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3年4月,翰林學士盧多遜等人編修了《開寶通禮》200卷和《義纂》100卷,并交給有關部門落實;趙匡胤下詔將原先的鄉貢考試教材《開元禮》改為《開寶通禮》,進士考試也要將新書作為必考科目。就在趙匡胤更替考試科目的時候盧多遜被派遣到江南充當生辰國信使,盧多遜到達金陵和李煜以及江南文武大臣相處得十分融洽。歸途中盧多遜的船在宣化口停泊,讓人回到金陵向李煜提了個要求:“朝廷正重新編修關于世界地理的書籍,史館所整理的資料就欠缺江南諸州的部分,希望您將詳細資料提供給我。”李煜趕緊命管理員抄錄地理檔案,中書舍人徐鍇等負責校對,因此盧多遜返回宋朝就將江南19個州的形勢(即地形地貌),兵力分布情況,戶口多寡向趙匡胤作全面匯報,趙匡胤于是就有想要重用盧多遜的打算。
5月,供備庫使李守信受詔到秦、隴一帶采購木材,貪污政府采購資金數額達到巨萬;被部下舉報,而李守信當時正在返回開封的途中,就在行進到中牟縣的時候獲悉便于傳舍內上吊,趙匡胤就交待司勛郎中、監在京商稅務蘇曉徹查,抓捕大量的涉案人;其中右拾遺、通判秦州馬適是李守信的女婿,李守信經常拿木材扎成巨筏贈送馬適,而他們往來的信函被蘇曉查獲,趙匡胤調閱證據之后打算赦免馬適,也是蘇曉堅持原則才促使趙匡胤將馬適棄市并罰沒財產,其他涉案人多數破產才退清臟款,趙匡胤大喜之下就任命蘇曉為右諫議大夫、判大理寺事,很快又提升他為左諫議大夫,仍然監在京商稅務;蘇曉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是蘇曉的心頭肉也先于蘇曉而死,李老夫子的說法是由于蘇曉深刻(嚴峻苛刻)作者卻認為深刻與否要看面對何人,要是面對確實罪惡昭彰之輩,又豈能不深刻?難道執法不偏不倚、查辦大案要案、挽回國家損失也會有報應?不知李老夫子將蘇曉歸類為深刻,他欲將**爺視作何樣人主?
話說樞密副使沈義倫也違禁從秦、隴購買木材為母親建設佛堂,當時官員私購木材為自己修建官邸的比比皆是,因為李守信案發所以紛紛向趙匡胤自首;沈義倫也向趙匡胤坦白趙匡胤卻笑著說:“你不是破壞規矩的人。”趙匡胤知道沈義倫官邸卑陋卻處之晏然因此就讓中使按照設計圖督五500工匠替沈義倫翻新,沈義倫則在私底下拜托中使將建筑規模改小,中使回去向趙匡胤匯報,趙匡胤指示中使一定要滿足沈義倫的任何要求。當初,西川百姓凡繳納兩稅(指唐代開始每年兩度分別在夏季和秋季征收的土地稅)都是拿絹帛、布匹折抵稅金;后來絹帛、布匹的市價越來越高,相反政府的稽征標準卻沒有浮動,趙匡胤因此下詔給西川諸州,百姓拿布匹、絹帛折稅的都要依照市價。
雷德驤被降職為商州司戶參軍,刺史由于知道老雷同志曾經擔任尚書郎因此對他客客氣氣;后來奚嶼擔任商州知州秉承丞相的意志,剛剛到任就要雷德驤按照規矩前來拜見自己;雷德驤認為受到了侮辱就講出很多難聽話,奚嶼聞訊當然不肯善罷甘休,聽說雷德驤寫文章影射朝廷;奚嶼就找雷德驤談工作,卻讓人收買雷德驤的仆役潛入書房盜取,結果雷德驤被掌握證據的奚嶼押送開封;趙匡胤對雷德驤寬大處理,將他開除出公務員隊伍后放逐到靈武。雷德驤的兒子雷有鄰認為是趙普排擠自己的父親,因此到處托人想要報復趙普,而讓作者不解的是據說被雷有鄰請托的角色和趙普相比,實在夠不上檔次;秘書丞王洞和雷德驤是同時考取進士的,雷有鄰每次拜訪他,他都會讓雷有鄰替自己辦理私事,有一次王洞甚至開口向雷有鄰索賄白金半鋌(中國作為最早使用銀貨幣的國家,尤其是在宋朝銀貨幣的職能已逐漸完備,在社會經融經濟中發揮巨大的作用;北宋銀鋌絕大多數為平首,微束腰,面大于底,多數自銘50兩,實重2000克左右。)聲稱是轉交胡將軍的,所謂胡將軍即堂后官胡贊由于雷有鄰也是胡贊家的常客,因此王洞才會說這話;還有一個叫作李可度的堂后官也是雷有鄰的巴結對象。
