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暑假,大伯的外孫劉沁都從美國回來跟我學漢語。前兩年教她學會了借助漢語拼音認識漢字和在田字格書寫漢字,今年暑假開始教她閱讀簡短的童話故事。學習一開始,她媽媽就加多了一個要求:每天必須要背誦一首唐詩或宋詞。話音剛落,母女倆便出現了以下一段對話:
“我不背。”
“為什么?”
“背書很煩,我不想背,我們老師從來不要求我們背書。”
“現在開始背,考試你就會超過你的同學,拿第一。”
“為什么要拿第一?拿第三,第四不行嗎?”
“拿第一,媽咪高興,老師稱贊,同學羨慕。”
……
劉沁說得好,為什么一定要拿第一?如果拿第一是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是自己不愿意的,那就退而求其次,拿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盡力而為,良好就行了。
劉沁的媽媽接受的是中國式的應試教育,思想觀念根深蒂固。值得高興的是,對于媽媽的要求如果是不合理,自己又不愿意的,劉沁就可以不去理睬。因為在美國,父母是不能打罵孩子的,否則就會報警,麻煩就會如影隨形地跟著你。
現在,我們有很多家長都像劉沁的媽媽那樣,為讓孩子考試拿第一,上名校,天天給孩子“加料”,連節假日也不放過,逼著孩子去上什么興趣班,補習班,奧數班,奧語班,奧英班......天天愁眉苦臉,滿腦子是考試分數,分數考試,索然無味,苦不堪言。如果是要這樣才能拿第一,我就寧愿像劉沁那樣不要了。
再說,現在學習考試拿第一的,長大走出社會的人生考試不一定能拿第一。據有關調查研究資料介紹,那些功成名就人生如意的杰出人士,大多是做學生時,學習考試成績處于中等水平的,有的甚至是中下的。
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在杭州天長小學的一次親子課堂上說:當年我考大學時,第一年沒考上,第二年也沒考上,第三年終于考上了。大學錄取分數是361,我考361.5。上了大學,我琢磨起誰是考361分的幸運兒。一番調查后,我發現是張毅,他是“琉璃工房”公司的老板,世界五百強企業。現在世界精英都不是當年的尖子生,他們在班級的排名是第七名到第十七名。原因就是這些孩子人際關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壓力小,生活更輕松,是創意最好的。
有時候有些東西不能逼孩子強求硬扛,如盲目同人比跟人爭,只會污染孩子的心情,踐踏孩子的快樂,徒增無名的煩惱。上帝賦予每個人的能力的總和也許是一個常數,一個人某一方面過了頭,必在另一方面有欠缺,有一項特別優秀的就會有一項不及格,某個單項特別出眾的,他人生的另一重要項目,缺憾也特別大,就如小說家和劇作家筆下的主人公那樣:功成名遂而家庭破裂,輝煌的陰影里藏匿著墮落,幸福來臨卻緊隨著死神......宛若宣紙的兩面,此面是濃墨重彩的,彼面則一定是印跡斑斑。
在上帝的眼里,人世間沒有不公,也沒有遺憾。“天生我材必有用”,無需仰慕別人,自己也是風景,無需刻意求出眾拿第一,盡力而為良好就行了。一個人如果太努力地活給別人看,自己就會很痛苦。今天,如果相信自己還做得不錯,不在乎別人怎么看你,你就會活得很舒心,很自在,很滿足。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