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講究:仁、信、忠、孝,歷經演化終成中華不可動搖的文明和精神支柱,歷經封建千年根基直到現代的兩極分化。每個人對于儒學都有自己的立場和觀點。
信、仁、忠、孝是一個廣義詞。《論語》的產生不可避免的帶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是歷史同時也是延續的,我們不應該揪著《論語》產生的年代便輕易的將其丟進歷史的回收站。別人羨慕我們文化具有傳承性——那是因為我們總能將自己中產生的東西不斷的提煉和改進并為我用。可以這樣說《論語》在每一代的風雨中都被進行了改造以適應統治者的需要。所以我們不妨在理解儒學之時站在一個與時俱進的高度應該會更好吧。這就像每個事物的發明一樣,我們不能要求發明他的老祖宗們遙感千年、萬年后的變化,不能因為千年萬年后的變化要求他們為現在負責或者磨滅他們的功績。就說冰箱吧,曾經有過關于他的轟烈討論。雖然“氟利昂”成為問題,但是社會是進步的,這便要求我們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是新一代的產品:要知道,沒有“有氟利昂”冰箱發明的基礎就無法產生“沒有氟利昂”冰箱的問世。新的產生是基于舊的基礎,是對舊的進化,如果我們一有問題就歸咎于過去,那我們的老祖宗們多冤呀,“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反倒落下個“兔死狗烹”的下場。
儒家教育講究“授之與漁”。為何是“漁”而非“魚”。那是因為它傳授的是一個方法,學說,而不是一個結果。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也就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別人的老師。孔子本身就是一個能不斷謙虛尋找能向他學習的人,我們又何必非要把他踹到云中孤芳自賞呢?要知道如果孔子能有千年的壽顏,還是會“過,則勿憚改”。如果我們學習《論語》只是為學而學,而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挖掘自己的東西,那我們也不過是應試教育下的書呆子,這樣的“學不如不學”那到真是愧對了孔子老人家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儒家講究信、仁、忠、孝,不是愚信、愚仁、愚忠、愚孝。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意思就是說:對于天下的事情,是沒有千古不變的,要怎么去做,也沒有固定的模式。怎樣做合情合理,就怎么去做。我們的老祖宗可是不是要求我們死守他們的東西,而是要求我們不斷的創造新的東西。在今天為了國人的素質、修養問題苦惱之時,讓我們聽聽《論語》如何教導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為也。”
孔子當年說過:“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就是說:犯了錯誤而不加以改正,這才叫錯誤。我想如果我們給孔子或其弟子再生的機會,他們是會和我們平起平坐探討如何完善儒學和發揚儒學的問題的,也會不斷的改進自己吧。既然他們已經作古,我們能否寬懷一些,不要仗著更進步些便趾高氣昂。不妨我們也坐下來,心平氣和的探討。如若我們只是扔,扔,扔,那我們如今浪費唇舌出書論著意義何在?再過幾十年或是百年,我們的子孫一樣會把我們的東西扔進垃圾桶,嘀咕一聲“糟粕”便揚長而去,而我們呢?不過是歷史的一顆塵埃。對于古代我們不過是看客,既然是看客,我們不如厚道些。如若只是為了名揚天下而不顧一切的批判,讓文化厚重的一筆成為一個談資,那可真是驗應了《論語》中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代求學是為了充實提高自己的道德學問,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裝飾而學)。
現代的中國吃著祖宗留下的老本,吃著地大物博的老本,卻不愿創新,而是固守陳舊;而老外們拿著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精華不斷在不同領域發揚光大。到時候我們再喊“月亮是賊就該打”也只能變成馬后炮,途有傷悲的份了。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