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武則天的情詩《如意娘》表面上看好像一覽無余,可只要你細細品味,尤其是看罷全詩,你會覺得回味無窮。開頭二句很含蓄,只提到春天過去了,自己瘦了,不過頗耐咀嚼。“看朱成碧”表面上是說花謝了,樹葉長出來了,其實是說自己生怕時光流逝,花容不再。
“憔悴支離”是說自己的消瘦是因為思念李治而引起的,潛臺詞是:死冤家瞧瞧你欠了我什么樣的債!有了這兩句,恐怕李治的心已經軟了一半。
后二句是女人的撒嬌,是非常具有殺傷力的:你若是不相信我最近一直在哭,你自己來打開我的衣箱看看,我的石榴裙上滿是淚痕啊!“石榴裙”三字最厲害,它暗示武則天的血都哭出來了。這是多么明朗又含蓄,絢麗又清新的情詩,這樣的詩句能不感動鐵石心腸嗎?能不溶化千年冰雪嗎?怪不得李治看完《如意娘》就急忙坐上轎子,著急上火的把武則天接回宮中去了呢,那勁頭九頭牛也拉不住。
這真的是武則天詩作中少有的上乘之作!
有人說,此詩乍看不大像武則天的性格,她應該不是纏纏綿綿的女性。然而,文學作品,尤其是詩作,有時也真超脫作者性格的。如杜工部乃關心政治和民生的作者,然而也有“林花著西胭脂色,水荇牽風翠帶長”的閑品。李青蓮豪放,讓人不相信“寒山一帶作心碧”和“霸陵傷別”那兩首優美和寄意凄婉的詞是出自他的筆下。
更不能讓人理解的是兇殘的政治家曹丕竟寫出《燕歌行》那首七言詩,以如泣如訴的筆調描繪女子不眠秋夜思念丈夫的凄苦來。
因此可以理解,武則天后來那般能夠駕馭群臣、創造社會的偉大女性,在孤身為尼的逆境中,也會思念、也會流淚,也祈盼著為她許有諾言的太子、如今做了皇帝的李治,也盼望李治降駕感業寺,能拯救她脫離苦海。
李治是如何來感業寺探望武則天的?又是如何引導她還俗“再度回宮”的呢?
永徽元年5月26號這一天,是唐太宗的周年忌日,按照唐朝的禮儀制度的規定,當老皇帝去世一周年的時候,新皇帝要帶領群臣和后宮的嬪妃,一起去皇家的寺廟里面,給皇帝來行香祭祀。
有人認為,性格決定命運,一點不假,要換其他的皇帝,一年多了,估計早就把這事兒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可是李治這個人就是那么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多情之人,所以才導致了這次見面。這也是改變歷史的一刻。
在貞觀末年,武則天對李治的這種吸引,不是一般的吸引,否則身為帝王,后宮佳麗三千,他怎么可能想起一個關系不大的人,一年以后還想起她來呢?一定是武則天已經對他吸引得太深了。
所以才會有《唐會要》上面的一段記載,說“上因忌日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潸然”。兩個人是面對面潸然淚下,那叫一個情意綿綿。對于武則天來說,這是唯一的一次機會了。武則天采取的策略仍然是哭,一見面不說別的,我上來先把你的心給你哭碎了。上次對李世民哭,是哭出羞澀,以稚嫩博得一愛,這次哭,是哭出感情,兩情相悅以哭為線,真是一招鮮吃遍天。
武則天太了解李治了,李治是歷史上著名的會哭的皇帝。所以這一哭,就會勾起他這一年多來,壓在心里的很多的情感,所以他再也逃不脫武則天布下的這種感情之網。武則天已經是二十五六的年齡,已經很成熟了,她對李治的把握是非常有信心的。經過這么一番激情的表演之后,李治沒有把武則天從感業寺里給帶走。但是心卻留在了這里。
其實,這些情節《資治通鑒》所用文字不多,但過程卻極為清晰。根據《資治通鑒》的史料記載,《資治通鑒》的潛詞里也透露出李治在武則天出家前是有諾言的。其文曰:“上之為太子也,入侍太宗,見才人武氏而悅之。太宗崩,武氏隨從感業寺為尼。忌日,上詣寺行香,見之,武氏泣,上亦泣。”
只要我們細細品讀就會發現,文語難于言表的意思是極為清楚的。“忌日”,應是太宗去世2周年,李治為父親服喪第3個年頭的日子,這時的李治才能出宮,他借去感業寺為父親太宗祭奠的機會,去見武則天,并準備接她回宮。
既然連《資治通鑒》都說:“見之,武氏泣,上(指李治)亦泣。”文中所述的意思的大約就是李治去感業寺祭奠父親完畢后,通過感業寺的主持見了武則天。李治是皇帝,感業寺又是皇家的寺院,寺中主持自然是不能不讓皇帝單獨見面的。見面之后,也一定真有抱頭痛哭的情景。以李治的柔弱多情,武則天的悲苦與欣喜交集,是可能出現“抱頭痛哭”情景的。當然,既然相見就會有男女肌膚之親的機會。而且,應該會有多次相見的可能。對此,一些影視劇對此的渲染還算說得過去。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