犬戎,滅密須,敗耆國,滅邘,滅崇國。使得周國勢力一步步得以擴大。那個時候的諸侯國,想必也是在文王恩威并用的情況下歸順周國的。文王死后,討伐紂王的條件已經成熟,于是武王就很快率領各諸侯國滅掉殷商,把原來殷商的直轄區劃到周國。武王滅商之后六年就因為操勞過度去世,西周的國土基本就以武王滅商時為藍本。然后作為各諸侯國的共主,向他們征收貢獻,以及緊急的時候調動他們出兵勤王和討伐叛逆。
四.收拾民心
紂王穿著寶玉衣自焚而死后,武王一反紂王的做法,廢除了紂王的一切恐怖統治,讓召公把紂王的叔叔箕子從監獄里放了,因為他看到紂王的哥哥微子逃跑了,紂王的叔叔比干被剖心而死,為了不被紂王迫害,就裝瘋了,紂王還是不放過他,就把他囚禁了起來。武王命畢公把囚禁的百姓都放了,又命南宮括把鹿臺的財物珠寶和鉅橋的糧食都發給那些貧弱之民,命閎夭修葺比干的墓地。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大家明白,只要是賢人,為民請命的人,哪怕是殷商的,他也一樣的尊敬。滅掉紂王,他并不貪戀錢財收歸國有,而是來之于民用之于民。殷地的百姓呢,賜給紂王的兒子祿父,讓他管理,作為諸侯國,因為剛剛經過一場大的政治風暴,怕殷地的百姓不服從祿父,就委派自己的兩個弟弟鮮、度幫助他。這樣天下粗定,民心始安。
五.封土建國
歷史上大規模的封土建國始于周武王,也就是說真正的封建社會是從西周開始的。西周之前,沒有大規模的分封情況出現。為什么要這么做。第一,整合原有的諸侯,把那些小的不聽話的合并到聽話的諸侯那里去,保證政令的實施和地方的安定。第二。把自己的親屬安插到關鍵的地方,監督地方諸侯國的同時拱衛中央;第三。舊的秩序消失,新的秩序誕生,功臣親屬處天下險要,中央可以更好的控制地方。武王分封的對象有三種。其一。功臣如首封就是太公望,封于營丘,國號齊,其次還有呂、許等;其二。親屬。封周公旦于曲阜,國號魯;封召公夔于燕,弟鮮于管,弟度于蔡。其三。以前的圣王之后,如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縣。其他還有分封。這次是第一次分封,到了成王初期,周公旦主政的時候,又進行了一次大的分封,第二次分封之后西周的局面基本定型。
六.危機意識
武王滅紂之后,回到周國。他把九州大大小小的諸侯邀請過來,一起來到豳地,就是他的祖先公劉開始興起的地方,遠遠的看著殷商原來的地方,感慨萬千唏噓不已。回到鎬京之后,武王輾轉反側不能入眠。他弟弟周公旦聽說后就來到他的宮殿,問他怎么睡不著。他說紂王統治的時候,怪事連連,災難不斷,這是老天不佑殷商。殷商有很多賢人,但是因為紂王不用,所以這些賢人也無所作為,也無法給這個社會做出什么特別的貢獻。現在天下還沒有完全安定下來,我哪里有工夫睡覺啊。
可見周武王這個人對于王朝的興替有著高度的政治敏感,并不是打下江山就可以高枕無憂心滿意足得意忘形了,而是認識到還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善,有許許多多的工作需要做,怎么避免重蹈殷商的覆轍,怎么讓人民安定下來安心生產等等一系列的問題。由此可以看出武王是一個具有危機意識的君主。能夠居安思危,吸取歷史經驗教訓,作為治國的根本。由于武王操勞過度,滅掉紂王之后就生了一場大病,險些喪命。雖然好了,但是由于太過勞累,四年之后就去世了。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