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要祭祖,似乎沒有時間說閑話,忙中偷閑,聊幾句有關清明的話題。
在我看來,清明這個節日隨年齡的不同,意義也是有所不同的。年輕的時候,清明對我來說是踏青的日子。萬物復蘇,生機勃勃,梅花綻放,柳樹吐芽,一切都是那么欣欣然;到山上踏青,去原野訪春,與樹木相擁,和花朵親吻,一切都是那么美滋滋。曾記得有一年的清明節,我與小姐妹踏青至道場山。原野山坡上,雜草叢生里,一朵朵、一片片的杜鵑花鮮艷奪目,粉嫩嫩的,紅火火的;打著尖尖朵兒的,張開細細花瓣的,我們賞之不夠還忍不住連枝折起。回來的路上,道路擁擠,人山人海,我們穿梭在絡繹不絕的人流里,那情形恰似“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有了家庭以后,清明節變成祭拜祖墳的日子,用我們的土話叫“上墳”。每年清明,湖州、海寧、上虞三地的祖墳十多座,一個都不能落下。開始時,婆婆還給我們準備了一些上墳所需的祭品,如香燭、錫箔之類的。后來,她年紀大了,把這些全都移交給了我們,也算是風俗文化的傳承吧。如今,每年快到清明節的時候,我要買一大疊錫箔紙,折成像元寶樣的形狀,我們稱之為“織錫箔”。為了表達我們的一份虔誠之心,我與先生要自己動手,得花三四晚的功夫,準備十幾份的祭品。這情形又像“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今年清明節,老家上虞的掃墓隊伍浩浩蕩蕩,父親的兄弟姐妹,還有他們的小輩們合起來總共有二十多人。掃墓歸來,我們在小叔家吃團圓飯。清明節,也成了我們與家鄉親戚團聚的節日。
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人們對清明節越來越重視,祭祖拜墓的形式也日趨隆重。那么,清明節是怎么來的呢?
清明原是一個很重要的自然節氣。清明一到,春暖花開,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而這時另有一個寒食節與清明的日子很接近,寒食那天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
關于寒食節的來歷,要追溯到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晉文公重耳被人陷害流亡出走,只有幾個忠心耿耿的臣子追隨于他。有個叫介子推的下屬對他特別忠心,一次晉文公餓暈時,介子推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燒給他吃。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后經人提醒晉文公感到有愧,便幾次請介子推還朝受封。介子推不愿為官,攜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手下放火燒山,發現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歿,留下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以表示對介子推的悼念。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藏在袖中,作為座右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國家繁榮富強,百姓安居樂業,所以人們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表示紀念。
在民間,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
清明節,是凝聚人世間悲歡離情的節日,她既帶給人歡快,又帶給人哀思;既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又有祭拜死者的悲酸淚。前幾年國務院把清明節例入國家法定的節假日,不僅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且也滿足國人對清明節的休閑需求。每逢清明節假日,人們既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祭拜、追思亡故的親人,又能夠與自己親人在團聚中盡情享受親情和鄉情。
由清明節的閑話延伸開去,我便想到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傳承。如果,我們站在時間的長河里觀世間萬象,富貴榮華可以煙消云散,高樓大廈可以填為平地,唯有那凝重的歷史文化卻安如磐石,牢不可破。那些代代相傳的節氣,走過四季輪回,歷經朝代更迭,依然璀璨奪目。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