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玠回京已有一日,掌燈時分正欲離衙回府,卻與一身書生裝束的小李相公在兵部大門前不期而遇。邢玠冷眼打量一番,道:“朝廷開戰在即,李大人不思回衙理事,倒是閑心重的很!”小李相公也不致辯解,回道:“區區公務,量一二時辰足矣。倒是有勞督師費心了。”
“你!”邢玠極力收斂怒意,似乎刻意淡化這種在眾目睽睽之下劍拔弩張的氛圍。小李相公早已盡收眼底,卻不作理會,繼續道:“刑督師的子侄千里投奔,與下官半道相逢。下官便擅作主張帶他回衙與督師相見。若無他事,下官先行告辭。”說罷拂袖而去,邢玠這才留意到站在小李相公身后的隨員正是陳宇杰。
邢玠的寓所離兵部不遠,命人安頓好陳宇杰食宿后,方才引他到自己書房相見。稍加詢問過播州與重慶的近況后,邢玠終于問道:“你如何與小李相公相識?”提到“小李相公”,邢玠的語氣中似乎總難掩輕視和敵意。陳宇杰在恩人面前自然無所隱瞞,遂將與表兄入京投軍、自己在校場被逐以及小李相公微服求教等悉數相告。
邢玠若有所思,忽然笑道:“怪不得,今晨張閣老主持廷議,小李相公于進兵方略上說得滴水不漏、頗有見地,讓人刮目相看,我還道是他岳父沈閣老在暗中提點。”邢玠輕輕撥弄手中碗蓋,抿了一口清茶,又正色道:“那頓殺威棒,細論起來你也不冤。《武經七書》歷來是武舉必考的兵家經典,那些寒門英才,如何知曉軍中法度。你不讀書也罷,逞一時之能強詞奪理沖撞考官,縱然所言在理,但終究是你太過無禮妄為。哎,可惜了……”
“適才聽李大人喚恩公作‘督師’,莫非恩公便是此番東征的主帥?”陳宇杰忽然問道。他一早聽小李相公稱呼邢玠就已猜出七八分,因為“督師”是對出征在外的總督加兵部堂官銜后的稱謂。邢玠點頭默認,又道:“朝廷用人不當,遭市井無賴欺蒙,冊封日本反成荒唐笑柄,如今只盼蕩平倭寇一雪前恥。”
自碧蹄館一戰后,李如松銳氣受挫而退守開城。內閣首輔趙志皋漸漸萌生議和之意,兵部尚書石星素來主和,極力推薦其新納小妾的同鄉——一個通曉日語的浙江商人沈惟敬為游擊將軍,出使議和。大明旨在日本撤兵朝鮮,安分守己;而日本除了要求朝鮮割地稱臣外,還妄圖迎娶明帝公主為日本天皇后。如此南轅北轍、背道而馳的議和,卻在沈惟敬與在同樣出身商賈的倭寇主將小西行長之間一拍即合。雙方各自隱瞞實情,回報聲稱彼此已達成“協議”,其后沈惟敬更偽造日本降表交付朝廷。
萬歷二十四年九月,朝廷委派楊方亨、沈惟敬為正副使東渡日本,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據悉豐臣秀吉受封后欣喜若狂,身穿大明冠服,在大阪城大宴明使及群臣,并命人將冊封詔書譯成日文誦讀,但聽到詔書中有“北叩萬里之關,肯求內附。情既堅于恭順,恩可靳于柔懷。茲特封爾為日本國王,賜之誥命”之語,不禁暴跳如雷,摔詔于地,怒道:“不是封我做中國之主么?我本統領日本,要稱王便稱王,何須等待髯虜冊封!”隨即將負責議和的小西行長治罪,并驅逐明使出境。
