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艱難的一天
在克里斯托弗.愛舍伍德因為愛人的遠去而由此在1964年創作的《單身男子》(《ASingle?Man》),他也許不會想到這本小說會為他帶來多大的影響。首先這部小說被稱作“最美的同性戀文學”,且激勵了整整一代歐美“同志”文學作家的創作,第二點——也是對克里斯托弗自己有著重要意義的——分手的愛人唐重新回來,兩人保持了長達三十余年的親密關系,直到克里斯托弗癌癥去世。這部小說里有著濃重的自傳色彩,我們甚至就可以說小說里痛失愛人的“喬治”就是克里斯托弗本人,其中的愛人遠離后的傷痛、悲傷與絕望就是作家本人當時的真是心境。
小說的故事并不復雜,1962年的洛杉磯,喬治是一名大學教授,他在一個周五過“最后一天”——這可能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天。在這一天里他一直都沉浸在失去愛人的痛苦絕望中,像溺在水中不會游泳的落水者一樣,痛苦的掙扎著。故事從喬治在床上睜開眼開始。小說和電影里在這一開始就通過各種時間詞、地點和個體的我這些詞來表示一種被孤立和強調,從中反映出喬治下面所說的“在過去的八個月里,醒來是件痛苦的事情?!惫适乱婚_始就已經讓每一個人陷進其中,被情緒所左右,一步步地往前走。
這部電影的導演湯姆福特在電影一開始就是一個在水里掙扎的裸體男人,并且在其后多次出現,這些呼應的便是小說里喬治一直都感覺到的“窒息感”和掙扎。電影里用這樣一種手法表現能更直觀的反應主人公的心理。喬治的這一天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星期五,早上十點多鐘的一堂課。他起床,按照流程整理好自己,把自己“打扮成那些人能認出的外觀”。故事里并沒有通過大片的和愛人吉姆的親密生活回憶來讓人們感覺到他們之間的愛情,而僅僅就是通過喬治這一天的痛苦來反映。沒有回憶,但是時間卻被久久的拖慢,緩慢的流淌,在電影里那些慢鏡頭之后是哀怨、綿長且悲傷的音樂,更加渲染了主人公在那一刻的情緒,讓人真真實實的感覺到他人的痛苦。
談起這部電影就不得不談這部電影的導演。在服裝界,湯姆福特的這個名字應該不會陌生。他年紀輕輕臨危受命,接受瀕臨崩潰的Gucci,在短短的九年里把這個原本即將破產的小作坊打做成了市值43億的時尚航母。他是一個同志,影星Rita?Wilson稱為“世界上最性感的同性戀男人”他似乎沒有青澀時期,即使是高中他也已經擁有了完美到無懈可擊的外表。他的男友是VogueHomme的前總編,他比湯姆大十三歲,他們在一起同居已經二十四年了。湯姆福特第一次看到《單身男子》小說是在1980年,那時的他還并不能完全了解故事里喬治的那些痛苦,但是喬治的壓抑和絕望他卻感同身受。而當他在2006年第二次翻看這部小說的時候,他已經從曾經的青澀少年長成了時尚界呼風喚雨的大腕,他這一次在其中找到了共鳴,故事撞擊中了他心靈的最深處。
喬治的這一天并不需要經歷任何的大事,就和平常的生活一樣,但就是這些和平常一樣的小事就接著他,讓他難以忍受。在這特殊的一天里,一個男人突然看不清自己的未來,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每個人一直都對自己的未來做準備和打算,一眼便能看到底,即使會有意外,但是卻總是知道接下來會怎樣的。在2002年的電影《時時刻刻》(《The?Hours》)中,三個身處不同時代的女人在一天里看透了自己的未來,自己的生活和一切,這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喬治雖然并沒有深陷在過去與吉姆生活的回憶里,但是他卻被過去牽制住了,怎么都逃脫不了,就好像是他感到自己溺在水中怎么都逃不了。
在六七十年代的美國,正是各種思潮開始站出來爭取自身權利的時候,但是之前的那一種窒息和保守的社會氛圍依舊還在,人們被的感情被壓抑,內在的情感和外在的現實產生斷裂。電影中喬治一直過著兩種生活,一種是在外面給那些鄰居和大學同事看的,這是他所偽裝的一面,而另一面便是他在自己家里和吉姆在一起的真實自己。在小說里當喬治開車上學校的路上,他設想著自己把那些平日里見到的直人都抓起來,折磨他們,虐待他們。這樣的一種隱秘心理是在被排斥和壓迫的人們心中經常產生的,他們無法在現實中取勝“大多數”于是就在心里幻想著讓他們被自己的“少數”所打敗,而對于折磨、虐待,這是被壓迫者宣泄憤怒的另一種方法。
