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庫 > 文學理論 > 文學評論 > 古典名著中的禪意(書號:3081)
古典名著中的禪意  文/春風楊柳

第二章    古典名著中的禪意 二

  二

  佛教對《西游記》的影響最大。佛理幾乎貫穿全書全過程,甚至成為小說的主題思想。

  那么西游記的主題思想是什么?它提倡什么,反對什么?

  在吳承恩的筆下天庭是一個什么樣社會,玉皇大帝又是怎樣的統治者?當悟空提出“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的挑戰時,如來卻說,這龍位要修持一千七百五十劫,一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該多少年數,方能享受此道。因為憑借所謂的資歷登上皇帝寶座的玉皇大帝,其實是一個不學無術,任人唯親,昏聵無度,治理無方的昏君。盡管悟空盡心敬業,因為是草民,縱然神通廣大,從官卻不能入流。天蓬元帥因為酒后調戲嫦娥,被判了死刑;卷簾大將因為酒宴上打壞了一個玻璃盞子,也被判了死刑。天庭雖為仙界卻沒有男女戀愛自由。披香殿侍香玉女與奎宿星相愛,只好偷偷地下界寶象國胡鬧(31回)。

  再看看那些女兒國、寶象國、祭賽國等哪個國家風調雨順,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幸福?比丘國國王為了長生不老,竟然要吃1111個兒童的心臟(78回)!

  再看看各個占山為王的妖魔鬼怪,哪個不是欺壓百姓的惡霸!陳家莊的百姓為了生存,每年竟獻出一對童男童女給妖魔吃(48回)。

  所有這些都是對當時社會的揭露,是對皇帝朝廷的諷刺批判。

  怎么樣治國,從春秋以來人們就在不斷的思索和探討,各個能人志士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焦點就是如何治理國家。

  最早提出治國方略的是老子,他在《道德經》里,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老子所處的時代天下大亂,諸侯混戰,統治者強作妄為、貪求無厭、肆意放縱,違背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即“有為”。老子看到的“有為”的禍害己經非常嚴重了,他說:“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老子對當時的統治者不顧人民死活,過著越來越奢侈的生活提出了批判,他說:“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夸。”(道德經五十三章)這幾句話,道盡了人間不平。

  老子看到當時的統治者個個好大喜功,濫用權力,妄自作為,結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痛苦不堪。針對這種情形,老子極力呼吁統治者要實行“無為而治”,不要勞民傷財,草菅人命,魚肉人民,不要過多干涉者百姓的生活,給百姓休養生息。在老子哲學里,“無為而治”的思想成為了一個體系。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道德經五十七章)。“好靜”是針對統治者的騷擾;提出的“無事”,針對的是統治者的苛政;“無欲”針對的是統治者的貪欲。老子認為為政者應當能做到“無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壓迫。君主應當學水的本色,有功而不自居,過著勤儉的生活,日理萬機不貪享受,治國能順應社會規律、時代潮流,制利國、利萬眾的憲政。憲政一旦制訂頒布,就不輕易改動,讓萬民在頒布的憲政下自化。

  老子的“無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為,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社會規律的意思。有人認為“無為”就是毫無作為、消極等待,只是聽從命運的擺布,這實在是誤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說過:“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四十八章)意思是說,不妄為,就沒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這里“無為”乃是一種立身處世的態度和方法,“無不為”是指不妄為所產生的效果。這和第三章所說的:“為無為,而無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為無為,而無不治”的意思是以“無為”的態度去對待社會人生,一切事情沒有不上軌道的。萬事萬物均有自身的規律,我們只能順應規律,順應時代的潮流,促其前進。不能違背規律,否則就是亂為、妄為。“為無為”是講從“無為”的態度去“為”,可見老子并不反對人類的努力。

  在如何確定治國方針的問題上,與老子的無為而治不同的是,孔子推崇的是人治思想,他提出了“以禮治國”、“以德治國”的仁政。禮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禮是指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狹義的禮就是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禮節。郭沫若說:“禮,大言之,是一朝一代的典章制度;小言之,是一族一姓的良風美俗。”

