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戰國策?韓策二》記載:公元前299年,楚國猛烈發飆進攻韓國,韓國抵擋不住,派出使者向秦國求救。著急上火的韓王為了提高交涉的成功率,派出本國能言善辯的外交家尚靳出使秦國,面見秦國掌權人物宣太后。宣太后,是秦惠文王的妻子,秦昭王的母親,
這個女人是歷史開創垂簾聽政先河,除了為她的玄孫秦始皇統一中國打下了最堅實的基礎之外,本人還在史書上留下了許多風流事跡。
尚靳在王宮面見宣太后,果然妙舌生花,把唇亡齒寒的道理講給了宣太后聽。
尚靳對宣太后說:“韓之于秦也,居為隱蔽,出為雁行。今韓已病矣,秦師不下殽。臣聞之:唇揭者其齒寒,愿大王熟記之。”
意思是說;“秦、韓兩國是友好鄰邦,兩國人民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楚帝國主義進攻韓國的目的,是為了顛覆新興的秦國,為了瓦解我倆剛剛誕生的革命陣營。再說從地理上說韓國是秦國的屏障、從外交上說韓國是秦國的隨從,秦國不能坐視不管。”
宣太后仔細斟酌之后,清了清嗓子;“妾事先王時,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因不支也;(先王)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以:以其少有利焉。”并當面提出要求說:“今佐韓,兵不眾,糧不多,則不足以救韓。夫救韓之危,日費千金,獨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我當初伺候老公的時候啊,如果他把大腿壓在我身上,我就覺得沉重無比,疲憊不堪;但是如果他全身都趴在我身上,我反而覺得很舒服了,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后面那種姿勢讓我獲得了快感,收獲了女人想要的東西,我自然愿意。現在秦國去救韓國,不興師動眾,就沒什么效果。真要興師動眾的話,我們秦國日費千金,又能得到什么好處啊?”
這意思說的再明白不過了,秦國出于人權考慮,也會幫助韓國抗擊楚國這個邪惡軸心,但我國目前景氣不好,兵力不足,糧食不多,解救韓國的軍費開支,很成問題。如果我國全力以赴,每一支箭幾兩銀子,打仗,就是拼經濟。請轉達貴國國王,出兵是可以的,但至少,先要給點什么,讓我國有所收獲。”
宣太后為什么不愿意出兵呢?原來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宣太后是楚國出生的人,攻打自己的祖國她當然不愿意,這里順便介紹她一下生平,宣太后姓“羋”;羋乃楚國國姓,可想而知她是當時楚王的大國公主、金枝玉葉。
宣太后又名羋八子,這是嫁給秦惠文王之后的稱呼,為什么稱為八子呢?原來秦國后宮分為8級: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看來這位羋八子公主在世的時候,其地位并不高,也談不上有多么得寵。
可是,她竟接連生了3個兒子,也許這是“無意插柳柳成蔭”,但更大的可能是她確實比較博得老公喜歡(以她出色而獨特的才干、性格、長相,這并不奇怪),所以惹得秦惠文王嫡妻醋勁大發,千方百計要收拾她;以至于公元前310年老公一死,惠文后就與剛繼位的兒子秦武王合謀,將羋八子的寶貝兒子嬴稷遠遠送到燕國去當了人質。古代向來以母以子貴,兒子去當人質,老媽還能鬧騰嗎?這叫釜底抽薪。
眼看這母子倆的人生將要黯淡收場,事情卻突然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前途一片光明。關鍵問題出在繼位的秦武王身上,這是個草包,非常魯莽,幾乎毫無當國王的素質。堂堂一國之君,干什么不好,偏偏喜歡跟人比力氣大。有一次在皇宮院子里和一位武士比試舉鼎,很不辛被鼎砸斷了大腿。孟子特意記載了這次事故;“舉鼎絕臏而死。”說得通俗一點,因為大腿骨折,醫治無效,死翹翹了。武王在位不過四年啊。
武王無子,國人即迎回正在燕地當人質的嬴稷回國即位,是為秦昭襄王。他的母親羋八子搖身一變,華麗登場,被尊為太后,史稱宣太后。
秦昭王年少,宣太后主政,開創了女人執政的天河
我們回過頭來再說宣太后在接見韓國使臣這莊重嚴肅的外交場合,宣太后公然拿自己的房中秘事打比方,心不跳、臉不紅的娓娓道來,宣太后同時通過尚靳向韓國國王表達了親切的問候,并邀請韓國國王在他認為適當的時候訪問秦國。(參見《戰國策韓策二?楚圍雍氏五月章》)。估計下朝后秦都咸陽的大夫們會異口同聲的問道:“此等妙論,高深莫測。”
至于這位韓國使臣尚靳,我們不妨八卦一下。假如他還沒結婚,可能會把“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歸咎于壓強的變化;假如他結過婚,就應該深刻體會到那句話的含義了。不管怎么說,頗有自信的尚靳在宣太后面前啞口無言,默默的回國交差去了。
宣太后以自己與先王做愛的姿勢為例,其道理就是說,要把力量集中于一個地方作全力進攻。她用了物理學上的“壓強”理論(面積越大,則壓強越小;面積越小,則壓強越大),說明只有這樣才能使敵方吃不消,從而打敗對方。在當時來看,這是非常先進的科學道理。
接下來,宣太后把這套理論直接用在了男女實際工作上,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有了流傳千年的緋聞事跡,下面我們看她是如何操作的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