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恐怕是家喻戶曉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孔子第二十二代孫孔融身上。孔融生于東漢桓帝永興六年,曾經任北海相,亦稱孔北海。
孔融是東漢末著名文學家,后被曹操以圖謀不軌,“謗議朝廷”,等罪名殺之并株連全家。
有一天,家里吃梨子,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結果孔融既不挑好的,也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孔融的父親看到了,心里很高興,認為這孩子很懂事。于是就故意問孔融;“這么多梨子,又是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
孔融說:“我年齡小,應該拿最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父親又問:“你還有弟弟呢,弟弟比你還要小嗎?”
“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哥哥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孔融說。
孔融父親聽了,很滿意。
這個故事雖然很簡單,但寓意很深刻。他教育一代又一代中國的孩子,要像孔融那樣,富有謙讓的美德。
但是,在今天這個故事又富有新的含義,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誰先拿梨子,就意味著,誰就有資源的挑選權和支配權。誰也就有了主動權。孔融的做法不僅是謙讓的表現,而且更可貴的是,他把哥哥和弟弟聯系起來考慮,拿梨子還要處理好個人與整體的關系。雖然孔融拿了最小的梨子,但他贏得了哥哥和弟弟贊賞,贏得了人心。相信在第二次吃梨子的時候,他會得到最大的梨子。
在韓國有一個家庭,收到別人送的兩箱蘋果。其中一箱已經過分成熟了,如果不馬上吃,很快就會腐爛。另一箱則比較新鮮,還可以保存長一點時間。父親把三個兒子找來,商量蘋果的吃法。大兒子說,趁還沒有完全壞,先吃那成熟的一箱。二兒子說,這樣吃法,不等于這一箱吃完,那一箱也就快壞了,倒不如先吃好的一箱,這樣還可以多吃一點新鮮的蘋果。三兒子說,可是這樣一來,過熟的那一箱肯定完全爛掉,所以我們不如將兩箱蘋果混合起來,分一半給鄰居,所有的蘋果都不會浪費。父親聽了三個兒子的建議后,很贊成三兒子的意見。這三兒子就是現任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
潘基文的辦法,于己無損,于人有利,更重要的是節約了社會資源,使每一個蘋果都能發揮作用。
潘基文和孔融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很注意處理好周圍的關系,這樣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會和諧各種關系,一定會朋友多,一定會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和幫助。
一位事業成功的先生講了一個吃蘋果的故事,大學的時候,同室有六個同學,只有一個家境富裕,每次他從家里帶來六個蘋果,大家因為是要分每人一個分吃,畢竟那是蘋果也很少吃的,可是他每天吃一個。同學們都認為他小氣自私。大學畢業后,同室的都取得了事業的成功,而他一事無成,便要加入同學的公司,可以沒有一個同學同意接受他。
我的一位朋友曾經給我說了一個吃蘋果的故事,說他一輩子都不會忘掉。
當年他和他多年的同學一起畢業,并分配到同一個單位工作。他們兩一起入黨,一起提拔做了中層干部,后來一起做了單位的副經理。由于是老同學,他們關系一直很密切,配合的很默契。
單位的經理退休了,他做了經理。很快他們之間就產生了矛盾和隔閡,他對他的老同學完全是上下級的關系,他對老同學經常指手畫腳,頤指氣使。他們的關系由熱變冷,并發展為尖銳的對立。
一次,那位退下去的老領導把他們兩叫到家吃水果,老領導把盤子里放了一個蘋果一個梨子,老領導把盤子先給了他的同學,他的同學喜歡吃蘋果,很自然的拿了自己喜歡吃的蘋果,梨子就只好給了他,其實他也喜歡吃蘋果。
當他們吃著蘋果和梨子的時候,老領導說,干部的提拔往往就像吃蘋果梨子一樣,誰先拿了,誰就有了挑選的權力。而這個權利,往往來之一個機遇。有時機遇并不是個人的主觀努力的結果。機遇有時并不能代表你的能力、貢獻和才華。因此,有了機遇的人,應該頭腦清醒,常換位思考,應該注意團結周圍的同伴,我們沒有理由驕傲自大,自以為是,自作聰明。
兩位老同學吃著梨子和蘋果,感慨很多。是啊,影響機遇的因素太多了,面對機遇,面對現實,我們應該有一個完整的清醒的認識,應該有一個共贏的理性思考。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