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看《三國演義》多年,始終感覺到,書中有一個道德核心,有一個崇高的精神支柱,有一個是非評判的準則。仔細琢磨,這就是儒家的“義”,全書宣傳的是義,維護的也是義,推崇的更是義。義,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義”。孟子則進一步闡述了“義”。義作為儒家的道德規范,其內涵十分豐富,如道義、仁義、禮義、情義等。道義,是道德和正義。道義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對人的約束,規范,規矩。道義本身就是用來維系和調整人與人關系的準則。仁義,儒家重要倫理范疇。本意為仁愛與正義。戰國時的孟軻曾著重提出,漢時儒家董仲舒繼承其說,將“仁義”作為封建道德的最高原則。宋代以后,由于理學家的闡發、推崇,“仁義”成為封建道德的別名。常與“道德”并稱為“仁義道德”,與“禮、智、信”合稱為“五常”。禮義,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一套禮節儀式即為禮,合于這些的做法即為義。情義,人情與義理;親屬、朋友、同志間應有的感情。
有關義,我們還有眾多的成語加以詮釋,如義不容辭、義無反顧、義憤填膺、大義滅親、義正辭嚴、義重恩深、義形于色、義盡仁至、義薄云天、見利忘義、見利思義、深明大義,大義凜然等,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義的含義,從廣義看,它更多的是指道義、公理、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為等。
在《三國演義》里,義的內涵就賦更加豐富多彩了,并給予了崇高的地位,它幾乎涉及到做人的方方面面,它被書中的英雄好漢視為比生命還要寶貴道德準則,也成為作者評判功過是非的最高標準。
義是做人的準則,最完美的人生理念。義成為指導人們行為的指南,為了義可以犧牲一切直至生命。最能體現義的思想,便是桃園三結義了。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以后,義就成為他們三人的做人最高準則,也正是這個義,將他們命運緊緊聯系在了一起,“不求同日生,但愿同日死”,成為他們神圣不可侵犯的義念。不管他們遇到多莫大的困難,也不管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不管榮華富貴,還是生死離別,不管高官厚祿,死亡將至,他們都信守諾言,他們成為正真義的人格化。在創業的初期,劉備寄人籬下,常常流離失所,當劉、關、張被曹操打散,孤獨貧窮的劉備投靠了袁紹,關羽帶著劉備的兩位夫人據守下邳的時候,曹操深知關羽義氣深重,必不肯降,用計將關羽誘出城外的屯土山,陷入絕境的關羽,寧死不降。曹操令與關羽有生死之交的張遼前來勸降。張遼對關羽說:“劉備不知存亡,冀德未知生死,下邳已經淪陷,二夫人無恙,你已經沒有出路。”關羽怒曰:“我雖處絕地,視死如歸。”張遼說:“兄今即死,其罪有三。兄死有背當年盟誓,其罪一;兄戰死,致二夫人(劉備的兩個夫人)無所依托,其罪二;兄雖赴湯蹈火,以成匹夫之勇,不思扶漢,安得為義?其罪三也。”張遼接著又說:“徒死無益,不若且投曹公,待有劉備音信,即往投之。一者,可以留有用之身,二者,不背桃園之義,三者,可以保護二夫人。此三便,兄思考吧。”關羽聽后,說:“兄有三便,我有三約,一者,降漢不降曹;二者,給俸祿養二嫂;三者,一旦知道劉皇叔的去處,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曹操最終同意了關羽的條件,關羽這才投降了曹操。關羽到曹營,曹操優待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備綾錦金銀相送,又送十美女與關羽,官封亭侯。即便這樣,關羽也不為所動,當他得知劉備在曹操的死敵袁紹處,斷然離去。曹操嘆曰:“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義士也!恨吾福淺,不得相留。”臨走之際,張遼勸他:“我們也是生死與共的朋友,為什么不能在一起呢?”關羽答道:“我與你,是朋友之交,我與玄德,是朋友加兄弟,兄弟加君臣,況有三結義。”義在這里還表現為對朋友的誠,信守諾言,一言即出,駟馬難追。
義是是非對錯評判的標準,忠義者英雄,棄義者奸雄。凡是符合義的要求,便是正確的,凡是違背了義,就是大逆不道的,就是罪大惡極的。曹操之所以被稱為奸雄,就是作者把他描寫成一個違背義的梟雄。司馬懿和諸葛亮有著諸多的共同之處,一個被捧為完人,成為世人敬仰的楷模,一個卻被人們鄙視的奸詐陰毒的歹人,其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諸葛亮忠于君主,為朝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司馬懿是陰險狡詐,專權篡位的逆臣。義在這里表現為對朝廷的忠。
義還表現為知恩必報。張遼原來是呂布的隨從,當曹操攻破徐州,生擒呂布和張遼后,曹操和劉備都對呂布的為人所痛恨,呂布武藝高超,可謂是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了,但是他完全沒有遵循義的要求來做人,他那種有奶就是娘,翻手為雨,覆手為云,貪圖榮華富貴而毫無誠信的做法實在讓天下人看不起。結果被曹操所殺。當曹操要殺張遼時,張遼完全不為生死所慮,那種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氣概,讓關羽所敬佩,于是關羽出面求情,曹操也愛張遼的忠貞,于是免于一死。從此,張遼成為曹操一個得力的戰將。張遼也與關羽結成了生死之交的朋友,在歷次張遼與關羽的交往中,他們都以朋友相稱,盡管他們各為其主,但從不傷朋友和氣。在關羽身陷曹營,張遼總是不斷的幫助關羽,來報答關羽的救命之恩。