沈惟敬自不敢回京,乃滯留朝鮮不歸,并再次偽造豐臣秀吉謝恩表,由不通日語的楊方亨轉交朝廷復命。不久,朝鮮傳來消息:倭寇拒不撤離釜山,反有增兵意圖。而此時,朝廷勘驗與日本往來文書,發現沈惟敬所進降表、謝恩表俱為偽造。東窗事發,朱翊鈞龍顏大怒,當即命石星閑住待審,并命錦衣衛逮沈惟敬回京懲處。
石星罷職,邢玠暗自忖度:無論資歷、軍功、聲望,遍觀朝中皆無人能望其項背,兵部尚書之位自然非己莫屬。但不久朱翊鈞下旨:以延綏總兵麻貴為備倭總兵官,統率南北諸軍,以山東右參政楊鎬為僉都御史,經略朝鮮軍務,并以兵部左侍郎邢玠加尚書銜,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經略御倭;兵部部事由兵部右侍郎李政署掌。
消息一出,舉朝嘩然,六科給事中、十三道監察御史等風憲言官的參劾奏疏似雪片般呈入宮中,但都留中不發沒了下文,顯然一切俱出自圣意,斷無更改的余地。邢玠的恩師當朝次輔張位,深知朝鮮用兵茲事體大,勸慰道:“倘若以你坐鎮中樞,由他統兵出征,豈不更誤了國家大事。畢竟兵部正堂始終開缺待定。”恩師既已發話,邢玠唯有摒棄一己之念,全力籌備東征事宜。
邢玠去歲入京之日,正是小李相公一舉奪魁、雀屏中選之時,以弱冠之齡,狀元及第,是繼大明成化朝費宏以來的第二人;又得東閣大學士沈一貫青眼有加,以愛女相許,更是難得的雙喜臨門。“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被多少讀書人視作畢生夙愿的兩大幸事,似乎在這位小李相公的身上輕而易舉的如愿以償。
不久,仁圣太后崩逝,慈圣太后哀痛過度,引發宿疾而病危,太醫院束手無策,朝廷發榜求醫。身為翰林院修撰的小李相公居然自薦入宮為太后診治,以三錢萊菔子妙手回春,深得太后賞識,進而與國舅武清侯李文全認了同宗叔侄。太后病愈后,皇帝大赦天下、論功行賞。從六品的李翰林到三品的李侍郎,僅是短短數月的光景,晉階神速令朝臣咂舌。
大明以儒教立國,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出身科甲正途的儒生學者,不思修身養德,反以旁門左道,媚上邀功,本已為君子不恥;攀附宮闈,結交外戚,更是小人惡行。邢玠自幼飽讀詩書,而立之年科舉入仕,其后二十余年經知縣、御史、大同巡撫、南京兵部侍郎、川黔總督等外任的歷練與升遷,又處置播州楊應龍叛亂得當,終于獲今日之地位,難免對這位資歷尚淺、一步登天的少年同僚頗有微詞。
日本貢封事敗,兵部尚書石星因力主議和而罷職。未幾,邢玠遷升薊遼總督加兵部尚書銜統軍入朝征倭;小李相公則坐鎮北京,署理兵部衙門。邢玠自授命以來夙夜擔憂:域外兵禍連天,兵部卻無重臣主事;皇帝一意孤行,命一黃口孺子代行兵部尚書職事,執掌天下兵馬,未免過于兒戲;小李相公少不更事,倘若威福自用,以背后橫生掣肘來節制出征將帥,東征平倭則為禍不遠。
敘談間不覺天已大亮,邢玠正欲起身休息,卻見家仆入內奉上一封書信。邢玠拆信閱罷,冷笑良久,向陳宇杰道:“你該去向小李相公執弟子禮了。”“恩公的意思是?”陳宇杰有些愕然。邢玠淡然道:“小李相公一早修書相告,已選定陳寅、茅國器等文武全才六人授正六品昭信校尉,分別編入神樞、五軍各營;額外補錄從六品顯忠校尉一員,即刻入神機營聽用,便是賢侄你了。凡是開考取得的功名,門生都須拜謁座主,武官也不例外。”
