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派兵從法場上救下董祀后,順便就問蔡文姬:“聞夫人家先多墳籍,猶能憶識之不?”(聽說你們家有很多藏書,不知道你還記得嗎?)
????????蔡文姬答道:“昔亡父賜書四千許卷,流離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誦憶,裁四百余篇耳。”(我父親曾給我留下四千多卷書,然而社會太亂,到現在已經一本都沒有了。我記在腦袋里的,只有四百多篇啦……)之后,蔡文姬完全根據記憶把這四百多篇文章默寫出來,送給曹操,而且“文無遺誤”!
????????四百多篇文章,不知道那是多大一個記憶量,我們還得注意,她可是在匈奴呆了十二年。
????????蔡文姬還留下很多說辭章。
????????辭章在此指她的著作。天分這么高的女子,命運卻總不如意,怎么能不悲且憤,蔡文姬最有名的作品,就叫《悲憤詩》。
????????現在流傳下來題為蔡文姬的作品共有三篇:五言《悲憤詩》、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它們都是自傳性的作品,由于蔡文姬的生平歷史記載不詳,后人對這些詩的真偽有不同的看法,并引起了爭論。但就目前關于蔡文姬生平比較可信的一些材料來看,五言《悲憤詩》最符合事實,可以斷定為蔡文姬所作。騷體《悲憤詩》和《胡笳十八拍》尚須進一步研究。
????????五言《悲憤詩》是建安文壇上的一篇杰作。它長達五百四十字,象這樣的長篇敘事詩,是前此文人詩歌中所沒有的。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在漢末軍閥混戰中的悲慘遭遇。她在被擄途中,受盡了胡兵的虐待和侮辱:
????????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失意幾微間,輒言“斃降虜;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在滯留胡中的漫長歲月中又無時不為思念親人鄉土的感情所煎熬:“感時念父母,哀嘆無窮已。”幸而得以歸國了,卻又要和親生的子女離別:
????????兒前抱我頸,問“母欲何之。人言母當去,豈復有還時?阿母常仁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顧思!”見此崩五內,恍惚生狂癡。號泣手撫摩,當發復回疑。
????????待她回到家后,等著她的是一片廢墟。她雖然“托命于新人”,但是“流離成鄙賤,常恐復捐廢”,在殘酷的禮教統治下,有了象她這樣遭遇的人是為人所不齒的,無可奈何她只有“懷憂終年歲”了。這首詩雖然中心是寫詩人自身的遭遇,但在那個動亂的現實中,遭遇這樣悲慘命運的正不知有多少。所以,它是通過一個人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漢末動亂中廣大人民特別是婦女的共同命運,同時也控訴了軍閥混戰的罪惡。
????????漢樂府中開始大量出現敘事詩,象《十五從軍征》、《孤兒行》等都是以詩中人物自敘身世遭遇。《悲憤詩》正是從精神到藝術手法都接受了這一傳統影響的產物。
????????《悲憤詩》在藝術上的顯著特色是現實主義,它善于通過細節的描寫,具體生動地表現各種場面,使人有如親臨其境,目睹其人。它在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的《北征》等詩顯然接受了它的影響。
????????騷體的一首藝術成就不高。《胡笳十八拍》卻是一首長篇的浪漫主義的抒情杰作。它與《悲憤詩》雖然是同寫一件事,但風格迥異。它不是客觀地細致地描寫詩人的種種遭遇,而是飽含血淚地對不幸的命運發出呼天搶地的控訴,感情洶涌澎湃,如第八拍中寫道:
????????為(謂)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為(謂)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我不負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負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這很能表現這首長詩的藝術特色。
????????悲憤歸悲憤,生活還要繼續。董祀上次差點被曹大帥處死,命懸一線的時候是愛妻拼死拼活的救了他,董祀感恩戴德,從此在感情上回報老婆。兩口子雙雙遷到了山青水秀的地方,結廬而居。后來生下一兒一女,女兒徽瑜又嫁給了司馬懿之子——司馬師。這一點,《晉書?列傳》可以作證。總算過了幾年消停日子,蔡文姬這個個純粹的女人、一流的詩家,從容打點著殘生余年。各色歲月都嘗過一遍,這輩子,也值了。亂世給她如此多的不幸,也給了她意料之外的幸福——作母親難道不幸福嗎?因其“悲憤”,蔡文姬多了許多人情味。
????????所謂才女,有才固然重要,但她首先要活得像個真正的女人!
????????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