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生命是一場長途跋涉的旅行,那么,風景就像是人生旅途中的驛站。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非智非仁的我,卻熱衷于游走在山水之間。
祖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美麗的風景舉不勝舉,我向往的勝景處處皆是:黃山之巔,九寨溝靜海之旁,北戴河黃金海岸,呼倫貝爾大草原……雄偉的高山,秀麗的流水;鮮艷奪目的花卉,郁郁蔥蔥的樹木。使我心醉不己,令我樂不思歸。那清新秀麗的畫面,那鬼斧神工的奇異,那波瀾壯闊的場面,使樂山好水的我產生一種莫名的興奮和無比的愜意。
旅游,看的是風景,玩的是心情,陶冶的是情操。美的風景,帶給人美的感覺、美的心情。曾經網上流傳這么一句話:“旅游就是離開自己住厭的地方,去到一個別人住厭的地方。”我們游山川,跨平原,走南闖北,離開自己熟悉的城市,來到陌生的地方,就是想從當地的人文景觀中找尋一種新的感動。其實,風景無處不在,也許優雅的你,不經意間已經成為了別人眼中一道靚麗的風景呢!正所謂“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家里來了兩位移民美國定居的上海親戚。他們在美國居住過華盛頓、紐約、舊金山等城市,游覽過風光旖旎的夏威夷海邊,觀賞過拉斯維加斯的人造火山爆發等。那天,我們帶著他們游玩湖州近郊的荻港魚莊,請他們品嘗那里的農家菜肴,沒想到,兩位經過大世面的老人,在農莊吃得美味舒坦,玩得不亦樂乎。臨走時還不時地打探住宿的價格,準備以后有機會與上海的老朋友們前來住宿。
美景無處不在,春花、夏雨、秋月、冬雪;鮮花、小草、樹木、鳥兒;家園、公園、城市、鄉村,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美麗的風景,只是我們經常看到,也就熟視無睹,見美不美了。正如羅丹所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當我用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去觀察身邊風景的時候,我就感覺我所處的湖州城很漂亮,而且這種漂亮在與日俱增。湖州有秀麗的太湖,古老的三絕,聞名遐邇的月亮酒店,氣勢非凡的摩天輪……
當我睜大眼睛發現身邊處處是風景。我到衣裳街找尋過去的印記,登仁皇山感嘆世事滄桑,奔潛山公園賞梅弄梅,趕仙頂寺沾些佛光仙氣……傍晚散步的時候,我來到長島公園,桃紅柳綠,幽徑長廊,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那天,我走進經常出入的公司大院,小橋流水,曲徑亭臺,風景竟是這般的迷人。
我們身邊處處有風景,只要你善于去發現,留心去觀察,理性看待事物,你就能從中得出對人生、自然、社會的新認識和新感悟,你就會盡情享受生活的美好。譬如像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月色,幽靜恬淡,荷香怡人,他的散文《荷塘月色》,留給了世人百讀不厭的荷塘夜景。
風景是一種心情,是一種感悟。同一處風景,不同的解讀,就會有不同的心情和感悟。譬如,同樣的梅花,陸游詞中的梅與毛澤東詞中的梅,就是截然不同。陸游眼中的梅花,是孤傲的,毛澤東眼中的梅花卻是堅強的。
我們處處尋找美景,殊不知最美的景色是自己的心境。大自然的萬物都是美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的喜好有所不同而已。很多時候,我們會對大自然中的一種風景,或對某一花朵,或對某一樹木,產生特殊的情感,這是個人的因素決定的,有時可能純屬偶然。譬如,陶淵明愛菊,蘇東坡愛竹,還有人說豐子愷喜愛楊柳,但他自己卻解釋道,因為自己的屋子邊種了一棵柳樹,他就天天對著柳樹畫,漸漸地自己真的愛楊柳了。這說明,風景的美,在于人的心靈。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釋迦牟尼說的人生三種境界,我想它也是人們認識大自然的三重境界吧。
人的心態決定了人的審美觀。人們認識大自然有三種不同的心態,也會產生不同的審美觀。當人們自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人時,更多的是欣賞和贊美大自然;當人們覺得自己是大自然的產物時,對大自然更多的是感恩和敬畏;當人們與大自然平等相待的時,對大自然更多的是可親可近。顯然,心態影響視野,決定審美。
很多時候我在思考,人為什么喜歡大自然。有的時候你會面對地圖思考,有的時候你會面對美麗的圖片思考,你還會面對朋友滔滔不絕介紹美景的時候思考。更令人難忘的是,當你站在大海邊,漫步在草原上,站立在高山之巔,行走于茂密的樹林之間,一邊觀賞,一邊思考,一邊陶醉,那種愉悅的心情是任何喜悅都無法取代的。我想這種愉悅的現象,實際是在告訴人們,人從哪里,要到那里去。這就是人從大自然中而來,最終要回到大自然里去。因為人是大自然的產物,所以才那么熱愛大自然,欣賞大自然,感恩大自然,敬畏大自然。走進大自然,就是回歸,就是回家了。因為大自然是人們的最終歸宿。
春觀百花,夏望繁星,秋賞滿月,冬迎飛雪。生活中處處有美好,我們身邊處處有美景。那么,就讓我們懷惴著一份美好的心情,用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來找尋身邊的風景吧!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