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小姐是個文化人,里面擺設不能低俗;錢老師又是個富豪,里面的擺設不能窮酸。既顯富又高雅的是什么呢?收藏品!絳云樓里,擺滿了商周秦時代的鼎,戰國的玉,漢朝的佩,魏晉南北的書法名帖,還有宋朝官窯的瓷………喜歡收藏古籍的人應該知道宋版書吧,宋版書如今炒到了天價,在明朝末年時應該也是名貴玩意,可在絳云樓,宋版書達到幾萬卷。
絳云樓是用黃金白銀堆出來的文化圣殿,圣殿里養著一對才子佳人,一天到晚品茶、畫畫、臨名帖,考證經典,這“錢柳戀”談得真是極具文化品位,可以說中國文化的一次盛典。
你用金錢來愛我,我用溫情回報你,而柳夫人雖然口袋里沒幾個錢,但很會搞創意。錢老師生日,柳夫人沒法送鉆石瑪瑙,只送一顆“此物最相思”的紅豆,還寫了一封情書:妾以為相公富貴已足,功業已高,正好偕隱林泉,以娛晚景。……妾雖不足比文君、紅拂之才之美,藉得追陪杖履,學朝云之侍東坡,了此一生,愿斯足矣。
我們用現在人的思維解釋這段話:時代在變遷,親,你卻還在奔波,冒著風霜,不畏跋涉,從此相別,我只有抱著孤燈度日。親,歸來吧,讓我們生活在樹林泉水間,徜徉在江南柳絲下,駕一艘畫船,穿梭煙波。我不比那文君、紅拂,但我愿意學蘇大學士身邊的朝云,隨你一生相游、相愛,足矣。
柳夫人把錢老師感動得不行;感動得差點從樓上掉下來。可惜啊,絳云樓幾萬卷的宋版書,那些商朝的鼎,漢朝的玉,都和一顆紅豆半畝麥子畫上等號了。
住進絳云樓已經臘月,兩人就在樓里的雅間“我聞室”賦詩賭酒,辭舊迎新。
老錢賦詩表達他的開心;
清樽細雨不知愁,鶴引遙空鳳下樓。
紅燭恍如花月夜,綠窗還似木蘭舟。
曲中楊柳齊舒眼,詩里芙蓉亦并頭。
今夕梅魂共誰語,任他疏影蘸寒流。
如是則作《春日我聞室作呈牧翁》相答;
裁紅暈碧淚漫漫,南國春來已薄寒。
此去柳花如夢里,向來煙月是愁端。
畫堂消息何人曉,翠幕容顏獨自看。
珍重君家蘭桂室,東風取次一憑欄。
如是的幸福生活終于開始。她與錢謙益游山玩水賦詩作文,再不用整日迎來送往,再不管人間潮落潮生,半年光陰,彈指間過去。
錢謙益還要給她更大的幸福,他決定用正室妻子的禮遇迎娶她過門。那年的六月初七日,在張燈結彩裝扮一新的芙蓉舫中,錢謙益與柳如是的婚禮盛大地舉行,所謂“簫鼓遏云,麝蘭襲岸,齊牢合巹,九十其儀”,那場面真不低調,那是老錢刻意給如是的。
有那能力卻不敢給女人一個象樣的婚禮,要么不愛她,要么太愛自己。
但這婚禮仍是極為驚世駭俗的。以錢謙益的身份地位,迎娶一位風塵女子,而且這一年,老錢已經六十歲,如是才二十四歲!
輿論嘩然,那些自以為有頭有臉的人物,議論紛紛,似乎此事一出,中國的傳統道德全淪喪了(三泖薦紳,喧焉騰議)。那些輕狂沖動的,干脆就朝他們船上扔石頭(輕薄之子,擲磚彩鹢,投礫香車)。錢謙益毫不在意,“吮毫濡墨,笑對鏡臺,賦催妝詩自若”。
偽道學徒費口舌,真名士自顯風流。
婚后的幸福更是出乎如是意料。
如是也真的過得像李清照一般,“于是乎儉梳靚妝,湘簾斐幾,煮沉水,斗旗槍,寫青山,臨墨妙,考異訂訛,間以調謔,比如李易安在趙德卿家故事。”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是生活得比清照更自在優越。在家里,她說了算(頗能制御宗伯,宗伯甚寵憚之);在外頭,老錢隨時將她帶在身邊,出席各種應酬也并不顧忌,大方地介紹:“這是我高徒,也是我愛妻”。還常常戲稱愛著男裝的如是為“柳儒士”。
他們越來越默契,不知是生活如詩,還是詩如生活。
中秋節,錢謙益作《攜內出游》詩一首;
綠浪紅蘭不殢愁,參差高柳蔽城樓。
鶯花無恙三春侶,蝦菜居然萬里舟。
照水蜻蜓依鬢影,窺簾蛺蝶上釵頭。
相看可似嫦娥好,白月分明浸碧流。
如是便依韻和一首;
秋水春衫澹暮愁,船窗笑語近紅樓。
多情落日依蘭棹,無藉輕云傍彩舟。
月幌歌闌尋塵尾,風床書亂覓搔頭。
五湖煙水長如此,愿逐鴟夷泛急流。
默契啊,默契,真可謂到了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地。是夫唱婦和的典范。這樣的生活,如是真的長愿如此。
倆人相差36歲,幾乎兩代人的年齡差距,在錢柳姻緣中竟略無滯礙。想起前幾年,我們的大科學家以82歲高齡與28歲的女博士結合,也招致不小爭議,可見世事雖在變遷,世人之口依然悠悠。
錢柳之間,是否有真愛?聽聽他們自己的說法吧。
那一天,錢謙益笑著對如是說:“我很愛你黑黑的頭發,白白的皮膚。(我甚愛卿如云之黑,如玉之白也。)”
如是也笑著對老錢說:“我也愛你呀,我愛的就是你白白的頭發,黑黑的皮膚。(我亦甚愛君發如妾之膚,膚如妾之發也。)”
老天爺和老錢爺待如是都不薄,婚后,如是還生育了一個女兒,女兒長成后也有一段好姻緣。
驚世駭俗也罷,干招物議也罷,自己的幸福,跟別人的口舌真的沒那么大關系。一段好姻緣,還得靠自己去追求、去經營。
所有有志幸福的兒女,當屬如是。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