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夏王朝,我們最為熟悉的兩個人,一個是創立者禹,一個是斷送者履葵,也就是夏桀。前者因為造福天下諸侯人民被尊稱為大禹,后者則因為驕奢淫逸被商湯所滅。
禹的老爸就是鯀,再往上追溯,他們是帝顓頊之后,因此也有自己的封國叫夏后(位置大概在現在的河南陽翟)。鯀的名聲不是很好,一個是來自于當世帝堯對他的評價,說他“負命毀族”,有人理解為性格暴戾,違背教命,毀敗善類,但我覺得有點過分,為何這樣說,我們下面講到。第二個就是后世對他的印象,主要是基于他治水九年沒有效果。
其實鯀這個人從側面來推測不會這么差,相反,在當時應該是一個比較為大家所認可的人物。
根據史記說講,當帝堯向各位大臣征求治理洪水的人選時,“群臣四岳皆曰鯀可”,看好了啊,是群臣四岳都說鯀可以,群臣就是朝堂中的各位大臣,四岳就相當于黃帝時的左右大監,是監控天下諸侯的,地位應該僅在帝王之下。這些人一致推薦鯀,說明了什么?證明鯀的能力和品行是為大家一致所認可的。至于帝堯為什么說他“負命毀族”我們也不得而知。帝堯不同意,但是四岳很堅持,說其他人還沒有他賢能呢,你總要試一下吧。當然了,后來鯀辜負了大家的信任,沒有治理好洪水,結果被舜搞死了。鯀沒有治理好洪水這件事,只能說明他的工作方法有問題,也許這不是他所擅長的,正因為人不是全能的,也許他處理朝中事務,處理其他事情不錯,我們不能把他一竿子打死。
這件事情深深傷害了禹,對他造成了心理陰影。以至于他在外治水十三年,幾次過家門都不敢進。穿也不敢穿,吃也不敢吃,住也不敢住,完全棄絕了優裕的家庭生活條件。史記上是這樣說的:“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卑宮室”。請大家注意啊,他不是不想進,是不敢進!為什么,就是他爸爸的死對他打擊太大,所以不惜放低自己的身份,親自和大家一起勞作,天天苦苦思索治理洪水的對策,十三年在外,想回家看看老婆孩子都不敢,所以大家想想這是什么樣的心情?痛苦加無奈啊!
我們再想想,他爸爸鯀是怎么死的?是因為治理洪水不行。那么如果他也治理不好呢?怎么辦?不言而喻啊,就是死路一條。這也是他為什么勞身焦思的重要原因所在。
我就很納悶,舜既然搞死了鯀,為什么卻還要他兒子繼續做這個工作?這很顯然是一件苦差事,而且后果很嚴重。害人嘛不是。我個人覺得,舜和鯀家估計原先是有些過節的,起碼關系說不上好。史記上的有些對話很耐人尋味。大家來看。
帝堯剛死,帝舜就問四岳誰可以光大帝堯的事業,他們異口同聲說讓禹來做司空就可以了。帝舜說那好吧。然后回頭就命令禹:“那你去治理洪水吧,好好加油!”我們看,帝舜在這里偷梁換柱了。他不問誰可以去治理洪水,請千萬注意,洪水當時是第一要事,斷無其他任何事情比這個更重要的,所以當時帝堯就直接問誰可以,但是帝舜他不這樣問,他問的問題很奇怪:“誰可以光大帝堯的事業?”我猜測他已經預料到四岳會推薦禹。
我個人認為四岳對于鯀的死還是有些過意不去的,因為是他們推薦的,等于是他們害了鯀嘛,所以當帝舜問這個事情的時候,他們推薦禹還是懷有同情分的,當然了,禹自身條件也非常不錯,史稱他品德高尚,仁愛可親,重承諾有信用,說話做事都是大家的楷模。還有一點不要忘了,四岳說如果禹做司空就可以,沒有說讓禹去治理洪水啊。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司空是屬于監察,是監督做事情的,不是自己去做事情。但是帝舜忽略了四岳推薦的職位,而采納了推薦的人,趁機讓禹走上了他老爸的路。
禹當時心理落差肯定很大,比較惶恐。趕快拜倒叩頭,說我不行,契、后稷、皋陶都比我強,讓他們去吧。帝舜很堅決:“別推辭了,趕緊準備準備干你的事去吧。”沒有給禹留下絲毫可商量的余地。
我們羅里羅嗦說這么多,就是為了仔細了解禹治理洪水的前提環境,他是在哪種情況下走上治理洪水這條路的。
禹也不負眾望,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領著益和后稷跑遍了各個有水患的高山大川,為了行路方便,還推廣使用了各種交通工具。他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用釘鞋。手里拿著丈量工具,和大家一起風里來雨里去,看到哪里的人們沒有土地,就讓益發給大家種子,給大家選可種的地。看到哪個地區糧食不夠,就從其他糧食多的地方調余糧過來接濟災民。所以天下諸侯人民都對他感恩戴德贊不絕口非常的推崇,以至于把他當做山川之主來祭祀,稱之為大禹以示尊敬。
