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期間,使我們想起了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想起了詩人那膾炙人口的散文《漁父》。
怎樣看世界,即受到客觀世界紛繁復雜、千變萬化的影響,又受到人的主觀態度的影響,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看法。歷史上有孔子的道不合,不為謀;孟子的舍生取義;鄭板橋的難得糊涂;紀曉嵐的人生方圓;佛家的出污泥而不染,獨善其身;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等等。
《漁父》這篇優秀散文,通過詩人與漁父的對話,表達了詩人和漁夫對這個世界的不同看法,體現了不同的人生觀。
誠然世界不會讓每個人滿意,也不會讓一個人在任何時期滿意;誠然這個世界有太多的假象掩飾了真相;誠然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不合理,怎么看?《漁父》給我們很好地啟示。
《漁父》的原文是這樣說的: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bu)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從《漁父》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對世界,對社會是全盤否定的,他認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面對這樣的世界,我寧可玉碎不為瓦全,改造不了這個世界,就離開世界,絕不同流合污,顯示了儒家文人的氣節。最終他作出了無奈的選擇——投江——這也是屈原投江的內在原因。
而作為勞動者漁父對世界則有另一番看法:“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著,而能隨著世道變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骯臟齷齪,您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既然個個都沉醉不醒,您為什么不也跟著吃那酒糟喝那酒汁?為什么您偏要憂國憂民行為超出一般與眾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
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
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于“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更沒有必要寧可玉碎不為瓦全,寧肯投江而不同流合污。
漁父不僅沒有消極回避這個混濁的世界,反而面帶微笑,口中唱著說:“滄浪水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迸拇蛑咫x屈原而去。
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當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因此而來的。
漁父的話顯示了他生存的智慧,他把認識、改造和利用世界結合的非常完美,他既在改造客觀社會,同時也在順應社會。對于我們今天認識世界不無啟迪,這就是《漁父》的價值所在。
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當然,我們對漁父的贊賞,并不是對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愛憎分明的文人氣節否定。
今天,我們如何看世界?我想有兩個法寶,一是我們有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可以繼承;二是有優秀的外來文化可借鑒。
那就是用出世的眼光觀察世界,用入世的態度對待生活。
那就是用唯物辯證法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在認識、改造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