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來妙善請求妙莊王重新修復了白雀寺,她和兩位弟子也修成正果,往升天界,被佛祖賜號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但見那──瑞靄散繽紛,祥光護法身。九霄華漢里,現出女真人。那菩薩,頭上戴一頂金葉紐,翠花鋪,放金光,生銳氣的垂珠纓絡。身上穿一領淡淡色,淺淺妝,盤金龍,飛彩鳳的結素藍袍。胸前掛一面對月明,舞清風,雜寶珠,攢翠玉的砌香環珮;腰間系一條冰蠶絲,織金邊,登彩云,促瑤海的錦繡絨裙。面前又領一個飛東洋,游普世,感恩行孝,黃毛紅嘴白鸚哥。手內托著一個施恩濟世的寶瓶,瓶內插著一枝灑青霄,撒大惡,掃開殘霧垂楊柳。玉環穿繡扣,金蓮足下深。三天許出入,這才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本意是指遍觀古今之世音,普察人間之善惡,故有觀世音之號,也稱觀自在、觀世自在、光世音,意思就是觀機往救,自在無閡,是佛教普渡眾生的精神。一直到唐太宗李世民之前,民間皆叫做觀世音,后因避唐太宗原名中的“世”字,唐僧故省去世字,稱為[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修成正果以后,就一直在天地間救苦救難,這里主要說一說他和金蟬子的事情。說是有一天,教主釋迦牟尼上大課,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蘿花獻佛,請佛說法。眾多弟子眼巴巴地望著他,他卻一句話也不說,伸手從講臺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轉來轉去,好像在暗示著什么。弟子們誰也不懂老師這個動作是什么意思——這就是“釋迦拈花”。
釋迦有個大弟子,叫迦葉。宗教堂會,戒律極嚴。可就在這鴉雀無聲中,迦葉尊者竟然“噗嗤”一笑,盡管不是開懷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規的。如來見迦葉了悟,傳花于他道:“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于尓。”意思是說:徒兒們聽好了,我有絕妙高招,可以直接悟道,剛才已經傳授給迦葉同學了啦。你們要學,就問他去吧!這師徒兩人神神怪怪的行為,合在一起,就叫做“拈花微笑”。一時之間,天花紛紛然由天而墜,七海八山之間梵唱大作,香風縹緲繚繞。
其實,釋迦牟尼這里所傳示的,正是一中無言的心態——一種至為安詳,靜謐,調和,美好的心態,這是不能用任何語言和行為來打破的。這種心態純凈無染,無欲無貪,坦然自得,樂觀自信,無拘無束,不著形跡,不可動搖,與世長存——即所謂“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萬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葉與佛祖在靈山會上心心相印,僅只拈花微笑而已,沒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盡在不言中,此時無聲勝有聲。而釋迦牟尼最后對迦葉所囑咐的話,也正好是對這種心態的最好證明。
佛祖拈花微笑典出于《五燈會元》卷一。據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柯迦葉迦葉尊者,通常稱大迦葉,一名飲光,是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也是釋迦牟尼弟子中道德高尚的長者。釋迦牟尼對眾說法時拈花不語,五百弟子都默然,獨有迦葉微笑。于是佛祖把衣缽交付給迦葉,囑他等待未來彌勒佛下世降生,再把衣缽交付給彌勒。衣是袈裟,缽是食具,衣缽代表佛教的法統。
這個典故還有種佛學注釋是這樣的:迦葉從佛主的拈花不語中,看到了世間萬物的興衰榮枯,看清了以往自己的無謂執著。我很喜歡這個注釋,因為,花開花榮,本應如此。煩惱也好,舒心也好,其實總是要好好活著的,就讓我好好學著拈花一笑吧,笑對人生未嘗不是件好事,也許有一天,我會修成正果。那一刻,面對從前的迷惑,我想,我會微笑吧。
我喜歡這個說法,笑對人生,讓我想起了一句話“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什么不選擇開心的過每一天呢”,在這滾滾紅塵中,每天都要面對各種的試探和引誘,如何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要過意的去計較得于失,才能夠過的快樂一點吧!青青一線,暗香浮動。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佛祖拈花而迦葉微笑;這一笑,便是整個世界。
人生亦是如此,或絢爛如夏花,或如秋葉飄零,不管成敗榮辱,從容面對吧。生命如同四季,風露榮枯。知春、識秋,拈花拂雪,活出個淡雅人生。
據說,這也就是禪宗的起始。禪宗的特色就是:傳道授學,講求心領神會,無需文字言語表達。我太懂禪學,但我喜歡禪宗的意境,那對世間美好的領悟,世間最美好的事物莫過于花,我喜歡去默默的領悟花的語言!
諸佛、菩薩、羅漢起身合什禮敬于摩訶迦葉,唯有佛祖二弟子金蟬,仍坐原處,神色木然蒼白,天花落于他身上,竟然都枯死成灰。他冷笑一聲,聲音不大,卻蓋過漫天絲竹誦經之聲:“大師兄,你因了悟而笑,卻不知悟在何處?你能笑出,卻不思九洲四海三界眾生有多少笑不出之人,笑不得之事。”
金蟬子此言一出,立刻引起軒然大波,在佛堂之上,金蟬子如此失態事小,以下犯上事大,佛祖責其面壁思過,不開悟不得返回佛堂。
據說金蟬子在天地間苦思冥想,卻無論如何都想不明白,卻在不知不覺間,卷入了一場天地間的斗爭——楊戩劈山救母后,玉皇大帝派天河之水想淹死楊戩,卻不想楊戩沒有淹死,倒淹死了不少人間百姓,金蟬子到底是佛界僧人、一向以慈悲為懷,便勸玉帝收手。其實玉帝也看出來了天河之水奈何楊戩不得,只是君子一言快馬一鞭,更何況是玉皇大帝,見金蟬子來求情,便也想給自己找個臺階下,他聽金蟬子講了半天佛經,什么也沒聽明白,倒是知道了金蟬子法力不錯,便計上心來,以收回天河之水為交換條件,壓迫金蟬子對付楊戩。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