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買罪受是大家對旅游的經驗總結,即便如此,大家還是樂此不疲,并且情緒一年比一年高漲,人們不免要問,人為什么喜歡旅游?人與自然是怎樣的關系?我們應該以怎么樣的心態觀賞大自然?
奮斗了大半輩子,現在經濟條件改善了,靜下心來,回首過去,不免感慨,從上學開始便背上了成績的包袱,工作了又肩負任務的壓力,成家了又要扛起家庭這個擔子。兒子工作了,小孫子又要呵護。操勞多了,總想一個人靜靜地待著,讓心情放松,讓身體放松,讓心緒無拘無束地飄游。
可是能夠放飛心情的時光并不多,你有了經濟條件了,還得有時間,有了時間,還得有份閑心,有了閑心,還得沒有人打擾,縱然清靜了,還得有一個好心情來享受。
一個忙人,沒有任何理由,突然安靜下來,突然消失了幾天,哪怕是幾個小時,甚至是幾十分鐘。怎么辦?于是旅游就是最好的休閑,就是最好的清靜。因為旅游你可以安然離開單位,離開家庭,脫離煩惱,讓心靈自由飛翔,讓靈魂逍遙自在。我想這就是旅游的魅力所在吧。
人這個自然界的尤物,喧鬧久了,需要寂寞,寂寞久了,又渴望刺激,一切都是精神作的怪。
當你走進了大自然,你還要解決好第二個問題——人與大自然的關系?
走進了大自然,你就會發現,自然是美好的,自然的內部關系是和諧的,自然具有淘洗心靈,陶冶情操的奇妙作用。大自然是淳樸、安靜、和諧的,只有融入自然,才能找到迷失的自我,才能恢復人的本來面目,因為人的本性是屬于精神層面而不屬于物質層面。面對大自然,你會思考,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到哪里去?這個人生至極的問題。
當我們走進大自然的時候,那種飄逸、安然、輕松、愉悅的心情是任何時候都不能比擬的,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海邊,慢慢地蕩漾在沙灘,緩緩地攀登大山,輕輕地撫摸花草,深深地呼吸空氣,那心態真是爽極了。人們常把“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他鄉遇故知,久旱逢甘露”為人生四大幸事,現在看來缺少了一項,那就是遨游山水間。
原來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妙,它對人有慰藉、安撫、過濾、恢復功能。仿佛青山綠水,白云藍天,蒼松牡丹,白雪狂風,驕陽明月會告訴你,你是誰,你從哪里來,你將到哪里去。
多年來,我們并沒有真正擺正人與自然的關系,總認為人是大自然的主人,自然可以任人宰割。前幾天看了央視保護藏羚羊的有關節目,才明白一些道理。
記者問羌塘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你覺得對藏羚羊最好的保護是什么?”
答:“最好的保護就是不要打擾它們。”
記者問:“你覺得你們在這片自然保護區,你與它們是怎么樣的關系?”
答:“我們是這片自然保護區的一員,而且是微不足道的一份子。藏羚羊才是這片自然保護區的主人。”
多么好的回答,長期以來,人們總認為自己是自然的主人,是大自然的主宰者。如果我們放眼世界,穿越時空,就會發現,在自然界歷史長河里,人的歷史并不漫長。人從自然里走來,是自然界一定階段的產物,相信總有一天即使人類消亡了,大自然依然存在。人類總以為掌握了科學技術,便可以隨心所欲地改造自然,在自然面前蠻橫無理,驕傲自大,以為可以叫河流讓路,高山低頭。誠然人類的一舉一行無不影響自然,但也無不受自然的影響,無不受自然規律的制約。須知人是大自然的一員,愛好大自然,就是愛好自己,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大自然,就是保護自己。
人與自然因果關系是顯而易見的,只有敬畏因果,才能得到大自然的恩惠,得到自然的關愛。
走進大自然,我們還要解決好用什么樣的心態觀賞大自然的問題,因為他關系到我們觀察的效果。
走進自然,觀賞自然,贊美自然固然很美,但我們卻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沒有平等對待自然,更缺乏敬畏之心。在很多的游記里,很多的詩歌里,我們不乏那些對大自然贊美之言,可惜的是,大多是居高臨下,更多的是主人欣賞仆人的表揚。如果我們用敬畏之心來看待大自然,就會得出另一番感悟。其實在這方面,古人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一句“上善若水”,給我們指明了方向。老子說,善如水,利萬物而不爭。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長,必循理,好像有義;浩大無盡,好像有道;流幾百丈山間而不懼,好像有勇;安放沒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量見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無孔不入,好像明察;發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凈,又好像善于變化。水有這些好德處,所以君子遇水必觀。
人應該像水那樣,澤潤萬物,像水那樣不敷衍趨勢,像水那樣只有奉獻,不求回報。
一句“厚德載物”,不足以讓我們深思嗎?什么是“德”,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就叫做“德”。天地間有形的東西,沒有比大地更厚道的了,也沒有任何事物不是承載在大地上的。所以君子處世要效法大地,以厚德對待他人,無論是聰明、愚笨還是卑劣不肖的都給予一定的包容和寬忍,以深厚的德澤育人利物。
沒有對大地和水的敬畏之心,能夠悟出這樣的道理?
楊慎的一首《臨江仙》,多么震撼人心。你看“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多么悲壯,多么豪邁。這首詞之所以有強大的震撼力,我想與詞里對自然的敬畏心有關。對自然的敬畏心,可能要數道家最早最虔誠。我很贊同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說法。他把人與自然的關系闡述的如此深刻、透徹,讓后人收益無窮。
我不否認“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激勵作用,但是我以為“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更有震撼力,因為他對大自然有敬畏心。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