在電影中,關于“大多數”對于“少數”的恐懼,喬治在課堂上義憤填膺的說了一通話。小說中并沒有這段話,而是導演湯姆福特自己加上去的,這段話不僅僅就簡單的反映了故事發生的60年代這一段時間的情況,而是具有某種真理性,直到如今都是正確的。喬治對那些學生說“但當少數被視作一個整體當他對多數造成某種威脅——不管是真實的,還是假象的威脅——藏在其中的就是恐懼。如果少數無法辨識,恐懼更甚??謶志褪巧贁当黄群Φ脑颉!睖犯L卦诖颂幗柚魅斯谡f出這樣的話,就故事的來看,同性戀群體肯定是少數,而他們也一直都受到來自多數群體的排擠和壓制。湯姆福特指出多數群體這樣做的原因“萬事都有因”,就是因為“恐懼”。而我們也不得不在此討論恐懼的來源,來自無知,人們因為不了解和無知而產生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坝每謶终碱I我們的世界,被用作操縱我們社會的工具。政治家靠他兜售政策,商人靠他出售無用的商品……”
湯姆福特并沒有像小說中處理那樣從側面反應當時社會的保守,他是正面的通過喬治的話來反映這些,既是反映那個時代的氛圍,同時也是在抨擊如今依舊存在的這些現象。少數群體在社會生活中是一直都存在的,只是因為大多數組成的群體在有意無意的忽視他們,由于某些冠冕堂皇的原因排擠他們。他們不愿意通過了解來認識少數群體,不愿意通過知識來化解那些由無知帶來的恐懼。大多數人組成的群體把握著權力,壓制和剝奪了少數群體說話的權利,這顯然是不公平,也是國家發展中以維護“多數人”權利和統治來剝削和壓制其他少數人的邪惡借口。
對于喬治來說這漫長的一天必定艱難,來諒解生活中的那些小事時刻的折磨著他。他準備自殺卻總是被打斷,整個人似乎被一種暈眩的薄霧包裹著。。他倒好朋友那里做客喝酒,在酒吧遇見自己的學生,和他一起游泳然后回家。在和自己這個學生肯尼的交談中他發現肯尼對自己有著好感,并且肯寧也是唯一一個注意到自己老師不對勁的人。在和肯尼的交談中,喬治漸漸的從那深淵似的水中開始往上游,最后終于呼吸到空氣。他突然明白“一切都是實實在在的”“不能試著一顆永恒,試圖緊握,但是他們都想萬物般流逝”“這一刻,我還活著”“一切都如注定”……但是結果呢?而這些結果就顯示除了小說和電影這兩種題材的不同,小說的結尾克里斯托弗變成了生物學家,假設這一種可能,而結果有兩;在電影里,湯姆福特讓喬治心臟病發。
那我們也不禁想問為什么?為什么最后即使已經釋然了還是要死呢?也許這在上面筆者提到的《時時刻刻》里能給我們想要的答案。是那個得了艾滋病的詩人所說的“我還是要面對生命的時時刻刻……”這也學就是原因。即使在這艱難的一天喬治撐下來的,那么接下來的一天呢?兩天呢?一個月?一年呢?他還是要忍受,重復著今天的所有一切,反復的經歷。米蘭昆德拉說“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在這里也許就會是“生命不能承受之情”。釋然之后的孤獨,還有之后更長的寂寞,因為他始終是“單身男子”。
也許克里斯托弗.愛舍伍德的那一個比他年輕30歲的男友正是看到了小說中隱藏的這一點,才會重新回到他的身邊,并從此再未分開。這本身就是一個感人和幸福的故事,相比較永失愛人的喬治,無論是克里斯托弗.愛舍伍德還是湯姆福特都比他幸運,因為他們愛人還會回來,理解這其中對于彼此的重要意義。
四、“一個孩子在聆聽”
故事一開始就告訴所有人,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這也就無形的讓看這部電影的人產生一種更加貼近的感覺,而對于其中的死亡、痛苦和絕望也會變得更加的敏感。而這確實是一部悲傷的電影,這個真實的故事被拍攝出來就是為了告訴其他有著相同經歷的家庭不要再走上這條悲慘的道路。
1979年的加州,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家庭,家庭成員之間相親相愛,小兒子鮑比意識到自己是同性戀。即使只是這個“意識到”在這個家庭里也是不可容忍的,而當鮑比向家里人出柜之后這一切就迅速的改變了。鮑比的母親深信基督教圣經中所說的同性戀者會下地獄的訓誡,她想盡辦法希望能矯正兒子:帶他去看心理醫生,去教堂虔誠祈禱,去野外遠足……但是結果可想而知,都是失敗。而隨著母親的步步緊逼,只有19歲,善良、溫順,虔誠的鮑比越來越痛苦和無助,他把自己的絕望寫進日記本里:“我無助,我孤獨。我是被詛咒的……”"我在一片巨大而湍急的沙石中慢慢下沉,像一個無底洞……"原本信仰中的反戈相向讓虔誠的鮑比感到自己有罪,而對于母親的堅持他越來越無法忍受,于是他到一個遠方的親戚那里,在他的20生日里還認識了開朗的青年大衛,他們之間產生感情,但是鮑比的母親卻是如何都不愿意承認這段感情,她望著鮑比一字一句的說:我不要有一個同性戀兒子。這也許就是壓垮鮑比的最后一根稻草,當他站在橋上的時候腦海里是曾經的歡樂和悲傷,像電影般閃過都是匆匆無影,卻只有母親的這一句話在最后變得分外的洪亮和堅定。
