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自嘲,如今看電視的水平,已經退化到了相聲;讀書的水平,只剩下看雜志了。但我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因為好文章,大都是登在報紙雜志上的,最后才結集出版。批判讀書只消遣雜志的人,其實是在掩耳盜鈴:讀《讀者》上的周國平,難道就不是周國平了么?余秋雨如果發在《知音》上,他也只是余秋雨,不會是韓寒,也成不了郭敬明。好文章,不管發在什么地方,都應該是好文章,而且一定是好文章。好的相聲比幾十集的電視劇更有容量,雜志比起專著來說未必就沒有價值。作品的質量是不應該以長度和形式來衡量的。
《新聞周刊》上發了一篇熊培云的《被“標準答案”統治的世界》,這是一篇不錯的文章。其中“1+1”理論又讓我重新思考了一下:常常,我們在進行考試答題時,題目的常規出法是:1+1=?而不會是?+?=2,這樣的命題不僅僅是熊先生所謂的生活的目的單一性,而是標準答案嚴重影響了我們思考的方式:1+1=2是理所應當的,是無可置疑的。就算我們不去想1+1不等于2的其他可能性,譬如一群羊加一群羊,還是一群羊;兩條河流到一起,還是一條河;相同量的酸和咸,中和到一起,就是零了。而計劃生育中的一加一等于三,例子都很多。為什么我們思考問題的時候,是一加一等于多少,過程全部設置好了,只要得出結果就行了。事實上,在生活中,如果把結果設置成目標的話,往往需要我們去完成的,不是得出結果,而是完善和執行過程。教學思維的單一性,使我們忘記了這一環:生活的目標容易得出,而過程往往讓我們手無措足。
條條大路通羅馬,事實上解決一個問題的辦法至少有一千種,就像如果這道題出成是:?+?=2,我想這里面的填法,會是萬萬千千的。一加一固然等于二,難道二加零,五減三就不等于二么?說中國學生的實踐能力差的原因在于,他們知道有了過程之后,會推出結果,卻不知道通過怎樣的過程,得出這樣的結果。或者,他們認定了唯一的過程,而不去思考其他可能性。一個人的成功,方式有很多,一個人的幸福,方式也有很多。比爾?蓋茨放棄讀書,通過創業富甲天下,他是成功的;韓寒輟學之后,賽車風生水起,小說同樣享譽中外,他也是成功的。同理,余杰讀了大學讀碩士,他也一樣優秀。為什么?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享受的成功雖然大同小異,但過程卻各有各的特點。
我可以斷言:有兩個相同的結果很容易,比如體育運動中平世界紀錄,但卻永遠沒有兩次完全相同的過程。可悲的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從過程入手,而不是從結果入手。而往往人需要確立目標,然后圍繞目標想方設法。但教育卻從來沒有為我們提供這樣的思考方法。因此,中國學生為什么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我們只要想出一樣的結果就可以了,而這是不需要獨立的。一加一等于多少,答案永遠只有一個!
于是,我們的思考方式,便削離了生活的實際,一加一一定會等于二,于是,在生活中,我們為了等于二,都去想一加一了,而不是想三減一,二乘一。我的朋友DJ在深圳漂泊了幾年,但一事無成。他和我通過電話,這一次通話我寫成了一篇博客《他的思維方式》:
前夜,和一個在廣東的朋友通話。他中學畢業就去的沿海,八年了,做過很多工作,現在一無所有,厭倦了打工生活?!拔蚁牖丶胰ィ鳇c自己喜歡的事情,希望能有所發展?!彼f,“搞養殖,或種植什么的都可以。”我問他什么時候回來,他說過一段時間,原因很簡單,現在沒有錢。沒有多少錢呢,沒有五萬塊錢。這是他的回答。他說,有五萬塊錢他就可以做他想做的事情,甚至可以通過此來創業,發財致富,改變命運。我問他什么時候能賺到五萬塊錢,答案是不知道……
創業者的思維方式不應該是:我有五萬塊錢,然后做什么。而是我現在只有五千塊錢,我能夠做什么。我了解過很多富豪的發家史,發現起家時的錢越少,他們越容易成功,走得更遠。事實上,如果我靠五千塊錢起家,我會和財富一起成長,膽子也會大得多,失敗也沒什么大不了,但如果我是靠五千萬起家,起點固然很高,但一旦失敗,我可能就會因此一潰不振。放得下的人,才拿得起,輸得起的人,才贏得起。只有幾千塊錢的你,絕對輸得起。你現在沒有什么負擔,為什么要等到有五萬塊錢之后呢?
