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地球上能認識幾個字的人,都讀過一些名人名言,哲理格言之類的東西。譬如有志者,事竟成;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這些哲理名言,給人的感覺就仿佛不敗金身,無懈可擊,有道理得沒道理可講。
這讓我聯想到最近常聽到的一句話:年輕人,要多多到艱苦的地方去鍛煉。
這句話讓我的好朋友L還當了真,挺優秀的一個女孩子,居然真的跑到邊遠小鎮去當調查員去了。事實上,最能鍛煉人的地方,并不是基層,而是高層。這就好比長學問的地方,并不是在貧困山區的希望小學、鄉村小學里,而是應該在哈佛、牛津、劍橋、早稻田一樣,就算在國內,也應該是北大、清華、復旦一般。如果讓一個大學生畢業后就到村子里去當村長,鍛煉,十年之后,他肯定不會因為鍛煉而成為省委書記;相反,如果一畢業后,就讓他到人大常委會去,到外交部去,十年之后,如不出意外,他當起省委書記來,不說有多優秀,但還是能夠勝任的。
當然,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國家這樣引導一部分年輕人到基層去,提高基層干部隊伍素質,于整個國家,整個社會來說,都是積極有益的,無可厚非。只是這現象本身給我的啟示是:很多看似有道理的話,其實很沒勁。
譬如這句:人要適應環境。達爾文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從物種進化論上來講,也許沒什么問題,但若用到人類社會上來,用到人的個體上來,就牽強附會,甚至可笑了。我不否認那些適應環境的高人,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但適應環境本身,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曾經的一段基層生活里,我結識了一些四十幾歲的朋友,中老年男人的理想,是把夢越做越小,最后只剩驀然回首的唏噓、惆悵。我們必須明白,并不是只有你才有理想!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是有理想的。只是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習慣是最可怕的妥協,已經習慣于生活的庸碌了。適應本身可能只是墳墓。老虎何等威風,但習慣了籠子之后,就不再是百獸之王,而是人類的玩具;蒼鷹何等氣派,但習慣了主人的手臂之后,也就是一只捕獵的工具而已。你我有什么了不起,當我們習慣了生活的按部就班,碌碌無為之后,可能也就是若干年之后年輕人眼中的糟老頭子,老不死的。這不是笑話,也與能力無關。
環境的力量,看不見,摸不著,但潛移默化,無堅不摧。
年輕人,一旦適應了某一個地方的環境,可能你的將來,就成為你身邊那些比你年長十幾歲,甚至幾十歲的人,他們的過去,就是你的現在;他們的現在,就是你的將來。所以,適應環境本身,從生命個體上講,是強大的,但對于一個人的發展,前途,卻是消極的。因為一個人一旦適應了環境,可能也就接近了麻木,乃至死亡。
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一個實驗是把蛙扔進燙水里,在接觸水面的那一瞬間,蛙跳了出來;另一個實驗是,把蛙放進常溫的水里,慢慢加熱,結果這只蛙被燙死了。前者沒有適應環境,及時抽身離開;后者死于安樂,卻毫不知覺。
每個人的身上,其特點、特長都是不一樣的,就像世界上沒有一副包治百病的方子一樣,也沒有適合任何環境的人。人的成長,環境至關重要,所以孟母三遷的故事,成為了美談。我想說的是:年輕人,不要去適應環境,而是盡力去選擇適合自己的環境。環境既能毀人,自然也能成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堤,與之俱黑。良禽擇木而棲,就是想讓自己在好的環境里,良將遇明主,更能施展抱負,成就大業。你是什么人,看你生活在什么地方,身邊是什么人,一目了然。所謂適應環境的論調,不過是讓大家要安于現狀,逆來順受,終此一身罷了。而只要我們注意一下,大凡成大事,有大成就者,都是不適應于環境的,或者不愿意去適應環境的。譬如大作家沈從文先生,就是不愿適應于家鄉的環境,才去入了伍,最后又不想在軍隊里庸碌一生,才毅然去了北京。