  孔子提倡的禮,實際是周禮,具體表現的內容是:1、“禮”是禮節儀式。“禮”從向鬼神的祈福及對祖先的祭祀這樣一些儀式衍變發展到“喪、祭、射、御、冠、婚、朝、聘(《禮記?禮運》)”八禮,再后來又演變成贈人的“禮物”和待人的“禮貌”之“禮“。2、“禮”是經濟制度。《左傳?宣公十五年》有:“初稅畝,非禮也”,《左傳?哀公十一年》又有:季康子欲以“田賦”,孔子反對,因其“不度于禮”。3、“禮”是政治制度。“夫禮,政之輿也(《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左傳?隱公十一年》),“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左傳?昭公十五年》)”。

  明確了“禮”的具體內容,我們有必要再談談“仁”與“禮”的關系。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載:“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論語?八佾》又有:“人而不仁,如禮何”。從孔子中“禮”與“仁”的密切關系我們可以發現,“禮”實際就是外在的社會制度和倫理行為,而“仁”則是內在的道德情感和思想理念,“仁”決定“禮”,“禮”則體現了“仁”,一個是表面形式,一個是內在核心,只有“禮”與“仁”兩者良好的結合,才能有穩定的社會秩序和良好的道德規范。

  “仁”與“禮”實質體現的是以德治國,就是要富民教民愛民,就是要“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今天人們又將“以德治國”賦予新的內容。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市場經濟的確立,呼喚法治社會,人們又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思想,這是治國方略的進步。

  不過《西游記》卻另辟蹊徑,提出了“以佛治國”想法來,盡管沒有得到多數人的認同,但也是一家之言。吳承恩“以佛治國”的思想反映了他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他對“以禮治國”、“以德治國”、“無為治國”的失望。

  雖然《西游記》沒有直接喊出“以佛治國”的口號,但全書的主題卻貫穿這一思想。書中的第一回便暗示了《西游記》的宗旨,“料應必遇知音者,說破源流萬法通”。本書的目的就是“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游釋厄傳”。

  大家對《西游記》的關注往往是如何取經,以及取經的過程和精彩的情節變化,卻不太注意還有如來的送經,以及送經的目的。

  佛教歷來重視弘揚佛法,因為在末法時代弘揚佛法意義更加重大。佛經認為宣傳佛法是佛教徒修行的重要內容和形式之一。弘揚佛法還是布施主要方式,認為法布施是功德無量之舉,是極善之舉。《金剛經》認為弘揚佛法所得的福德,勝過拿無數無量世界七寶去布施。釋迦摩尼認為“拿七寶布施所得的福德,遠抵不上弘揚佛法所得福德的百分之一,百千萬億分之一,甚至于用所有的算數、比喻,也無法相比、計算的”(金剛經)。當年古印度的阿育王不僅用武力統一了印度,而且用佛教征服了全印度,他把釋迦摩尼的舍利子分成八萬多份,分別傳布到世界各地,使佛教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也正是此舉,我國才得以獲得了釋迦摩尼的舍利子。

  《西游記》整個故事情節雖然是圍繞取經而展開的,取經貫穿全書的始末,取經過程是書中最精彩最輝煌的篇章。但是我們不能忽視書中還有送經的關鍵情節,可以說,只有取經和送經才構成全書的完整內容,才完整體現出作者的本意,才能正確理解作者寫作動機和根本目的。

  沒有送經,經從何來?無人取經,有心相送,也是枉費心機。于是取經與送經有機的結合,才構成《西游記》絢麗多彩和不朽的傳世篇章。

  我們還要注意取經與送經的目的迥然不同,取經者與送經者意愿相差甚遠!

  從李世民的角度,取經是為了大唐江山永固,皇上長生不老,如何統治社會,至于百姓疾苦與我何干?

  從如來的角度,送經是為了消除百姓的疾苦,是為了社會的安寧,也就是如何解厄?作者借如來(西游記8回)的口,說:“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巨蘆洲者,雖好殺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無多作踐;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如來又曰,“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經,正善之門。我待要送上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個有法力的,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遠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化眾生,卻乃是個山大的福緣,海深的善慶……”這里便交代了如來送經和唐僧為什么去西天取經的根本目的。

  從如來的這段話,我們可以窺視作者的內心世界,可以分析他寫這本書的目的和動機。也可以看出他對明朝嘉靖社會的強烈不滿,于是在他的筆下,玉皇大帝,那些各國國王,大小皇帝的昏庸表現,就是對當朝的譏諷和批判。那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男男女女的妖魔鬼怪惡劣行為,既是對當朝的譏諷,又是對地方官員和惡霸的鞭撻。

