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外面,從各地趕來朝拜的信徒,不知疲倦地在準備好的墊子上跪拜,燃著的香,遠遠就能聞到一股濃烈的味道;小販們在叫賣各種各樣的飾品,價錢喊得高,不斷往下掉價后硬塞給一個個好奇的遠道而來的游客。外國人是大昭寺外的另一道風(fēng)景,男女老少,興許并不知道藏民們信奉的是什么,也雙掌合一,排著隊裝模作樣的去接受洗禮和祝福。
寺廟里面,到處撒著香客們捐贈的錢,估計廟里的僧侶們,會定期去收拾。廟宇中供奉的佛象,除了少數(shù)藏區(qū)的佛象外,其他的每個中國人大概都耳熟能詳,如彌勒佛、觀世音等等,作為藏傳佛教,藏區(qū)的宗教依然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母教中的很多元素。
除了一些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宗教領(lǐng)袖外,大昭寺里供奉的幾尊佛像讓我有些意外: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已經(jīng)成為藏傳佛教中重要的精神偶象之一,靜靜地座落在大昭寺中,一言不發(fā)地接待著每天如云香客的朝拜,歷史和神話,似乎可以在這里完全融合。
我不是宗教信徒,從皮毛的歷史知識和生活常識中知道,一切的精神偶象的創(chuàng)造者和朝拜者,都是人類。溯本求源地追問一尊尊神象背后的故事,似乎已經(jīng)意義無多。在朝拜者的眼中,只要在寺廟中供奉,不管具體的歷史身份如何,都是神靈。與歷史無關(guān),與真實無關(guān)。
信仰,有時候它本身就是一種即使明明知道有可商榷之處,也要毫無懷疑。這是忠誠和虔誠的另一種表達方式。萬水千山追尋的已經(jīng)只是一種信念,真和假不是信徒所在乎的,與其說他們在信仰觀音和松贊干布,不如說他們在堅守著一種信念和希望。因信仰而信仰,不是為了誰,也不是為了什么。這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偉大與無助,就像寺外的壩子上,兩位看上去只有七八歲的孩子,一直不知疲倦,不問所以然地跪拜,頭撞在地上砰砰響。
佛堂的大殿上,香煙裊裊如霧,人們摩肩接踵,很多游客和信徒都擠著去接受洗禮祝福。我受不了動物油燃燒之后發(fā)出來的味道,獨自遠遠地看著人群如水涌動。此刻,一位四十來歲的漢子,在柱子上打了一個洞,我上前去看。他從一個盒子里拿出一顆牙鑲了進去。然后嘴巴嘀哩咕嚕地不知道念些什么,我問他那牙是誰的,他說是他的女人的。
我問他從何而來,他說是四川的某個地方。一時之間,我說不出話來,我仿佛看到他們在千里迢迢的朝拜路上艱難的身影,風(fēng)雪無阻,生死前行。雖然這種狂熱的信仰讓我多多少少生出些批判的情緒,但這樣的精神卻讓我由衷感動,肺腑難言,淚水情不自禁。
在大昭寺的壩子上,看著隨風(fēng)翻飛的經(jīng)幡,熙熙攘攘的人流。我想,信仰讓一個個目不識丁的純樸的生命,翻越萬水千山,一點不作假地向目的地進發(fā),并且“不到樓蘭誓不回”。他們或許說是愚昧了一些,但在朝圣的路上永遠也不會迷茫。如果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執(zhí)著的信念,風(fēng)雨無阻,一心如箭,那還有什么能夠阻擋住我們渴望的追求?
面對著一個又一個虔誠的朝拜的身影,我,一個無神論者,雖然對于各種宗教的關(guān)注,只是作一種文化上的了解和參考,作為無意中的收獲,我從信徒們襤褸的衣衫和額頭上的泥痕,還有無怨無悔的朝拜中,獲得洗禮和力量。選擇了相信,便不要懷疑,勇往直前是我們應(yīng)該在面對追求時的唯一的姿態(tài),保持永遠,上下求索,無怨無悔。
當(dāng)那位漢子離去時,我伸手在凹下去的柱子上,試圖撫摸那枚牙齒,似乎留有真誠的溫度。我的手撫在這被千千萬萬信徒和非信徒撫摸過的柱子上,喃喃自語:當(dāng)死亡也無法阻止你的時候,還有什么能夠不允許你進入天堂呢?純良的人們會在天堂獲得自由與幸福!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xué)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 版權(quán)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