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講述了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唐僧為什么去西天取經(jīng)?有多種說法,其中唐太宗李世民為了長生不老而派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的說法,是書中說的。這便讓人想起了秦始皇求仙的故事,并讓人聯(lián)想到中國的皇帝都想做神仙的心態(tài)。
唐僧為何去西天取經(jīng)?《西游記》作了這樣的敘述,佛主如來,認為南贍部州(東土大唐屬南贍部洲),雖然人杰地靈,物華天寶,朝氣蓬勃,大有前途,但仍然不如西牛洲賀洲,同時南贍部洲還有很多的陋習(xí),一些地方窮山惡水,刁民潑婦,文明不夠,和諧不足。于是一心想開道南贍部洲,加快東土大唐經(jīng)濟社會健康、和諧和科學(xué)發(fā)展,有心派一名菩薩去傳經(jīng)送寶。原文是這樣說得:如來對眾言曰:“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巨蘆洲者,雖好殺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無多作踐;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yǎng)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jīng),可以勸人為善。”諸菩薩聞言,合掌皈依,向佛前問曰:“如來有那三藏真經(jīng)?”如來曰:“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jīng)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經(jīng),正善之門。我待要送上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個有法力的,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遠經(jīng)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jīng),永傳東土,勸化眾生,卻乃是個山大的福緣,海深的善慶。誰肯去走一遭來?”當(dāng)有觀音菩薩,行近蓮臺,禮佛三匝道:“貧僧不才,愿上東土尋一個取經(jīng)人來也。”
還有相關(guān)聯(lián)的說法是,李世民相信佛教,為了到長生不老的目的,便派唐僧到天竺國取長生不老之經(jīng)。
但是《西游記》第十二回的一段敘述:
光陰拈指,卻當(dāng)七日正會,玄奘又具表,請?zhí)仆跄橄恪4藭r善聲遍滿天下。太宗即排駕,率文武多官、后妃國戚,早赴寺里。那一城人,無論大小尊卑,俱詣寺聽講……
那法師在臺上,念一會《受生度亡經(jīng)》,談一會《安邦天寶篆》,又宣一會《勸修功卷》。這菩薩近前來,拍著寶臺厲聲高叫道:“那和尚,你只會談小乘教法,可會談大乘么?”玄奘聞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臺來,對菩薩起手道:“老師父,****失瞻,多罪。見前的蓋眾僧人,都講的是小乘教法,卻不知大乘教法如何。”菩薩道:“你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渾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難人脫苦,能修無量壽身,能作無來無去。”
正講處,有那司香巡堂官急奏唐王道:“法師正講談妙法,被兩個疥癩游僧,扯下來亂說胡話。”王令擒來,只見許多人將二僧推擁進后法堂。見了太宗,那僧人手也不起,拜也不拜,仰面道:“陛下問我何事?”唐王卻認得他,道:“你是前日送袈裟的和尚?”菩薩道:“正是。”太宗道:“你既來此處聽講,只該吃些齋便了,為何與我法師亂講,擾亂經(jīng)堂,誤我佛事?”菩薩道:“你那法師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太宗正色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處?”菩薩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jié),能消無妄之災(zāi)。”太宗道:“你可記得么?”菩薩道:“我記得。”太宗大喜道:“教法師引去,請上臺開講。”
那菩薩帶了木叉,飛上高臺,遂踏祥云,直至九霄,現(xiàn)出救苦原身,托了凈瓶楊柳。左邊是木叉惠岸,執(zhí)著棍,抖擻精神。喜的個唐王朝天禮拜,眾文武跪地焚香,滿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賈,無一人不拜禱道:“好菩薩,好菩薩!”