  在作者的內心,希望社會出現兩種人來治理,高層需要如來式的人物,地方官員需要悟空式的英雄;他認為治理國家兩種手段,文的靠佛法,武的靠大棒;他渴望兩種理念,即愛民像唐僧,恨敵如悟空。

  國人有句名言,知恩必報。作者吳承恩(暫放爭議)的承恩,顧名思義即承受皇恩,可是作者偏偏沒有得到皇帝的一點恩惠,也沒有得到社會的一絲溫暖,他屢試不第,仕途不暢,家境破落,于是無恩者也“報”。

  他要用筆來揭露社會的黑暗與不公,皇帝的腐敗與無能,官員的貪婪與枉法,惡霸的殘忍與歹毒,百姓的痛苦與貧困。于是他把社會進步,百姓幸福,朝野公平寄托在佛經上,寄托在一個英雄的身上。他羨慕西方極樂世界,追求佛法的慈悲,盼望佛祖普度眾生。因此,不難看出全書的主題就是弘揚佛法,以佛治國,認為社會只有按照佛法要求才能公平和諧,這才是真正的國泰民安。

  當唐僧師徒歷經千辛萬苦,行程108000里,歷時14年,終于到了靈山雷音寺(西游記98回),如來又一次強調佛經三藏的意義,他對唐僧曰:“你那東土乃南贍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廣人稠,多貪多殺,多淫多誑,多欺多詐;不遵佛教,不向善緣,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義不仁,瞞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殺牲。造下無邊之孽,罪盈惡滿,致有地獄之災,所以永墮幽冥,受那許多碓搗磨舂之苦,變化畜類。有那許多披毛頂角之形,將身還債,將肉飼人。其永墮阿鼻,不得超升者,皆此之故也。雖有孔氏在彼立下仁義禮智之教,帝王相繼,治有徒流絞斬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縱無忌之輩何耶!我今有經三藏,可以超脫苦惱……傳流東土,永注洪恩。”作者再一次借如來之口,將自己的心愿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僅如來道出了三藏佛經的作用,而且觀音菩薩也指點迷津,早在菩薩水陸大會上對李世民道:“你那唐僧講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太宗正色喜問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處?”菩薩道:“在大西天天竺國大雷音寺我佛如來處,能解百冤之結,能消無妄之災。”為了確保大唐江山永固,太宗李世民百歲,這才有唐僧西天取經故事。

  從這些斷斷續續的章回里,我們已經能夠清楚看出《西游記》的主題思想,就是“以佛治國”。我們還可以看出三教的不同治國方略,儒家提倡“以德治國”,道家提倡“無為而治”,佛家提倡“以佛治國”。

  《西游記》簡直就是一部佛法修行的書

  看了多年的《西游記》,對他的認識也隨著閱讀的次數的增加而加深,他不僅是一部神話傳奇小說,而且是一部批判皇權,諷刺貪官污吏,歌頌反抗精神的作品,他還是一部藐視和冷落儒家,嘲笑和貶低道家,崇拜和宣揚佛家的書,不過他更是一部傳授佛教修行的書。

  盡管西游記的題材是神話故事,但是他的主題是取經,他運用了大量的佛教術語,佛教故事,佛教教義,佛教理論來闡述故事情節,可以說他是神化了,文學化了的佛經。凡是佛經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告誡信徒如何修行,凡是大師講經,也都離不開講修行,因此修行是佛教的永恒主題,是信徒終身的追求。

  可以說西游記就是修行記,唐僧師徒取經的過程就是修行的過程。

  何謂修行,簡單的說,就是讀佛經,聽佛話,按照佛祖的訓示修正自己的行為!

