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網(wǎng)上有兩則“到此一游”事件搞得沸沸揚揚。一是南京一未成年學生在埃及神廟刻字“***到此一游”;二是武當山一處山石上赫然刻著十一排漢字,內容有游客的住址、名字,長長的一大串簽名,最后是“到此一游”。二起“到此一游”事件引起了國內社會各界的關注,并產(chǎn)生了熱烈的討論。
隨著國人的物質生活的提高,旅游市場越來越火爆,外出游玩成了人們休閑娛樂的熱門選擇。目前,國內許多著名的景點游客絡繹不絕,特別是到了節(jié)假日更是人滿為患。如今,人們走出國門,選擇到國外旅游都比比皆是。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隨之帶來的是游客素質的提高,成了眾人矚目的問題。
似乎國人都喜歡“到此一游”這樣的做法,平時,我們到旅游景點,墻上、樹上、石頭上,“***到此一游”隨處可見,久而久之,看得多了,我們似乎也已經(jīng)麻木了,見怪不怪了。可是,一些人竟把這種劣習帶到了國外,人家外國人就覺得不可思議了。
細細想來,“到此一游”的劣根性還可以推逆到古代,好像中國人的骨子里都喜歡留名千秋,流芳百世。最近讀《西游記》,書中主人公齊天大圣竟也有“到此一游”的做法,真是無獨有偶,令人不得不深思一番。
話說孫悟空當了花果山的美猴王后,不安于現(xiàn)狀,跨洲越國,拜須菩提祖師為師,修煉道教,修得長生不死之身,練得駕筋斗云、七十二變等渾身變術。他大鬧龍宮訪得定海神針,更是神通廣大,逞兇逞勢。玉皇大帝為了收降他,封了一個弼馬溫官職給他,當孫悟空得知自己當?shù)墓俾毷恰安蝗肓鳌钡模粴庵禄氐搅嘶ü剑频糜窕蚀蟮鄯馑麨辇R天大圣,掌管起蟠桃園。孫悟空又在蟠桃會上大鬧天庭,幾萬天兵天將難降石猴,萬般無奈的玉皇大帝最后只能請來如來佛主收降孫悟空。
孫悟空在如來面前口出狂言:“交椅輪流坐,明年是我尊。只教他搬出去,將天宮讓與我便罷了;如若不然,定要攪亂,不得清平。”如來伸出手掌:“你若有本事,一筋斗打出我的右掌中,算你贏。”孫悟空一個筋斗無影無蹤,忽見前面有五根肉紅柱子,在中間的柱子寫了“齊天大圣到此一游”的記號。孫悟空以為自己早已打出如來的手掌,又一筋斗回到了如來身邊。如來攤開右手掌,讓孫悟空看他的中指留下的“齊天大圣到此一游”的幾個字。孫悟空一看不妙,急縱身要跳出,被如來翻掌一撲,將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聯(lián)山,喚名“五行山”,輕輕地把他壓住。
可見,孫悟空才是“到此一游”的祖師爺呢!從中我們也看到這種陋習有著它存在的歷史根源。
中國有句古話,“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不同層次的游客在游覽名勝古跡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就是想留下自己曾經(jīng)來過的痕跡,期盼自己與山水共存,與日月同輝。高官權貴們游覽的時候,自然會有下屬捧場,請他們題詞、立碑等。歷代文人墨客們游覽時會產(chǎn)生靈感,借景感慨,寫詩作賦,著書立傳,留下千古絕唱,如《騰王閣序》,《岳陽樓記》,《蘭亭序》等等;留下名書名篇,如徐霞客游記;留下名詩名句,如“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等等。而大多小人物們的游覽,他們不甘寂寞也想留名,無奈之中只好就地取材,信手涂鴉“***到此一游”。
中國旅游文化里的“到此一游”,彰顯了國人的留名思想,三千里云游,也不忘留一個大名。不僅旅游的時候,人們喜歡“到此一游”,就是那些到紅塵走一遭的人們,哪個不是為了“到此一游”而努力?于是著書立說的,勇奪金牌的,金榜題名的,建造豪宅的,題名題詞的,當官受祿的,占山為王的,創(chuàng)立公司的等等,無非是想寫下“到此一游”,這個世界他沒有白來。有些人,就是死了,那豪華的墓地,也是想告訴大家,某人“到此一游”,他在這個世界上曾經(jīng)很風光,不要忘了他曾經(jīng)“到此一游”。
誠然,人們來到紅塵世界,人人都想給這個世界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跡,那就看誰的高雅,誰的劣質。高雅的“到此一游”是被人們欣賞和贊揚的,而小人物們信手涂鴉的“到此一游”卻影響了人們的視覺,那是不文明的做法,是需要抵制的。
另一方面,“到此一游”的現(xiàn)象屢屢地出現(xiàn)在風景點,也說明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態(tài)度,是深深地敬畏還是居高臨下?是將自己視著大自然的產(chǎn)物還是大自然的主宰者?“到此一游”的做法,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當我們生活水平提高了,跨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那么,我們的整體素質跟上來了沒有?我們的文明旅游準備好了嗎?我們的旅游境界提高了沒有?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