道理就是這個道理,他的思考不具有當下性。如果說五萬塊錢是他創業的前提的話,那么他忘記了這五萬塊錢同時也應該是組成他最終成功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中國教育模式下的一加一,而是你應該站在當下的角度去思考,怎樣才能夠得出二。一加一的過程,社會永遠不會給你提供。所以,他找不到一加一,然后一直只能在夢想著“二”的結果里掙扎。“1+1=?”和“?+?=2”的數學題,給我們的啟示,或許不僅僅是思考的方式那么簡單,甚至可以延伸為我們對價值的判斷:價值多元化。
比如什么是幸福?我們在判定的時候,大概是成家業立,父慈子孝。于是家庭的缺失就成了一個永遠也不能幸福的阻礙。但我們看一看歐美國家的很多人,他們拒絕了后代,甚至單身主義,但他們的工作出色,廣交朋友,生活快樂。難道他們就不幸福么?幸福到底是什么,不過就是滿足而已,正如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兒孫滿堂的中國大爺,他說自己和比爾?蓋茨一樣幸福。沒有人會否認他的錯誤。但在中國的國度下,我們認定了幸福必定是一加一得來的,如果你是五減三,或十減八,肯定不是幸福的。偏見、誤解、打擊便由之而來了。因為從小,在思想意識深處,已經根深蒂固地認定了統一的模式,統一的程序,偏離了這個程序的一切結果,便都值得懷疑,并被大眾所否認。
前一段時間,我和朋友因為一些業務上的事,接觸了一批研究生。然后我們大嘆怎么越讀書越傻了。事實上,我們誤解了一個問題:以為讀書多了,就有知識,就有學問,其實思考的方式比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知識隨時可以積累,我不知道怎么了,百度一下,大不了查圖書館。而如果思考的方式出了問題,所的再多知識都會失去意義。眼界決定認識,認識決定高度,而這一切都以思維的方式為基礎。知識的作用在于,可以加深思考的力度,而不能因此代替能力。知識不能等于能力,因為知識不能等于思考。
我在最近寫的長篇小說《去他媽的青春》(暫名)中有這樣一段:
我走在大學校園里,手里拿著一本剛剛買的《夢的解析》,弗洛伊德的書。我看書從來都是走馬觀花,不求甚解,而很多外國人的書,尤其是哲學文化學之類的名著,語無倫次,毫無意義。因此我看這些外國書,也只是自我安慰,自我欺騙罷了,因為我沒有看懂過,我相信,很多人都沒有看懂過。包括很多著名的,非著名的學者都沒有看懂,所謂著作等身者,不過是在不懂裝懂。很多碩士,博士都是這樣練成的。因此,我總是說一句話,無知與否,與讀不讀書,讀了多少本書沒有關系。很多人有知識,卻沒有常識。而一個喜歡思考的靈魂,只要具備常識,就已經足夠讓他成為思想的巨匠。我相信,在孔孟時代,在蘇格拉底時代,他們一定沒有我看的書那么多,但是他們一樣可以成為思想的巨人。所以,現在的人讀書,大部分為讀書而讀書,根本只是在腦海里堆積糟粕,而不是增長識見。最有意義的書籍,不是思想,不是哲學,而是常識,常識是思想之源,學習應該是溯本求源的回歸。
只要你善于思考,有常識就足夠了,而其他知識,不過是為你的思考提供另外參照的可能性。就像這道一加一的題目一樣,非常簡單,所引的思考卻是千千萬萬,并且我相信每個好好思考的人都會從中得到啟示,而我的體會,不過是千千萬萬可能性中的一種罷了。關于人生的學問很多,成功與幸福是兩個最具普遍意義的命題,生活不可能為我們提供好過程,然后去推導出結果。往往是成功和幸福的目標擺在那里,看你怎樣去實現。是一加一,還是五減三,或者竟然是一萬減掉九千九百九十八,完完全全不一定。
從一加一開始思考,我將它視為母題思考方式,意思就是從常識去思考,學歷和思考的能力關系不大,有知識沒常識是可悲的。寫這篇文章,最后我想說的三句話是:第一,不要迷信過來人,生活的結果往往是一樣的,但別指望著你可以通過統一的過程去獲得;第二,從常識去思考,每個人都是學問家,別迷信權威;第三,我對中國教育無語了。像我這樣的人不去當老師,至少讓十萬個中國學生遭受損失。學無定法,沒機會聽在下臺登講學的,好好觀察生活,理解生活的常識吧,無論是黑格爾,還是馬克思都沒有它偉大。“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家庭,都有著相同的不幸”,托翁這話十分深奧!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