后來才有了《邊城》,有了《長河》,如果不是因為逝世得早,他可能就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再譬如我很喜歡的一位演員。年輕的時候,他只是街頭的一個小混混,抽煙,打架,無事生非。某一天,他突然意識到如果自己繼續這樣下去,就只會是一個賭館里的賭棍,或者像自己的父親一樣,是一個酒鬼。他沒有像同伴們一樣,去適應環境,而是去創造適合自己的環境,拿起筆,寫了劇本,走遍所有好萊烏公司,遭到近千次的拒絕,最后他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環境,這個環境就是好萊烏,職業是電影演員。
這個人的名字叫史泰龍,劇本是《洛奇》。毫無疑問,這兩者都會寫進電影史里。
中國戰國時代,策士文人,朝秦暮楚,為的就是遇到明主,環境寬松,英雄有用武之地,施展一身所學;朝秦暮楚本身并不是一種背叛,而是對自己的負責。如果你遇到一個非常糟糕的老板,卻愚忠于此,那只能說,你背叛了你的天賦,你的才華。環境的慣性,也能成就一個人。如果在一個大家都好學,上進的環境里努力奮斗,積極向上,那你就算是一個小混混,也會受此感染,終會有所成就。神話故事里,一些動物妖孽,在寺院里聽佛經聽多了,都能得道成仙。這個道理本身是,有的人運氣好,出生在有益的環境里,縱使天分平平,也會有所建樹;有的人卻生在亂石叢中,終其一生,也沒有發揮出生命所應有的能量。
但我想說的是:生命之源不可左右,命運卻可以去選擇,去支配。人,不應該去適應環境,而是去創造,去選擇一個適應你發展的環境。就好比,姚明不能去適應踢足球,而應該想辦法到籃球場上去一樣。因為那才是適合他的地方。
人,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并且這個可塑性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自己決定,而是由環境決定。譬如在原始社會,你認為那時的人的智力不如我們嗎?恐怕未必,只是因為各種積累不夠,他們所能達到的高度有限;再譬如文化大革命時,有很多年輕人,做了很多的錯事,甚至很荒唐,但這并不是因為他們本身在智力上出了問題,而是環境的原因。“百花奇放,百家爭鳴”所說的,并不是在某一時代,突然出了那么多杰出的,有才華學識的人,而是這寬松的環境,成就了這些人。所以,只有在先秦,才會有諸子百家。
如果說人是歷史的創造者,那么在大的歷史背景下,個體只是一只小小的螞蟻,這只螞蟻要想發揮出巨大的力量,不是不可能,而是它必須占據一個有利的位置,這個位置站對了,就可能如牛頓所說:如果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年輕的朋友,不要去適應環境,如要你運氣好,現在正好處在你所希望的位置上,好好珍惜;如果你運氣不好,那么就擇機離開,到一個好的環境里去。那里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所謂適應環境,鍛煉之言,不過是一種沒有意義的命題,說這句話的人,你可以問他:他是否愿意去適應打掃廁所的工作?勞動不分貴賤,卻有舒坦與艱苦之別,打掃廁所,多半是生計所迫。如果你去問打掃廁所的阿姨說:明天你去辦公室里坐吧,一個月給你一萬塊錢。我想,她不會因為高尚而拒絕。人之所以奮斗,之所以努力,就是想在一個更加優雅的環境里。而只有在一個更優雅更舒適更接近他天性的環境里,從社會公益上來講,他對社會所做的貢獻也才更大。
孫犁先生在《黃鸝》里有一句話:鷹擊長空,魚翔潭底,駝走大漠,這就是極致。只有在適合它們天性的地方,才能夠展現生命的極致!獸物如此,更何況于人!
這篇文章,獻給我的好朋友L。我本固執,生活也窘迫,但是我相信,用不了多久,當我的一些朋友們依然還在他們適應了的環境里庸碌的時候,我已經在適應我的環境里,海闊天空,盡情翱翔。因為活著不是我的理想,如果活著是理想的話,那本身已經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死亡。親愛的朋友,我們可以相信,一個小村長可以成長為國家主席,但不要相信,那是因為當村長鍛煉的結果。很多哲理其實沒勁,很多道理形同放屁,包括本文。學習的本身,只對有心的,會反思的人才有意義。命運靠自己做主,良禽擇木,良駒擇主,就是為了尋找生命環境的海闊天空。這也正是生命的真實意義之所在。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