在曹操敗走華容道時,關羽完全可以生擒曹操,但是關羽想到了當年他在曹營的時候,得到了曹操的厚愛,為了報恩,他毅然不顧國家的利益,不顧自己立的軍令狀,將生死與不顧,放了曹操。當時曹操陷入困境,在關羽面前狼狽不堪,已經無力躲逃。曹操的謀臣程昱獻計:“某素知云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舊日有恩與彼,今只親自告知,可脫此難。”于是曹操對關羽說:“曹操兵敗勢危,到此無路,望將軍以昔日之情為重。”云長曰:“昔日關某雖蒙丞相厚恩,然已斬顏良、文丑,解白馬之圍,以奉報矣。今日之事,豈敢以私廢公?”曹操說:“五關斬將之時,還能記否?大丈夫以信義為重……”此時張遼也趕來了,云長又動了故舊之情,長嘆一聲,并皆放去。難怪作者寫到“諸葛亮智算華容,關云長義釋曹操”,后人有詩曰:曹瞞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只為當初恩義重,放開緊鎖走蛟龍。
此時云長將義看的比生命,比軍紀,比國家利益都重要。
義成為古人的精神支柱,為了捍衛義,為了追求道義,可以犧牲一切。義高于一切,統領一切,因此義成為人們靈魂。云長放走了曹操,違背了軍紀,本應該殺頭,在這關鍵的時刻,劉備出面了,他雖然是一國君主,本來應該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遺憾的是,他也是將三結義為第一準繩,于是向諸葛亮求情,免于對關羽的處罰。
關羽戰死荊州后,劉備面對的是忍住悲痛,顧全大局,繼續維護與東吳的聯盟,還是誓死捍衛三結義的諾言,做到不求同日生,但愿同日死。劉備選擇了后者,帶領張飛血戰東吳,結果均戰死沙場,實現了同日死的諾言。因為三結義劉備、張飛把義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總之,在《三國演義》里,義成為道德的靈魂,成為精神支柱,成為貫穿全書的一條主旋律。義在這里被賦予了更多更新的內容,義對于做官就是一個忠,對于父母就是一個孝,對于朋友就是一個誠,對于做人就是一個信,對于恩就是一個報,對兄弟就是一個悌。
難怪人們常說,人有人品,官有官品,下棋有棋品,喝酒有酒品,打牌有牌品,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觀。
寫到這里我忽然感悟:義是封建社會制度的最高美德,就好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最高美德。
義是古人靈魂的需要和追求。
儒家的道德核心內容是仁義。佛道的道德本質是慈悲。仁義與慈悲確有深層次的聯系。
仁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又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
孔子把“仁”作為一個最高的道德原則,因為“仁”不僅是孔子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的核心,而且是他道德思想的起點和歸宿。他在《論語》一書中,談到“仁”的地方大概有一百零五處之多。
“仁”是愛人,愛天下之人,因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那么,如何去實現呢?
孔子說:“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說,自己不喜歡的,討厭的,就不應該強加在別人的身上。孔子又說:“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說,你要存在,你要取得成就,你就要關心別人的生存,關心別人的成就,你要發展,要建樹,你就應該關心別人的發展、別人的建樹。
“仁”是孔子的道德核心,他認為,“仁”比生命更重要,君子應該時時處處維護“仁”的形象,在必要的時候,應該捐棄生命來維護它,這就是“君子殺身以成仁”。以此為本,從“仁道”擴展到“政道”。這就是“仁政德治”。
在古代,義是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孔子最早提出了“義”,認為這是君子必須遵守的道德準則。如《論語里仁》:君子之于天下,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即:君子對于天下的事情,無可無不可,但必須要符合正義。孟子則對義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發展了“義”,認為“義”是重于“信”和“果”的。如《孟子離婁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意思是: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只要符合道義就行。他使得儒家的道德觀更加完善,更加完整,更加完美。使其成為一個圓潤光彩毫無瑕疵的理論體系。
“義”貫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觀。如果“仁”是愛人的話,那么“義”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愛的話,那么“義”就是廣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話,那么“義”就是豪舉。
在孟子的“義”里,凝聚著廣利天下的高尚精神、高尚行為、高尚事業的思想。
