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處理社會事務中,都會受到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影響和制約,不管你是否認識到,這都是不爭的事實。
一個人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比任何事情都很重要。失去金錢,還可以掙來更多。失去工作,你總還可以再找一個,然而,你一旦失去了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可是我們有很多人,卻不能系統闡述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以至于在紛繁復雜的社會里,常感到迷茫和困惑。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總和。道德觀是以真誠與虛偽、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平與偏私等等觀念來衡量和評價人們的思想、行為。并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和社會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一定信念和習慣。
今年初,國家統計局發布一項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群眾最關注的社會問題中,有18.5%的被調查者認為“社會風氣問題”最受關注,在所有問題中比例最高。此間分析家認為,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與一些人在當前社會轉型過程中道德出現偏差,榮辱不分很有關系。
希臘駐華大使文化參贊科奇帝斯.斯代流斯對這種觀點表示贊同,他說:“不得不承認中國一部分青年人正變的越來越消費主義。他們在衣食住行上都很追求高檔商品,他們受到很多西方價值觀的影響。”
顯然,在影響和規范人們行為不僅有道德觀,同時還有價值觀在起作用。
價值觀,通常指人生價值觀,即一個人在社會生活的作用、地位和意義的認識。很顯然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么樣生活目標和方向。
美國人十分推崇自己的價值觀,認為西方的先進是因為他們的政府奉行自由、開放、負責任和透明等等卓越價值觀念。
同樣,美國人也非常注意道德觀的教育,盡管他們很推崇自己的價值觀,但很多人仍在呼喚美國人回到傳統的道德觀中去。
美國前教育部長喬治,在1993年編輯《美德》一書,成功顯示許多美國人仍然相信的美德價值。
書中歸納了美國人最基本道德觀是誠實、堅韌、同情心、勇氣、責任心、忠誠、感激心等。
實際上道德觀也好,價值觀也好,他們不僅有其民族特點,受到民族文化影響外,而且有許多觀念是全球一致的。
因此,正確優秀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不僅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基礎,而且是無價之寶。
道德觀和價值觀不僅各國存在差異,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也在不斷的變化之中。
道德觀和價值觀之所以存在差異和變化之中,是因為產生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內部和外部條件的差異的反映。
中國的儒家認為道德觀的產生內部原因來源于人的本性。人是社會的產物,人們的道德觀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之上,與人的本性相一致,即內在于人的本性之中。也就是人們常說得的人之初性本善,人要有良心。
外部條件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對人榮辱觀、價值觀的影響。
中國法家認為道德觀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上的。戰國思想家管仲提出“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p>
因此,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有什么樣的物質生活方式,便會產生什么樣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2000年,一項對北京高校大學生的文卷調查顯示:對于“保爾和蓋茨誰是英雄”這一問題,44.9%的人共同選擇了保爾和蓋茨,20.4%的人選擇了蓋茨,17.5%的人選擇了保爾。對于“保爾和蓋茨誰是你的榜樣”這一問題,44.2%的人選擇了蓋茨,27%的人選擇了保爾和蓋茨,13%的人選擇了保爾。
說明青年人更傾向于選擇蓋茨為現實榜樣,這固然有現實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多重因素,但是保爾精神在現代依然給人們以啟迪。
當今青年人在人生理想方面,表現在:既注重精神價值,同時更注重物質價值。就是說,人們更傾向于以價值觀取向來決定問題。
還有一項調查“對金錢的作用”,分別有17.6%和56.4%的人認為“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23.9%的人認為“不太重要”;2.1%的人認為“很不重要”。說明大多數人肯定了金錢的重要性。
“金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思想卻得到普遍的認同。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念取向更趨于務實,更注重物質利益自然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必然追求,應該說這不是道德的淪喪,而是社會的進步。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人們在注重精神價值的同時更注重物質價值,理想價值與現實價值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分離狀態。
也還有一些人見利忘義,見利損義。
一些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擇手段,甚至不顧社會公德,考試作弊,論文抄襲,假貨滿市,假藥泛濫,行賄受賄,買官賣官,貪贓枉法,坑蒙拐騙,不顧工人死活等行為,已經激起人們普遍憎恨和憤怒。
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轉型的社會,現代與傳統,理想與現實,物質與利益等發生差異也是在所難免,道德觀和價值觀有時也會發生碰撞。
可以簡單的說,道德觀指的是關于是非對錯的問題,這是決定我們對待別人的行為態度的無形準則。價值觀指的是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和原則,而道德觀指的則是我們在努力達到人生目標時遵守的“應該”和“不應該”。
我們需要明白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在復雜的工作中陷入不利的境地。一旦我們了解自己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做決定就不那么難了。
一般的說,道德觀和價值觀對事物認識和評判是兩個則面的,比如說,職業的選擇,往往是價值觀在起決定作用,當醫生也好,當教師也罷;經商也好,搞財務也好,當一名軍人也罷,等等,完全取決你的價值觀念,這里沒有對與錯的道德問題。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所作的選擇,既符合你的道德取向,也符合你的價值取向,應該說這是理想的狀態。我想成為一名事業有成的人,而且是靠我自身的努力奮斗去實現的,這就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在理想的狀態下,人生是充實的,是幸福的,也是充滿活力和激情的。
可是我們多數都處在兩種觀念交叉碰撞之中,常常處與二難境地,為了實現人生價值,有時我們不得不放棄原有的道德觀;有時為了固守道德觀,我們不得不做出某種丟棄和犧牲。
比如說,在利與義的關系,我們傳統的觀念提倡義在利之上。儒家有很舍利取義的經典論述,什么“士可殺不可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義等。但也有人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西方許多人也堅持認為對與錯乃是個人的意見等。
在二難境地中人是很矛盾的,一個抉擇往往是痛苦的,甚至是非常艱難的。
雖然我們會自我安慰有得必有失嘛,但有時得與失不是同質的,也就無法做量的比較和推敲。
當我們處在二難境地時,我們應該力求尋找一個方法或一種方式,使得兩者協調一致。
一個剛走上工作崗位兩小時的大學生,老板因工作太忙,就吩咐她:“來電話,一律說我不在?!边@在很多接待員或助手面前,都會不假思索地干干脆脆答應一句:“好的,老板”。但對于這位女大學生卻處于矛盾之中。經過反復思考,于是她顫抖著和自己的老板談了一次。她說:“老板,我可不可以告訴來電話的人,老板沒法接電話或者說老板沒有時間,但我可以記下你的口信呢?”說完,她擔心自己是不是要創造被雇傭時間最短的記錄的時候,老板說:“當然可以?!?/p>
當然,我們也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找到兩全其美的方法。
那就讓我們在二難境地中,權衡利弊,三思而后行吧。
今天,我們重溫傳統道德觀和價值觀,貴德重利,在社會公認的道德觀的基礎上,去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乃是我們正確處理二難問題的必由之
注:今年六月參觀了上海世博會,到了美國館,知道了美國精神:多元、創新、樂觀。感觸頗深。何謂精神?精神,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是人表現出來的活力。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