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鐘暮鼓,很多人都知道是一個成語,從詞面來解釋,早晨敲鐘,晚上擊鼓。作為成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佛寺里,早晨敲鐘,旁晚擊鼓。1、形容僧尼單調孤寂的生活。例如,來到少林寺的少男少女們,為了學到中國武術的精華,也逐漸適應了晨鐘暮鼓的生活。2、比喻某些日復一日,固定不變的東西。例如,節(jié)約,節(jié)約,母親的口頭禪如晨鐘暮鼓,天天在耳邊響起。其實晨鐘暮鼓含有更多的歷史故事,他不僅是古人的一種報時方法,而且還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古人將一晝夜為十二時辰,分別以地支序之,每個時辰相當于今日的兩個小時。以圭表或銅壺測得時辰,便擊鼓報時,以便讓民眾知曉。夜漏盡,鐘鳴即起;晝漏盡,鼓鳴則息也。
因為鐘鼓聲傳的范圍有限,齊武帝(483年-493年)時,為使宮中都能聽見報時聲,便在景陽樓內懸一口大銅鐘,改為只在晚上擊鼓報時,首開先河。為了使鐘聲傳播更遠,城中除了銅鐘越鑄越大之外,還建較高的鐘樓,與鼓樓相對,朝來撞鐘,夜來擊鼓。這就是古時每個城中必須建有鐘樓鼓樓的原因。
鐘鼓不僅是報時的工具,而且還是消防、搶險、救災、聚眾、守城等信號。當發(fā)生重大事情,需要大家參加,鼓以動眾,鐘以止眾。城樓報時,敲鐘擊鼓,歷朝歷代每有規(guī)定。如唐代實施晨鐘暮鼓,鼓響,城門關閉,實行宵禁;鐘鳴,城門開啟,萬戶活動。成為城市老百姓必須遵守的規(guī)定。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所寫《李娃傳》提到:“久之日暮,鼓聲四起。姆曰:‘鼓已發(fā)矣,當速歸,勿犯禁!一禁,即夜禁。鼓聲一響,街上就禁止行人,違者稱為“犯夜”,要受拘禁。
不僅古人充分利用鐘鼓,就是今天,敲鐘往往是單位起居作息的信號呢。
可謂:鐘聲鼓聲,聲聲入耳;人心民心,心心相連。
晨鐘暮鼓的做法最初則來之佛教。
據(jù)說當年釋迦摩尼講經(jīng)說法時,大家沒有計時工具,很難在統(tǒng)一時間聚集在約定的地點,佛祖就創(chuàng)立了晨鐘暮鼓的規(guī)定,以通知信徒何時集中和疏散。鐘和鼓原來是佛教的法器。當佛教有了道場,鐘樓鼓樓就成為必備的建筑物。一般是山門內東鐘西鼓。鐘和鼓也有新的用途,僧侶上早課的時候敲鐘,上晚課的時候敲鼓。就是一天三餐,也是用鐘鼓聲來通知僧侶的。佛教有一個“飯后鐘”得到故事。
唐代時,有一個叫王播的人,年少時生活貧困,只好在揚州昭寺寄食(不花錢)。寺內的僧人看不起他,吃飯的時候不招呼他。一天中午,王播聽到吃飯的鐘聲,就來到齋堂,發(fā)現(xiàn)僧人早把放吃光了。王播只好挨了一天餓(僧人午后不食)。他十分感慨,在所居住的墻壁上題寫了“上堂已了各東西,慚愧阇黎飯后鐘”兩句詩。二十年后,當年窮小子成了高官——淮南節(jié)度使,又來到揚州。王播重游慧昭寺,只見當年題寫的詩句被僧人用碧紗遮蓋起來。王播感慨萬分,要來筆墨,再續(xù)上兩句:“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一些僧人看了無不面紅耳赤。
后來漢傳佛教又進行了引申,眾僧每天清晨,起床前要“先敲鐘再敲鼓”,敲鐘既是通知眾僧起床,又是為了超度死去的人,讓他們順利到達另外一個世界并不再受苦。晚上休息的時候要“先敲鼓再敲鐘”,敲鼓既是通知眾僧應該休息了,又是為了保佑人們享受幸福生活,一生平安。
一次,到九華山旅游,登上了百歲宮,見到大雄寶殿的一副楹聯(lián),才恍然大悟,因為他給晨鐘暮鼓賦予了新的含義——早敲鐘警醒世間名利客;晚擊鼓喚回苦海夢中人。原來如此,這就是寺院敲鐘擊鼓的最深的內含吧。
面對人頭攢動,摩肩擦踵的游客,面對個個虔誠的善男信女,面對漫山遍野的人群;面對商鋪林立,汽車魚貫,滿街叫賣,我想在這大千世界,有多少人能夠擺脫名利的誘惑,有多少人是大悟大徹,擺脫了夢想;有多少人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生活,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應該怎樣的生活?如果你沒有弄清楚這些問題,那就請你多看看這幅對聯(lián)吧,也許對你有所啟發(fā)。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