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喜歡喝茶,以茶為飲料。茶成為國人須臾不可離開東西,所以有關茶文化也就特別的發達,什么茶經、茶道、茶韻、茶風、茶藝等便應運而生,什么茶具、茶杯、茶壺、茶盅等工具也就多如牛毛。
關于喝茶國人就有很多種說法,如喝茶、吃茶、飲茶、品茶、泡茶、煮茶、沏茶、用茶、敬茶等等。茶的種類也特別的多,如北京的雙窨、天津的大葉、西湖的龍井、六安的瓜片、黃山的毛尖、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蘇南的碧螺春、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巖茶等,真是凡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在我的印象中,東北人喜歡花茶;江浙皖一帶愛喝綠茶,福建兩廣喜愛烏龍茶;云貴青藏愛喝紅茶。有關茶的故事、詩歌、文章也就特別的多。中國人為什么對茶情有獨鐘,我想這不是形式的需要,而是有內在的原因的。仔細想想國人對茶的需求不外兩個原因,一是生理的,一是心里的。茶的作用也就有兩個,一個物質的,一個精神的。可以說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物質的,一類是精神的。唯獨茶,在國人的眼里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
說是物質的,那是因為國人的飲食結構和生理上需要茶作調節,做營養。一次到云南香格里拉考察,一位藏族同胞告訴我,云貴青藏以及新疆內蒙的人,一刻也離不開茶。因為這些地方沒有蔬菜,吃的都是牛羊肉以及牛羊的乳制品,這些食品酸性很強,吃了就必須用堿性的食品來調節身體的酸堿度。因此茶成為他們的生活必需品。現在牧民喝的茶,都是政府特供的,價格低質量好。難怪游牧民常說,一日無茶發滯,三日無茶生痛。
我也喜歡喝茶,開始并沒有什么原因,后來才知道,抽煙的人,也是離不開茶的。煙味、煙臭、煙在身體滯留物都需要用茶來清除,這才知道煙茶不分家的道理。現在煙戒了,茶的興趣還真的少了許多。
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解渴提神。記得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經常跟老同志到農村收購農副產品。那時每天都要做幾百筆生意,到了夏天就常常口渴難耐,能喝到一碗涼茶真是愜意無比。于是我們就經常備上幾壺茶水,可是老百姓來了,口渴了,就管不了許多了,不管是誰的杯子還是壺,拿起就喝。這樣再多的茶水也不夠眾人喝的。于是我們想了一個餿主意,從陶瓷倉庫拿了一個新的尿壺,在尿壺里灌滿茶水,這樣老百姓看是個尿壺,也就不敢喝了,這樣我們倒節省了茶水。于是我們冠名——尿壺茶。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茶不僅僅是生理的需求了,它上升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了,這大概就是茶的魅力所在了。茶不僅在百姓家,而且走上了大雅之堂。不僅在俗民之家,而且也走進了佛門。茶館、茶社等成為經商之道了。
《五燈會元》記載一個故事:有一個僧人向趙州和尚請教問題,趙州和尚問,以前來過沒有?,僧人回答,來過。趙州和尚說,吃茶去。又有一個僧人來請教問題,趙州和尚問,來過沒有?僧人回答,沒來過。趙州和尚又說,吃茶去。其實趙州和尚的“吃茶去”包含禪機,佛法就和吃茶去一樣平常,沒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來過和沒有來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應該理解禪宗“本來無一物”的道理。
要說品茶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紅樓夢中“妙玉品茶”,不能不說是品茶之“精典”。品茶是一種極優雅的藝術享受。品茶,高于飲茶解渴,“品”字包含了品評、鑒賞、仔細體驗茶給人的身心感受。《紅樓夢》第四十一回,她給賈母獻茶,用的是“舊年蠲的雨水”。她請寶黛吃體己茶,黛玉以為也是舊年的雨水,妙玉卻冷笑道:“你這么個人,竟是大俗人,連水也嘗不出來!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統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嘗不出來?隔年蠲的雨水,那有這樣清醇?如何吃得!”
在品茶中,妙玉有她的“妙語”:“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驢了”。
要品好茶,好茶葉、好水、好茶具、好環境、好技藝缺一不可,可見品茶遠比喝茶復雜的多。
茶與禪的天然緣分,便更能說明茶是精神的。
你看做生意的可以到茶館洽談,用茶來緩和緊張的氣氛。
一對情侶坐在茶社里,端著茶杯,芳香繚繞,一邊欣賞杯中茶葉的美姿,茶水的美色,品嘗茶葉的美味,一邊卿卿我我,顯得怡情萬分。
閑來無事幾個好友來到景點,圍著茶桌,點上香煙,品茗細呷,多么悠閑自得,開心浪漫。記得一次到武夷山,景點的小姐為我們表演了茶道,第一次看到,茶還可以這么喝,茶杯應該這么那。看到比我們當地酒杯還小的茶杯,不免有點輕視,來者不拒,結果到了賓館竟然倒頭就睡,后來方知是醉茶,茶的威力不比酒差。
和好友在一起酒足飯飽后,泡上鐵觀音、大紅袍,乘著酒興,又加茶興,口若懸河,目中無人,越說越興奮,越說越渴,越渴越喝,越喝越渴,欲罷不能。
每當我和好友進茶館,聽到服務小姐悅耳的歡迎聲,便想起蘇東坡的那副對聯:坐,請坐,請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