孟子把“義”看得比生命還要珍貴,他在《魚與熊掌》文章中開宗明義地寫道:“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他說魚與熊掌都是我喜歡吃的佳品,但當兩者不可同時得到,必須作出選擇的時候,那么,我就會放棄魚而選擇熊掌,因為我認為熊掌比魚更名貴。孟子又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活是我所需要的,義也是我所需要的,二者不可得兼,在必須作出選擇的時候,我就會舍棄生命而去實踐義的要求。
這就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由來。
在佛教理論體系中,有一個與仁義相媲美的體系,那就是慈悲。慈悲是佛道門戶、諸佛心念。南本《涅盤經》卷十四云: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佛如來,所有善根,慈為根本。因此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愛眾生并給與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并排除苦難(拔苦),稱為悲;二者合稱為慈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
慈是關心,悲就是同情;慈是自覺,悲就是覺人;慈是自渡,悲就是渡人;慈是愛人,悲就是助人;愿給一切眾生安樂叫做慈;愿渡一切眾生痛苦叫做悲。與眾生同樂謂慈,與眾生共苦是悲……儒家說仁者無敵,佛家說慈悲沒有敵人;儒家說殺生成仁,佛家說慈悲無我;儒家說舍生取義,佛家(地藏菩薩)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慈悲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慈悲就是無產階級不僅要解放自身,而且要解放全人類。
這里我們看出仁即是慈,義即是悲,兩者異曲同工。如果說仁義珠圓玉潤,那么慈悲就顯得珠光寶氣。
這里我們清楚的看出儒家的仁義與佛家的慈悲有很多共同之處,但是他們也有不同點,儒家提倡的仁義,是在同民族或人類的范圍內,而佛家的慈悲不僅對信徒,而是對眾生;儒家的仁義是以共同道德和價值取向為基礎的,而佛家的慈悲是超越道德和價值取向的;儒家的仁義是有國界和文化背景的,而佛家的慈悲是超越國界和文化背景的;儒家的仁義以世界為范圍,而佛家的慈悲則以宇宙的為對象的。從字義看因為慈悲是梵語意譯,它給人神秘、飄渺、含蓄的感覺,沒有仁義那樣直接、明確、實在。
佛教對《三國演義》最直接、最明顯的影響就是把關羽寫成了佛教徒。有人說只要你會說中國話,會寫中國字,那你就不可避免受到佛教的影響。也有人說,如果現代漢語詞匯抽掉佛教語言,那么我們就無法準確完整表達自己的意思。可見佛教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與生俱來的。
佛教對國人影響之大之深,恐怕沒有那種外來的文化比得上的。它不僅影響中國的文人,也深深影響中國的武人。
應該說《三國演義》中涉及佛教最少,但是也沒有擺脫佛教的影響,其中最最典型的就是關二爺和佛有緣,并且最終成為佛教徒,這恐怕是鮮為人知的吧,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是關羽一生最輝煌的一頁。
建安五年,土山一役,劉、關、張被曹操打散,孤獨貧窮的劉備投靠了袁紹,關羽帶著劉備的兩位夫人據守下邳的時候,曹操請關羽的好友張遼勸關羽投降,關羽在不知道劉備下落的情況下,降了曹操,但立了三約:一者,降漢不降曹;二者,給俸祿養二嫂;三者,一旦知道劉皇叔的去處,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曹操最終同意了關羽的條件,關羽這才投降了曹操。關羽到曹營,曹操優待甚厚,既送金錢,又送美女,日日宴請,官封亭侯。即便這樣,關羽也不為所動,當他得知劉備在曹操的死敵袁紹處,斷然離去。
當關羽離開許昌之后,硬是闖過曹操的五道關口,斬了六員大將。其中一次,關羽到了汜水關,把關將領卞喜知道關羽有萬夫不擋之勇,設計在鎮國寺設宴,暗中埋伏200刀斧手,誘關羽赴宴,約擊盞為號,加害之。
鎮國寺原是漢明帝御前香火院,寺內有僧30余人,內有一僧是關羽的同鄉法名普凈。普凈知道卞喜陰謀,在與關羽的對話中,以手握隨身佩劍,以目相視。關羽會意,命左右持刀緊隨,這才破了卞喜的陰謀,并在法堂宴席上殺了卞喜。
普凈和尚因為泄密,不敢留住鎮國寺,便云游到荊門州當陽縣玉泉山,見此處山清水秀,就地結草為庵,每日坐禪參道,身邊只有一小行者,化飯度日。
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所殺(亡年58歲)。
不久的一天,月白風清,三更以后,普凈在庵中默坐,忽然聽到空中有人大呼:“還我頭來!”普凈仰面認得關羽,遂以手中鹿尾擊其戶曰:“云長安在?”
云長說:“吾師何人?愿求法號。”
普凈曰:“老僧普凈,昔日汜水關前鎮國寺相會,怎么忘了?”
關公說:“向蒙相救,銘感不忘,今某以遇害而死,愿求清誨,指點迷津。”
普凈曰:“昔非今時,一切休倫;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將軍為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然而顏良、文丑、五關六將等眾人的頭,又將向誰索取?”于是關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關羽皈依佛門后,經常在玉泉山顯圣護民,老百姓為了感恩關二爺的庇護,與山頂建廟,四時祭祀。
這里我們看到,關公生前受到佛法的佑護,死后也得到佛法的超度,最終皈依為佛家弟子。一句“稽首皈依”四個字,足以說明關羽成為佛教徒,這里我們并不是考證關羽是否真的是佛教徒,而是說明佛教對羅貫中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