喜的唐太宗,忘了江山;愛的那文武官,失卻朝禮。蓋眾多人,都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太宗即傳旨:教巧手丹青,描下菩薩真象。旨意一聲,選出個圖神寫圣遠見高明的吳道子,此人即后圖功臣于凌煙閣者。當(dāng)時展開妙筆,圖寫真形。那菩薩祥云漸遠,霎時間不見了金光。只見那半空中,滴溜溜落下一張簡帖,上有幾句頌子,寫得明白。頌曰:
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萬八千里,大乘進殷勤。
此經(jīng)回上國,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太宗見了頌子,即命眾僧:“且收勝會,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經(jīng)來,再秉丹誠,重修善果。”眾官無不遵依。當(dāng)時在寺中問曰:“誰肯領(lǐng)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jīng)?”問不了,旁邊閃過法師,帝前施禮道:“貧僧不才,愿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jīng),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大喜,上前將御手扶起道:“法師果能盡此忠賢,不怕程途遙遠,跋涉山川,朕情愿與你拜為兄弟。”玄奘頓首謝恩。唐王果是十分賢德,就去那寺里佛前,與玄奘拜了四拜,口稱“御弟圣僧”。玄奘感謝不盡道:“陛下,貧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顧如此?我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jīng),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獄。”隨在佛前拈香,以此為誓。唐王甚喜,即命回鑾,待選良利日辰,發(fā)牒出行,遂此駕回各散。
還有一種說法是:唐太宗李世民信佛,他和唐僧關(guān)系密切,同時也很敬重他,他感到有些經(jīng)典翻譯不夠好,他想派人去印度找原本對證一下,但是李世民覺得玄奘大師是國寶,不愿他冒這么大的風(fēng)險,所以不肯放他出國。但玄奘執(zhí)意要去,在沒有經(jīng)得李世民的同意就悄悄的私自出國了。出發(fā)時約有三百多人隨從,但因他沒有得到朝廷的批準,準備不足,資源有限,所以困難重重,回國時跟隨的人幾乎死光了。
關(guān)于玄奘取經(jīng)的緣由說法很多,我們不能一一列舉。但是從可信度看,玄奘應(yīng)該是受李世民重托,為了大唐江山永固和皇上的長生不老而取經(jīng)的。
這便讓人想起2200多年前,秦始皇取得了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為了永久享有這樣的權(quán)力,便想得到長生不老之術(shù)。于是,不斷派人去尋求長生不老的仙藥。一次,在秦始皇到泰山封禪后,東巡路過黃縣,在當(dāng)?shù)毓倮舭才畔拢绞啃旄R缘胤矫鞯纳矸輹x見了皇上,并跟隨左右。到了瑯琊的時候,徐福上書說渤海中有三神山,里面住著神仙,吃了山里的仙藥,個個長生不老,他愿意赴湯蹈火,為皇上取仙藥。秦始皇很高興,給了他很多金銀財寶,命他入海求仙。但沒多久,徐福就回來了,說他見到了神仙,需要童男女和各種工匠用具作為獻禮,才能得到仙藥,秦始皇遂派500童男女隨徐福再次出海。
于是在公元前210年,他帶著浩浩蕩蕩的求仙團隊漂洋過海,尋找虛無縹緲的三神山和靈丹妙藥。從此,再未回到中原。
從秦始皇到李世民歷朝歷代皇帝,沒有一個不夢寐以求長生不老,可見“做了皇帝想神仙”是歷代皇帝的心態(tài)。
當(dāng)朝的皇上,金錢地位,權(quán)力財富,美女佳肴,榮華富貴集于一身,可謂想得到的東西都有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生命的短暫。他們天天聽到是臣民高呼“萬歲,萬歲,萬萬歲。”他們絞盡腦汁夢想的也是江山永存,長生不老。
秦始皇信服的是道家,求的是神丹妙藥,派人東渡為了是長生不老。
李世民信服的是佛教,求的是大乘教經(jīng),派人西游為的也是長生不老。
他們的共同點都是中國杰出的統(tǒng)治者,都是名垂青史的一代明君。都是叱咤風(fēng)云的千古一帝,盡管他們信仰不同,一個是道家,一個是佛教;一個是西天取經(jīng),一個是東渡求仙,但都是一個目的長生不老。可謂殊途同歸,鏡花水月。
追求長生不老,不僅是秦始皇和李世民,是所有當(dāng)權(quán)者的心態(tài)。我們放眼世界,仔細觀察,認真思考,這不僅是當(dāng)權(quán)者的心態(tài),而且也是人類共同的心態(tài)。只不過是榮華富貴者表現(xiàn)的強烈,黎民百姓表現(xiàn)的淡泊罷了。
今天,盡管人們知道從來就沒有神仙,沒有不滅的生命。但是,當(dāng)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生活質(zhì)量越來越好的時候,人們就越發(fā)留念生活,留念社會,就越發(fā)會產(chǎn)生追求長生的強烈欲望。只不過我們在強烈求生的時候,需要科學(xué)的態(tài)度,冷靜的思考,正確的方法,準確的把握方向,切不可誤入歧途,本末倒置,更不能飲鴆止渴。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xué)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 版權(quán)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