座主與門生間,雖無傳道授業之恩,卻有舉薦引路之德,一旦拜入門下,即儀同師生,終生不得異議,若有反叛之舉,必為天下人所指。陳宇杰察覺邢玠面露一絲不虞之色,道:“恩公,似乎不太歡喜,倘若……我便納還官誥,但求追隨恩公鞍前馬后。”邢玠起身一整衣衫,面色如常道:“老夫一宿未眠,身子有些不爽,你自去兵部見小李相公。記住,你是將門之后,拜謁座主不可失了禮數。”
以門生身份入兵部拜謁小李相公,是陳宇杰入營出征前的大事。兵部內堂,小李相公袍服齊整,肅然正坐于黃花梨的太師椅上,白皙精致的五官間瞧不出半點喜怒哀樂,恍若校場初見一般。不知是因邢玠的緣故,還是陡然間名分的確定,一份淡漠的生疏隱于無形。陳宇杰不敢怠慢,上前幾步行禮如儀,恭謹而鄭重地叩首奉茶。
一時大禮已畢,小李相公起身回西廂簽押房,行前亦只正色告誡道:“朝鮮為國之藩籬,在所必爭。此番援朝平倭,定當戮力同心,襄助邢督師揚威化外,方不負圣上與朝廷的厚望。”他亦不便久留,但轉身離去之際,遠遠望見小李相公行色匆匆的背影,浮想起適才唇角微揚的自信,竟有一種久違的似曾相識的異樣感覺。
紀天成所在的五軍營已于日前隨備倭總兵官麻貴開拔山海關,陳宇杰無緣再會,只得往五軍都督府領取綿甲火銃等甲衣器械,入京師神機營日夜操練等候出征將令。邢玠向小李相公交割完一應兵部軍務后,當即命麻貴率所部一萬七千人先行東渡鴨綠江,進駐王京漢城,又命楊元守南原、陳愚衷駐全州、吳惟忠屯忠州各占要隘,成犄角互援之勢;自己則統四萬大軍隨后而至。盤踞釜山的倭寇聞訊亦紛紛加筑工事堡壘、備糧窖水待援。
邢玠進駐平壤,先行到達的經略楊鎬前來相告:朝鮮水軍主將李舜臣已革職下獄。邢玠擔憂朝鮮水師群龍無首,當即上疏奏請調撥各省衛所駐軍及水師增兵朝鮮。當夜無眠,邢玠披衣掌燈在大帳中細看朝鮮地圖,因見帳外神機營值夜,命小卒喚陳宇杰進帳回話。
邢玠指著屏風上的地圖問陳宇杰道:“以你之見,現下當如何用兵?”陳宇杰見邢玠有意考問自己,于是詳察地圖,指著地圖的東南一角,道:“乘倭寇援軍未到,可提一旅精銳之師,當直搗黃龍,奇襲釜山,小西行長必一戰可擒。”邢玠撫掌大笑,頗為欣慰道:“難得你小小年紀,居然和麻大帥英雄所見略同。麻大帥有意等宣府、大同援軍一到,即刻出兵釜山。”他略覺不妥,說道:“可是兵貴神速……”邢玠打斷道:“如今倭眾我寡,老夫用兵,歷來主張步步為營。奇襲弄險,萬一弄巧成拙,朝廷怪罪下來,哎……不知小李相公何時才把援軍調來!”
他仰天長長嘆了一口氣,又道:“眼下倒有一樁緊急的事要你去辦。奸賊沈惟敬,欺君罔上,禍國殃民,自日本歸來后一直躲在慶尚道的宜寧,還不時出入釜山倭營,倘若為倭寇向導,必成我軍大患。我現擢升你為神機營千總,即刻率部前去將他拿下,暫交駐守南原的副總兵楊元看管。而你,也留在楊將軍麾下效力,男兒建功沙場,該是你上陣殺敵的時候了。”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