  唐僧師徒途經十萬八千里,歷史十四年,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可謂歷盡艱險,九死一生,那八十一難,每難都是生死關口,每難都是一場嚴峻的考驗。唐僧最終克服了千難萬苦,說盡了千言萬語,走遍了千山萬水,受盡千磨萬難,終于到達了靈山雷音寺,受到了如來的冊封,成了正果。唐僧成為南無旃檀功德佛,孫悟空成為斗戰勝佛,豬八戒成為南無凈壇使者菩薩,沙僧成為南無八寶金身羅漢菩薩,就是白龍馬也成為南無八部天龍廣力菩薩。

  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成佛的經過,給佛教信徒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提示了難得的有效方法,給了人們深刻的啟示。

  首先他告誡人們,佛教的修行實際上就是探索人生真諦,最求人生真理的過程。孫悟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最求人生真理的過程,也是一個善于修行,最后修行成功的典范。

  孫悟空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他是一個平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猴子,由于聰明過人,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成為一個草頭王。第二階段,他從一個草頭王,變成了道教的信徒,他不甘于做一個山大王,于是他漂洋過海,四處尋師,歷經四年,跨越了三大洲,從東敖勝洲的傲來國,經過南贍部洲,到了西牛祝賀洲,終于找到了須菩提祖師,學到了道教的功夫。有了一身本領的孫悟空,當然不能安于現狀,于是他又試圖走仕途道路,先做了弼馬溫,后做了齊天大圣,結果還是一個不入流沒有編制的小官。想想悟空既沒有關系,又沒有后臺,怎么可能融入上層社會?不僅受了玉皇大帝的欺騙,而且也受到王母娘娘的侮辱,自己管理的桃園,竟沒有權力吃上一個桃子。結果與官僚分裂,打鬧天宮。盡管你有天大的本領,玉皇大帝就是不用你。在官僚與佛教的勾結下,悟空淪為階下囚,被五行山壓了五百多年(實際是六百多年)。第三階段,在觀音菩薩的指點下,萬般無奈的悟空皈依了佛門,成為佛教信徒。

  棄道從佛的悟空,從此走上了一條艱苦的修行之路,在西天取經的過程中,他吃盡了苦處,受盡了委屈,用盡了智慧,使盡了力氣,一心一意護衛唐僧到達靈鷲山雷音寺。好在蒼天不負好心人,悟空終于修得了正果。

  今天我們每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在探索和最求自己理想的道路,這實際也是在修行,只不過信仰不同吧了。

  不僅個人是這樣,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每時每刻都在探索自己發展和振興之路,這個探索也是修行。

  其次,他還昭示,修行是一個艱難和痛苦的過程。人生的真諦,沒有現成的,也不會輕而易舉得到的。他需要你付出代價,付出成本,付出犧牲。這就是真諦的價值,就是人生的價值。當唐僧到達靈鷲山雷音寺取到真經三藏時,阿難、迦葉向唐僧要人事,唐僧拿不出人事,就不給真經。唐僧沒有辦法,只好拿出僅有的要飯碗——紫金缽送給了阿難、迦葉,這才得到真經。在回來的路上,如來問觀音菩薩,唐僧經歷了多少難,觀音菩薩說八十難,如來認為還少一難,于是在唐僧師徒回來的路上,又一次遇難。這就告訴人們,在修行的路上,沒有什么平坦的道路可走,天上不會掉下餡餅。還是國際歌說得好,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解放人類,全靠自己。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不要祈求別人的施舍。

  第三,修行需要長期的努力,他不是一朝一時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他需要理性的思考和艱苦的探索,需要有一個積累、沉淀、消化、吸收的過程。往往要經歷量變到質變再到量變以及質變的多次循環。沒有量的積累,就不可能有質的飛躍。質變又為更高層次的量變奠定了基礎。這也就是禪宗所說的漸悟和頓悟的關系,沒有漸悟的積累,就不可能有一朝的頓悟。頓悟之后需要漫長的漸悟,才能產生新的頓悟,因此修行要有漸悟和頓悟結合。只依靠和相信漸悟,就很難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只相信和依靠頓悟,而排斥漸悟,只能是聰明一時,糊涂一世。

  第四,修心和修身是不同層次的修行,從某種意義上講修心重于修身,但是他們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相依存。就如同實踐——理論——實踐的關系一樣,理論來之實踐,指導實踐;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

  修心是注重精神、思想認識的提高,是一個思想改造過程;修身注重的是人的行為,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在修身方面,唐僧和悟空卻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做法,唐僧是嚴格的、死板的、教條的、僵死的遵守佛教的戒律,幾乎到了迂腐的地步,令人氣憤的地步;而悟空則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幾乎到為所欲為,目無戒律的程度。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孫悟空三次被唐僧趕走,矛盾的焦點都是在如何修行上。