大禹的貢獻主要在于:
1. 疏通河道和湖泊,治理了洪水,使人民免于水患;
2. 為了治理洪水,大禹走遍全國各地,因此也熟悉了各地的地理形勢;
3. 了解了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尤其是各地的土地狀況,生產狀況和相應的作物特產;
4. 拉近了中央與地方的距離,把中央的政策思想直接貫徹到地方人民那里;
5. 取得了各諸侯國對中央的支持,通過治理洪水,調節糧食,解除了相應諸侯國的困難,從而贏得了他們對中央的支持。從而使得各地都對中央貢獻方物賦稅,既加強了中央威望,又得到了財政保障。
基于以上情況,大禹對全國進行了行政劃分,把全國分為九州即雍州,梁州,荊州,兗州,青州,豫州,揚州,徐州、冀州。同時,又以中央國為中心,對全國進行了賦稅劃分,把全國分為五服即甸服、候服、綏服、要服、荒服。
更重要的是,大禹開始對中國諸侯進行了賜姓。姓不是哪里都有的,要知道,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才十四人,在那個時候,只有賢德的人才會賜給姓,有了姓,就可以把自己的部落清楚的和別的地方區分開來,因為姓是代代相傳,永遠不會混淆。各個諸侯因為禹的貢獻而支持了中央,因此中央就賜姓給這些諸侯國表示獎勵,從這個時候,姓才開始普遍起來,但是這些姓也僅僅止于貴族。所謂百姓,在開始的時候是指貴族勢力,而非現在的百姓,因為那時的普通人是沒有姓的。
大禹既然做了這么多的工作,得到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別的支持,也因此在帝舜面前有了十足的底氣,可以說這個時候,他的威望已經遠遠超過了帝舜,如果他振臂一呼,那才是真正的全國響應。
那個時候皋陶負責刑法,他特別佩服大禹,于是要求全國人民都以禹為榜樣和核心,緊緊圍繞在他的周圍,否則就刑法伺候。可見大禹這個時候的個人魅力和威望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程度。史記是這樣說的:“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比較滑稽的是后面緊跟著寫“舜德大明。”不知道帝舜這個時候心情怎樣,估計不會好的哪里去。
正是因為大禹的威望如此之高以及支持的勢力如此之廣,以前深埋在心中的痛苦和憋屈終于煙消云散,也終于結束了那種整天憂心忡忡惶惶不可終日的生活狀態,也已經長成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到這個時候,他再和帝舜說話的時候,不再像剛開始時的那種“再拜稽首”的惶恐了,相反,是充滿了對帝舜的諄諄教導。
“大王,做事要小心,不要擾民。要修德才能讓下面的人民支持你,上帝才會垂青你。”
“用人不要善惡不分,不然事情做不成功”
帝舜對于大禹的勸誡表示接受,同時還夸禹說使我的美德得以傳播,全是你的功勞啊。
堯老的時候,沒按傳統傳給自己的兒子丹朱,而是傳給了舜,但是舜并沒有馬上接受,而是讓給了丹朱,但是大家都不喜歡丹朱,所以舜登基。帝舜也沒有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商均,而是傳給了禹。禹也沒有馬上即位,而是讓給了商均,這個時候其實就是個形式了,大家毫無疑問不可能去支持商均的,于是禹登基。
大家都知道從禹開始定傳子之局,而其實禹也沒有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啟,而是準備傳給他的心腹愛將皋陶,但是皋陶死的早。于是在臨死的時候,把位置傳給曾經輔佐他的益,然而天下人都念念不忘他的功德,加上他的兒子啟也不錯,所以,這次大家選擇了他的兒子,沒有選擇益。從帝啟開始到帝桀結束,期間再沒有發生過禪讓的事情了。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