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喜歡喝茶也喜歡喝酒,有的人既喜歡喝茶,也喜歡喝酒;有的人卻把酒與茶對立起來,喜歡喝茶的看不起喝酒的,喜歡喝酒的看不起喝茶的。
我的家鄉曾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在家鄉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家酒館和茶館對門相開,兩家生意常常此起彼落。一天茶館老板,為了使生意興隆,就請了一位很有名氣的書法家,寫一副楹聯,并要求褒貶有別,這書法家看了兩家的位置,想了一刻,寫的楹聯是:飲茶能夠清心/喝酒容易亂性。茶館老板非常滿意,于是就請人裝裱后,掛于門兩旁。一時間,顧客盈門,生意興隆,賓客如云。酒館的生意卻清淡很多。酒店老板不明就里,還是一位文人提醒了他:你看對門茶館的楹聯就知道了。哦,原來如此。酒店老板也請了那位書法家,針鋒相對。那位書法家又寫一副楹聯:有志者喝酒/無聊者品茶。這酒店將楹聯一掛,果真酒店是門庭若市,車水馬龍,來客應接不暇。經過這么來回折騰,兩家老板悟出了一個道理,難道酒和茶就像水火那樣不相容?如果提倡茶酒互補包容,酒館茶館就會兩興旺共長久。于是,兩家主動和好,并商定共同請那位書法家,為兩家共同寫一副楹聯。這位書法家也很樂意,就為他們共同寫了一副楹聯:品茶可以修身養性/飲酒亦能強身壯體。
從此兩家秋毫無犯,生意一直興旺發達,這是一個酒與茶由排斥到兼容的故事。
本來酒與茶并不排斥的,只是有了宗教影響,才硬是將他們分開,并將人為的對立起來。凡宗教都一概排斥酒,而偏愛茶。
伊斯蘭教嚴禁飲酒,認為酒對人的身體健康、家庭幸福、道德修養及社會安定,民族團結、個人功修等方面造成極大危害。
基督教也是反對喝酒的,圣經中多次提到“酒”,而且大多數情況都是因為喝酒而得罪神,甚至自取滅亡。
道教初期是不戒酒的,后期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受到佛教的影響,教規中也有戒酒的戒律。例如《教主重陽帝君責罰榜》便作出“嗜酒色財氣食葷,但犯一者,罰出”的規定。
在佛教的戒律里戒酒是最重要的一條,如佛教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佛教是反對飲酒的,無論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飲用。關于飲酒的過失,根據對象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世間的在家人,其失有六:一者失財,二者生病,三者易生斗爭,四者惡名流布,五者悉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損。另一類是針對本教弟子,特別是對出家眾人的開示,飲酒不僅是諸惡之源,而且對修行正果終極解脫造成極大危害。
實際上酒與茶在本質上并不應該尖銳的對立,只不過是表現的形式對立罷了。因為酒的特性是閙、動、爽、烈,它會讓人沖動、興奮、麻醉、豪爽、麻木。而茶的特性是靜、雅、文、思,它會讓人理性、清靜、善思、平靜、文雅。茶與禪、道有天然的緣分,因而宗教也就選擇了茶。這就是酒與茶對立的宗教原因。不過西游記里卻有一個解決的辦法,就是把酒分為葷酒和素酒。既然出家人不能喝酒,那就喝素酒吧。所以唐僧、悟空、八戒、沙僧從來沒有停止喝酒,不過喝的是素酒罷了。魯智深和武松卻管不了許多了,他們盡管皈依了佛門,照舊大碗喝酒,也許他們是小說人物,真假難辨。但作為居士的李白、蘇軾也是對酒偏愛有加,甚至嗜酒如命。你看杜甫在《飲中八仙歌》是怎么說李白的:“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還有在佛界享有盛名的少林弟子的“酒肉穿腸過,佛經心中留”的名言,也讓人深思。
佛教排斥酒,也被酒排斥。喝酒的不能信佛,信佛的不能喝酒,這大概也是佛教不能更為廣泛發展和教徒女多男少的重要原因吧。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