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名發,即姬發,周文王共有子十人。長子考,也就是伯邑考,早死,次子發,三子鮮,四子旦,五子度,六子振鐸,七子武,八子處,九子封,十子載。文王死,按道理應該是長子考繼承周的王位,我們前面講過,伯邑考被紂王所害,所以就由二兒子發即位。
根據大戴禮和禮記等文獻的記載,文王十五歲生武王,九十七歲去世,那么也就是說,武王即位時已經是八十三歲的耄耋老人了。武王即位第三年十二月會諸侯于盟津,準備南渡黃河攻打紂王的新都朝歌,在這里發表了演說《泰誓》;第四年二月到達牧野,殷紂王發兵七十萬相拒,武王在戰前動員的時候發表了演說《牧誓》;滅紂王之后,武王揮師返回自己的都城鎬京,為了示天下百姓不再用兵,“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然后到周廟祭祀先祖,表示大功告成,做《武成》。
武王即位當年,其實對自己在歸順的各個諸侯國中的威望和地位并沒有十分的把握。為了驗證自己的在各個諸侯國中的地位,決定單獨出兵到盟津,然后把消息散播出去,以為要攻打紂王,試探一下看有多少諸侯國來幫他。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利用父親的威望,他不惜把文王的牌位拿出來放在軍車之中,自己稱太子發,這等于就是奉文王的名義出兵。聽說武王出兵盟津,自動帶著兵馬過來會盟的諸侯竟然有八百個,“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大家都說:“紂可伐矣”,但是武王回答說,你們不懂天命,現在還不行。其實這不是天命不天命的事,而是因為他各個方面還沒有準備好討伐紂王,這僅僅是對各個諸侯國的一個考驗而已。
經過盟津觀兵之后,周武王心里有了底,知道自己的力量到底可以有多大了。經過兩年的精心準備后,“于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比較這兩次出兵前的動員宣傳情況,我們就可以更好的理解第一次盟津之旅了。兩年之后,他就不需要再考驗了,也不單獨出兵,也不靠散播消息來等諸侯自動過來了,而是遍告諸侯,就是各個諸侯國都通知到了,這次來真的,準備打了,你們都過來吧。
武王在討伐紂王這段時期的文獻,也就是《尚書》中上面提到的兩篇戰斗檄文《泰誓》《牧誓》和一篇祭文《武成》。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武王的思想,也相應可以了解大周王朝開國建國時期的主導思想。
第一. 繼承和發展法天的思想。
把天和上帝作為正義的本體和世界的主宰者,君主就是上天在人間的代理人。而周家的人,就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要替天行道,討伐罪孽,就由周國的君主挺身而出。
如《泰誓》中有說:
“皇天震怒,于是就命我父親文王行天之罰。。。。。。”
“上天為了保護人民,為他們選了君主和官員,因為他們可以輔佐上帝。。。。。。”
“那些清白之人向上天呼吁,彰顯紂王的暴行。。。。。。”
“上天愛護天下之民,君主則恭敬的侍奉上天。”
“上帝把人民托付給我,我做的夢和我的占卜相同。。。。。。”
“上天有道,道則必顯”
“。。。。。。(紂王)自絕于天,結怨于民。。。。。。”
“上帝討厭他,于是就降下災禍來”
“你們努力輔佐我,讓我來好好完成上帝的懲罰。”
“夏桀不能順應上天,暴虐天下,于是上天就賜福給成湯,讓他革夏朝的命。”
《牧誓》中有說:“今天,我姬發要不折不扣的完成上天的懲罰。”
《武成》中有說:“我父親文王,繼承先王的功勛,又受命于上帝,來安撫天下。”
“我得到賢士仁人,愿意恭奉上帝,以斷絕動亂。”
如上種種,它賦予了上天、上帝、皇天一個世界審判者、裁決者的主導角色,由于它是高高在上的,是令人敬畏的,人們不可能敢于對它的權威提出疑問,因此,借助上天的威名,武王就名正言順的可以征伐天下了。
第二. 以民為主的思想。
商湯的時候,曾經提出過,考核官員和君主的標準就是民生情況,人民的生活狀況是衡量他們成績的唯一標準。那么到了周武王的時候,這種觀點又被更詳細的闡述和發展,論述了民與天的關系,君主與民的關系。
尤其是《泰誓》里首次提出了“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的概念。人是萬物中最高貴者。
關于民與君的關系:
《泰誓》里這樣說:。
“(在人之中),誠實無妄聰明的人作君主,君主就是人民的父母。”
“民眾有責難怨言,在我一人身上,我今天就討伐(紂王)。”
《武成》里這樣說:“……如果您(上天)能幫助我,救助天下萬民,我不會讓你們失望的。”
關于民與天、君與天的關系:
《泰誓》里這樣說的。
“上天為保護人民,為他們選了君主和官員。”
“上天憐憫他的人民,那么人民的愿望,上天肯定會順從的。”
“上天愛護天下之民,君主則恭敬的侍奉上天。”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第三. 在政治軍事上,提出了萬眾一心的重要性。
《泰誓》中有:
“紂王有億萬臣民,卻有億萬條心。我有臣下三千,卻只有一條心。”
“紂王有億兆臣民,離心離德;我有能臣十人,同心同德。”
“你們要一心一德,才能建立自己的功業,流芳百世。”
這恐怕是歷史文獻中第一次出現離心離德,同心同德的句子。它強調了敵人即使很強大,但是他們人心不齊,人心不齊就會離心離德,當中央政權眾叛親離的時候,哪怕這些人們被強征,他們也不會給當權者賣力,相反,他們卻會借助外力來推翻這個政權。
第四. 盟軍主力。
根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會諸侯于盟津的時候,周國的兵力是兵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通常一乘配備的兵士為一百人,那么戰斗人員共計七萬八千人。
至于來了多少諸侯國,一共有多少人,史料上沒有明確記載,史記只是說“諸侯咸會。”就是諸侯都來了。但天下的諸侯不可能都來的。應該是周武王發文邀請的諸侯國都來了,因為武王出發前曾經“遍告諸侯。”
但是根據武王九年的情況,那個時候自覺過去會盟的有八百諸侯,因此第二次會盟的時候肯定多于八百。
是不是像有的人所說的東西方諸侯國很多都去了呢?我覺得主要是還是西方諸侯國。
我們看《泰誓》中,有三次提到會盟各國。
“嗟,我友邦冢君,…….”
“嗚呼!西土之眾,…….”
“嗚呼!我西土君子。…….”
《牧誓》中也有提到:
“逖矣,西土之人!”
“嗟!我友邦冢君,…….”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盟軍,其實都是周國所率領的西方諸侯國軍隊,并沒有東方聯軍的加入。因為直到打到牧野的時候,還都是西土之人。
如果這還不夠說服力,好,我們來看《牧誓》:
“…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髦、微、盧、彭、濮人。…….”
前面是周國的文武編制的官員,后面就是各諸侯國名稱。據考證,這些地方都是屬于當時周國附近的西方各國。如庸,在今湖北竹山縣西南;蜀,在今四川西部、成都平原及岷江上游;等等。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