鮑比縱身跳下橋頭。
當惡訊傳來我們能看到這個家庭里的每一個人都失聲痛哭,他們依舊是愛著鮑比的。鮑比的葬禮按基督教傳統舉辦,那個什么都不知道的牧師冷血的說著。鮑比的母親根據圣經中所說的”自殺時罪“而一直惴惴不安,她在痛苦中看到了兒子寫的那些日記,她被兒子那樣深切的痛苦和無助所震驚了,她要弄明白為什么圣經中說這是罪,但是自己的鮑比卻是那樣的善良虔誠,他怎么可能是有罪的?為了弄明白這些她來到一個開明的維護同性戀的牧師教堂,在這一幕我們便能看見在這個普遍信仰基督,遵循圣經訓誡的家庭對于圣經提出的質疑。
整部電影里至始至終最重要的也就是信仰,基督教的信仰和圣經里所給同性戀定的罪過。對于像美國,歐洲這些有著悠久基督教信仰的國家來說,他們遵循圣經,按照圣經里的訓誡要求自己,千百年來這樣的做法傳統最終就導致了圣經的”神化“,它里面的每一句話都是神的上帝的旨意,它里面的每一項要求都是不可違背的,于是人們就按照幾千年前的傳統來要求如今人生的生活。這難免顯得荒唐,但也不是沒有人意識到這一點。而對于如今的社會,圣經中許多的條款和訓誡怎樣看都是已經過時甚至是不可理解的。圣經里贊成奴隸制,吃貝類物和編制是褻瀆的,說通奸和未被父母是應該被處死的,還有如果一個女人在結婚當日不是處女,就應該被帶到父親的房子后用石頭砸死……這些在如今看來已經是不能再執行了。人們了解不能簡單的從圣經的字面意思來理解,但這樣的了解卻是有選擇和片面的,人們選擇他們對于他們有利的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卻用其他相似的來警告和迫害別人。那些振振有詞的眾人就從圣經中偷出殘障斷句來掩飾他們本身赤裸裸的個人利益和惡行。
而對于基督教中上帝的”復仇“與”惻隱“之心的爭論也是鮑比母親急待想弄明白的。在這里我們不得不說一說宗教,宗教的基本是什么?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他們又怎樣共同的地方?他們都教人愛人,都說自己的”神“是愛人的。而在這樣解釋的模糊中,人們找到漏洞,神愛人是否有條件?是否有選擇?是否只愛正直、善良的人,而拋棄罪犯和邪惡的人?而有一點在如今是不可否認的,無論他們的神是怎樣的,這些神都在為了那些解釋他的人所服務,為他們的利益所維護,而卻只有一少部分人擁有解釋”神“的權利,說到這里就會不由的覺得可笑。
而再看如今的美國,同性婚姻是政治中重要的一環,而美國的兩個黨派也是截然不同的觀點。保守派共和黨和基督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他們堅持反對同性婚姻;民主黨則相反,他們覺得婚姻是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不應該因為是同性就剝奪這些人的權利??此崎_放的美國其實內在十分的保守,他們有深厚的基督教信仰傳統,是不會輕易被撼動的。而當筆者寫到這里的時候,美國的明尼蘇達州實現同性婚姻合法,這也是美國第12個合法的州。在短短的三個月里,就有三個州實現,但是路程依舊還是艱難且遙遠的。
既然說到這里,對于沒有宗教束縛的中國是有著怎樣的力量在阻止呢?中國的傳統和家庭觀念。關于“傳宗接代”關于”無后為大“關于”養老送終“……這些根深蒂固的觀念深植在中國人的心里,家庭是中國人十分在意的。這是巨大的傳統力量,并不是一時就能撼動的。而對于其他的阻礙,像政府的沉默,教育中的缺失,國民對此的誤解和無知而引起的恐懼……這些都是原因,都在等待著解決。
我們必須做一個長遠的猜想,未來的世界會是什么樣的?對于在我們這個時代所困擾著的問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又會是怎樣的?是否依舊是問題,還是早已經習以為常?有一點是我們必須了解的,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我們時代的觀念、思想和習俗也許是有短暫性且瞬間的,并不能延續,新的思想和習俗必定會重新形成。但另外一點,我們不能就這樣坐等未來,而是應該積極的投入創造未來。如果沒有1969年的石墻暴動,也許就不會有70年代的同志運動風起云涌,就不會產生那么多的同志組織和那么多個城市的驕傲游行。
等待總是太過漫長和消極,參與其中,成為一份子。而對于我們這些其他人能做的就是簡單不過了,了解一下這個群體,通過知識化解不安的恐懼,消除偏見和誤解,從而不會成為”大多數“群體機制下的打手和幫兇。
而最后總要說的一句話,對同志群體,對其他所有人:”革命尚未成,同志任需努力?!?/p>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