  第一次,悟空打死了六個剪徑大王,遭到唐僧的嚴厲批評,悟空辯解到你不打死他,他就要打死你。可是唐僧堅持不該濫殺生命,悟空一氣之下,回到了花果山。

  第二次,悟空三打白骨精,可是唐僧不分是非,不辨善惡,在八戒的挑唆下,竟然同情被悟空打死的白骨精,念起了緊箍咒,再次趕走了悟空。

  第三次,悟空又一次打死了二三十個強盜,再一次引起了唐僧的不滿,于是又念起了緊箍咒,將悟空趕回了花果山。

  這三次,固然是悟空破了殺生戒,但從當時情況看,實在是出于無奈,可是唐僧只是簡單看到了悟空的殺生,沒有看到事情的真相,趕走了悟空,結果自己招來了殺生大禍。如果不是悟空返回,唐僧豈能保命,怎么能到達西天?

  我們來看看豬八戒是怎么修身的,豬悟能皈依佛門以后,他要嚴格遵守八條戒律,那八條?即蔥、蒜、薤、韭菜、生姜、狗肉、大雁肉和黑魚肉不能吃。這八條戒,前五條是佛教的齋戒,后三條是道教的齋戒。這里可以看出悟能還是注意修身的,但又是不完全的,就連佛教的五戒他也沒有做到,難怪八戒見酒喝酒,見美女動心。可見修身對八戒來說并不是第一重要的。

  唐僧因為遇塔掃塔,遇廟燒香,遇佛拜佛,不知中了多少妖魔詭計。

  在修身方面,不僅悟空沒有做到,就是八戒、沙僧也都屢次破戒,他們是逢酒便喝,還美其名曰,喝的是素酒。見到美女,八戒就想調戲;吃不到人參果,于是就偷,結果惹來一場大禍。總之,他們只重視修心,不嚴格修身。

  盡管他們修身不嚴,但他們還是非常善于修心。西游記里涉及的最多的是《心經》,他們個個都有感悟,而且悟性很高。《心經》已經成為他們強大的精神武器,可以說沒有心經的支撐,就沒有取經的成功。

  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表現,告訴人們,修行重在領悟,重在實效;大和尚修心,小和尚修身。

  第五,唐僧師徒西天一路取經,一路布施,一路修行。《金剛經》認為,布施也是修行,布施有三種,即財施、法施和無畏施。按取得的功德看,財施為下,法施為中,無畏施為上。唐僧師徒盡管身無分文,無法財施,但是他們卻在法施和無畏施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法施就是弘揚佛教精神,宣傳佛法教義,廣度眾生;無畏施就是捍衛佛教尊嚴,維護佛教利益,保護和尚生命安全。唐僧師徒是逢人講經,遇難解厄,遇妖降妖,救眾生與苦難之中,幫數國擺脫了妖魔的蹂躪。真是功德無量!你看他們如何修行:

  兩界山度亡靈,

  車遲國斗三妖,

  祭賽城殺老龍,

  朱紫邦醫君主,

  松竹林論佛法,

  陳家莊救兒郎,

  烏雞王死還生,

  火焰山降魔王……試問,還有比這樣的修行更高嗎?

  第六,唐僧師徒的修行不僅度自己,更是為了度眾生。他們通過修行二位成佛,三位成為菩薩。在普度眾生方面完成了兩項艱巨的任務,一是完成了如來交辦的任務,為了大唐江山永固社會和諧,將三藏真經傳到了長安;為了太宗李世民長命百歲,將真經親手交給了李世民。這樣的修行,這樣的功德有誰做到?

  總之,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成功,給人們更多的啟發,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更加激勵人們為了理想和目標,進行不屈不饒的拼搏和奮斗。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滬)字59號  滬ICP備14002215號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0012號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 久久久久久综合一区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网站| 性做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久久国产热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福利 | 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影院|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日韩亚洲欧美久久久www综合网 |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_中| 日韩AV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老熟妇|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精品不卡|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 | 亚洲精品国产字幕久久不卡| 久久久久久国产a免费观看黄色大片| 久久线看观看精品香蕉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麻豆AR影院| 国产亚洲婷婷香蕉久久精品| www久久久天天com| 久久久免费精品re6|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88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 精品久久人人妻人人做精品| 久久精品亚洲男人的天堂|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精产国品久久一二三产区区别 | 伊人色综合久久| 久久伊人五月天论坛| 四虎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