當時有規定暫時代理的非正式任命官員,干滿3個任期而不犯錯誤的,就可以向有關部門遞交個人履歷,辦理轉正。雷有鄰和攝上蔡主薄劉偉結交朋友,知道劉偉雖然干滿3個任期卻有1個任期面貌不清白;劉偉的哥哥劉侁是進士,為劉偉偽造干部個人履歷通過了考核,雷有鄰就寫舉報信揭發,還揭發宗正丞趙孚乾德年間就任命為西川官卻直到如今開寶年間還稱病不到任,都是丞相包庇。趙匡胤又是一怒之下交給御史審訊,查明屬實于是就讓呂余慶、薜居正升都堂,和趙普同議政事。(也不知道御史是否為了向領導交差而對嫌疑人刑訊逼供)趙匡胤作出組織處理決定,將劉偉棄市,將趙孚、王洞、劉侁、胡贊、李可度決杖除名,胡贊、李可度還被沒受財產;雷有鄰被加封為秘書省正字,還得到重賞,于是經常向領導打小報告,當他患病的時候則在大白天見到劉偉進了自己的臥房,拿杖敲打自己的背;連左鄰右里都聽到他的哀號,卻沒有幾天就耳根清靜。話說盧多遜在翰林院工作時期經常借領導召見的機會爆趙普的料,例如趙普經常拿隙地偷偷換走趙匡胤尚食蔬圃的土地,官邸的建筑面積超標,又經營行棧;趙匡胤就向李昉了解情況,李昉回答自己只是個負責起草詔書的文秘,哪里會知道那么多?這話既可以理解為自己的確孤陋寡聞也可以理解為自己被架空導致信息閉塞,相信趙匡胤從李昉的話中所理解的是后一種涵義,原本趙普單獨負責中書省的用印工作,從此薜居正、呂余慶就在主持用印這個環節分了趙普一杯羹。
最終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趙普被罷為河陽三城節度使、同平章事,趙普獨相十年,經常都會就人事任命方面的問題和趙匡胤起爭執,比如有一次趙普想提拔某人卻不被趙匡胤接受,第二天趙普重新提議還是不同意,第三天趙普還是不死心,將奏折撕碎丟在地上,趙普心境平和得慢慢將奏折收好,第四天又將拼好的奏折繼續上呈,終于得到領導首肯。還有一次某人立功卻由于被趙匡胤厭惡而得不到晉升,趙普又多次強烈要求趙匡胤則又故意抬杠:“朕就是存心不晉升此人,你還能怎么樣?”趙普回答:“刑罰就是拿來懲罰壞人的,賞賜就是拿來獎勵好人的,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道理是一樣的,況且懲罰和賞賜都是代表國家的,陛下不能夠憑個人好惡專斷。”趙匡胤拂袖而去趙普就跟著,趙匡胤進了后宮趙普就在宮門口站了許久。有一次趙匡胤設大宴,卻碰上暴雨破壞氣氛,雨下個不停趙匡胤的臉色也越來越難看,當左右都提心吊膽的時候趙普就勸說:“外間百姓正望雨,與大宴何損,不過沾濕供帳樂衣耳。(對大宴有什么影響,不過是打濕供帳和樂衣而已。)此時雨難得,百姓得雨各歡喜,作樂適其時,乞令樂官就雨中奏技。(這個時候演奏音樂正合適,請讓樂官在雨中表演技藝。)”
趙普在視事閣擺設一尊大瓦壺,無論是來自京城還是地方的奏折,只要不中趙普之意就會被投放壺中捆上碎麻或者絲棉絮燒毀,趙普擔任地方首長之后向趙匡胤上了一道奏折:“外人謂臣輕議皇弟開封尹,皇弟忠孝全德,豈有間然?引昭憲皇太后大漸之際,臣實預聞顧命,知臣者君,愿賜昭鑒。(外人都傳說臣對皇弟、開封府尹趙光義輕視、非議,皇弟忠孝全德,怎么能夠被離間?昭憲皇太后臨終之前都還向臣交待后事,了解我的就是領導您,希望您替我正名。)”趙普的話表面上為證明自己和趙光義合作良好,實際上是要提醒趙匡胤注意權力平衡問題,然而趙匡胤的表現卻出人意表,僅僅將趙普的奏折封好收藏于金匱當中;因此作者認為是李老夫子在記錄當中修改了史料,畢竟李老夫子的筆下已經第二次出現關鍵詞語“金匱”。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