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藝備閑,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并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
永明五年(公元487年),竟陵王蕭子良,于建康雞籠山新建府邸,廣招天下有才之士,因其好結儒士,時常與文友交流學問,又崇尚佛學,故時下游走于其幕下的儒士甚多,其中以“竟陵八友”最知名。“八友”意指范彥龍、蕭琛、任昉、王融、蕭衍、謝脁、沈約和陸倕,“八友”都是當時極富才情和遠見的才子,而其中膽識最突出的當屬時任戶曹屬官的蕭衍。蕭衍,漢相國蕭何二十五世孫,父親蕭順之乃南齊齊高帝的族弟,特殊的家庭背景,讓其在為官之初就做了衛將軍的手下,也因此收獲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名將”。
“此人,眉目間英氣十足,體格健碩,言談舉止沉穩健道,日后必能助您成就大業。”
彼時蕭衍還只是一個小官,年少的陳子云只是他的隨從。
古來都喜歡用“風雨飄搖”來形容一個王朝的衰敗,而南齊的滅亡卻有種順道天成的味道。永明八年蕭順之逝世,蕭衍為父守孝三年,永明十一年孝滿復官,升任太子庶子和給事黃門侍郎。時年齊武帝病重,朝廷中出現了爭奪王位的暗流,當時勢力分持兩派,一派為擁護武帝次子竟陵王蕭子良,另一派則是擁護皇太孫蕭昭業。按理說太子病逝,由次子繼承王位也是情理之事,況且竟陵王官至司徒,可謂政、文、佛皆通,他的身邊又圍繞著一群文士和武士,在群吏中也擁有聲望,即便如此,武帝卻不青睞他,反而立蕭昭業為皇太孫,于是同年七月蕭子良在大臣王融的擁立下發動宮變。
“不知叔達對此次朝廷內部之爭有何見解?竟陵王乃你我好友,你持何立場?”范彥龍問蕭衍到。
“我曾勸誡過王爺,此行不可為!其一:王爺雖有謀臣武士卻無兵權,兵權尚在驍騎將軍蕭鸞手中,武帝臨終托其為輔政之人,這里勝算已失一半;其二:時間過于倉促,無精密籌劃,何況王融此人有勇無謀;其三:王爺此人,性格過于激進且臨大事無決斷力。”
“若按你分析,竟陵王此次豈不是注定為敗寇了?”
“此言差矣,王爺不但不會被降罪,還會升官!你姑且看著。”
正如蕭衍分析那般,蕭子良和王融在武帝逝世當天發動宮變,可消息卻早早被蕭鸞得知,最后宮變只能草草收場,蕭昭業順利登基,蕭子良和蕭鸞輔政。這位年紀輕輕地皇帝登基后只知沉湎游樂,一切政事,都取決于西昌侯蕭鸞,蕭鸞便想廢掉蕭昭業。
“廢立皇帝乃是大事,不能輕率從事,現在廢立難免會遭到眾王反對。”此時蕭衍已是鎮西咨議參軍,為蕭鸞部下。
“各地眾王并無才能,只有據守荊州的隨王倒是文武兼備,是個威脅,只要能將他召回,就萬事大吉了。”
“這倒不難,這個隨王只是依賴武陵太守卞白龍,并無真才干。而這位太守是個貪圖富貴之人,到時候只要一封書信許諾高官厚祿,就可以把他輕易地召回。沒有了這個依靠,那個隨王到時候也會跟著回來的。”蕭鸞覺得蕭衍分析的對,便按計劃實施。
蕭鸞殺了蕭昭業,立其弟弟蕭昭文為帝,三個月后,廢黜其為海陵王,自己稱帝,史稱齊明帝,自然蕭衍功不可沒,被提拔為中書侍郎,后又升黃門侍郎。
蕭鸞在位五年便病逝,由其兒子蕭寶卷即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東昏侯。東昏侯治國無術,而且極其殘忍,誅殺許多大臣,對功臣也不知愛護,妄加殺戮,永元二年,東昏侯毒殺蕭衍兄長,長期積怨的蕭衍聚集部下商議廢掉東昏侯,眾人非常贊同,因其在輔助齊明帝時期力退北魏,戰功赫赫,雍州之戰又獲得了穩固的根據地,所以在短時間內便招募到甲士千人,戰馬千匹,戰船三千艘。為了增加號召力,蕭衍聯合了南康王蕭寶融一起舉兵,一路勢如破竹,直殺到建康城,將都城團團圍住。而此時的東昏侯還跟寵臣們夸口道“現在著什么急,等敵軍來到白門前,我再和他決一死戰也不遲。”征虜將軍王珍國實在看不下去,心知大勢已去,便暗中派心腹給蕭衍送去一個明鏡,表示心跡。王珍國和其他大臣,帶兵夜入皇宮,殺死在國難當頭還在醉生夢死、歌舞不斷的東昏侯,然后將他的頭顱送出,獻給蕭衍。
蕭衍擁戴南康王為齊和帝,而自己因戰功顯赫受封大司馬,掌管中外軍國大事,還享有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的殊榮。
“汝,現貴為大司馬,大權在握,如若能自己拿主意,造福天下,豈不更好?”好友沈約雖未點明,他卻已知八分。
“這話萬不可再講,有天道常倫!”話雖這么說,但他有這個想法已久。
第二次提起這件事時,蕭衍猶豫了一會,后來還是答應了。沈約又告知了范彥龍,兩人都同意擁立蕭衍做皇帝,蕭衍知道后,很高興。范彥龍和沈約寫信給和帝的中領軍夏侯祥,要他逼迫和帝禪讓帝位給蕭衍。同時,蕭衍的弟弟、荊州刺史也讓人傳播民謠“行中水,為天子”,利用人們的迷信觀念為蕭衍稱帝大造輿論。南齊中興二年即公元502年,齊和帝禪讓帝位給蕭衍,至此南齊滅亡,南梁建立。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