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我在前面說過,我們的歷史上有太多的戰役了,隨便的一個地名,加上兩個字--之戰,就會在百度上找到一場戰役的概述,比如眼前這場。歷史上有兩場涼州之戰的,一場是西晉馬隆收復西涼,一場是西夏和遼的戰役。當然這里我們說的是西晉的這一場戰役。
西晉初年,草原民族羌族攻陷涼州。西晉那時還未完成統一,突然被草原民族搶去了一塊地盤,那還得了,晉朝一看,不行,那能這樣受欺負呢,于是派出馬隆,不過僅僅只有幾千人,不知道是小看草原游牧民族,還是自己是在不重視。我們歷史上有很多朝代都是輕視草原游牧民族的,往往認為人家不過是強盜,或者是什么不開化的人,每次翻看歷史,總覺得奇怪,難道我們的老祖宗腦子進水啦?不是,當我看到這一戰,我就明白了。記得又一次我朋友大罵漢奸,罵完之后卻說漢奸太可惡了,但是太多了,我說了一句話。我們民族的人太多了,有一個漢奸出現,總會有一個志士出現。我這話只是想說,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有太多太多的天才了,至于后天成才的估計沒法子去數了,畢竟后天成才的都是教育出來的,只有有那么一點悟性,總是會成才的,除非你是傻子。歷史曾經無數次證明過一點,那就是軍事水平可遠遠的把經濟拋在身后,這一點是指草原民族。當年的蒙古,滿清,大抵如此。不過此時的草原游牧民族雖然軍事實力強大,可惜軍事理論對于他們來說不過是一堆廢紙。這樣說,不是對的,也不是錯的,想當年滿清入關,支持他們的軍事理論不過是我們中原的一部小說,《三國演義》,說來照實好笑。
出發前,馬隆選擇了自己部隊和部隊的武器。具體的是這樣做的,挑選三千五百人,條件是能靠腰部力量拉開三十六鈞(到底有多大力氣,我可沒去算過,細想之下我也知道我肯定是滿足不了這個條件的。)強弩的人,并且當場立靶測試。大家仔細看這個條件?首先這些人從那里挑選,個人認為挑選的地方很可能就是國都守備軍。這么大的力氣,估計個個都是軍隊中的大力士了。第二點是拉弓,弓箭是古代戰場遠距離攻擊武器,我們普遍的習慣是認為弓箭可以很好的克制騎兵,草原民族一般全都是騎兵,畢竟整天放馬,和馬打交道,不騎馬說不過去了,我一直認為是當年的趙武靈王把騎兵帶入中原大地的,不知道這個想法對不對。這樣馬隆選擇的三千五百人不僅僅是軍人,而是軍人中的軍人,并且他們擅長弓弩,這樣一支部隊,人雖然不多,戰斗力卻是不可小覷的。而且當時的晉武帝答應給這支部隊三年的糧草補給,這樣一看,你就會發現這樣一支部隊是我們中原農耕民族最強大的戰斗力體現。
馬隆出發了,朝著那個目標前進。他很有信心,雖然得到的情報是敵軍是幾倍于己的騎兵,但是他沒有理由害怕,因為自己手下的三千五百人差不多是選超人選出來的,而且自己部隊的兵器也是最合手的。最重要的是他找到了一種克制騎兵的辦法。這種辦法我在前面一些戰役分析里提過,車兵,準確的說是遇到敵軍騎兵,迅速展開陣型,把大車擋在外面,等待敵軍沖擊,己方用弓弩還擊,等敵軍士氣低落,再找機會打敗敵軍。當年諸葛武侯用這個辦法把魏國的騎兵打的屁滾尿流的。羌族的騎兵自然不是魏國的騎兵,估計見都沒見過車兵這一笨重的兵種。所以一上來,就被馬隆打的大敗。史料上還說馬隆在路邊堆積大的磁鐵石,這一點在下不敢認同。首先是去那里去找能直接吸走大刀長矛的磁鐵石,即便是能找的到,那這磁鐵石需要多大啊,再者難道馬隆的部隊不使用武器?那個時候雖然我們中原民族軍事實力發達,可是也不可能全用不是鐵的東西做武器啊。這里還需要提一點的就是馬鐙,這個年代馬鐙這種高科技玩意兒依然沒有登上歷史的舞臺,如此說來,那個時代的騎兵持續作戰能力及其低下。這樣馬隆連站連勝,于十二月聯合其他部族對羌族發動最后的決戰,晉軍大勝。雖然此戰是以少勝多的戰役,但是勝利似乎沒有一點幸運的成分,這一場戰役徹徹底底的體現了我們中原農耕民族的軍事優越性,軍事理論的高端。
這一場戰役帶給我們的思考實在很多。軍事理論和軍事真實實力之間的思考,就會讓我們頭昏腦脹的。其次就是對于身邊條件的準備合理利用,馬隆挑選的三千五百人為他的勝利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勝利因素。行軍打仗,對于地理地形的利用,換做我們生活中,無非是對身邊的一些事物的準備了解和使用。
戰爭是一個永遠值得我們去深思的問題。只可惜大多時候,我是想不明白的!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