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這是古人對圣賢的贊揚。
在當今市場經濟的環境中,激烈的競爭,快節奏的生活,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強烈追逐物資生活的欲望,給人們增加了無形的壓力。要適應這變幻莫測的社會環境,沒有勇氣不行,沒有志氣不行,可是沒有靜氣也不行。
何謂大事,可能各人都有不同的見解。士兵和將軍,學生和老師,雇員和老板,庶民和富豪,群眾和官員等等,都會有迥然不同的看法,就其本質來說,大事都是關鍵的,本質的,核心的,全局的問題。
何謂靜氣,可能個人也會有不同的看法,有消極的,也有積極的;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等等。就古人原意,靜氣不是放棄,靜氣不是觀望,靜氣不是無奈,靜氣不是等待。這靜氣是一種積極平和的心態,是冷靜觀察,刻苦思索的過程,是鎮定自如,沉著應對的意志力,是從容不迫,永不言敗的信念。
談到靜氣有很多的人和事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諸葛亮在空城計中的表現令人贊嘆。因街亭失守,司馬懿十五萬大軍,望西城蜂擁而來,時孔明身邊別無大將,只有一班文官,兵卒不到二千五百,眾官聽得這個消息,盡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見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殺來。孔明傳令,教將士“旌旗盡皆藏匿,諸軍各守城鋪。若有妄行出入及高聲言語者立斬。大門四開,每一門上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
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于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
司馬懿來到城下,只見孔明坐于城樓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拿鹿尾。城門內外,有二十余百姓,低頭灑掃,判若無人。司馬懿看畢大疑,深怕中計,便到中軍,教后軍作前軍,前軍作后軍,望北山路而退。
后人有詩贊曰:
瑤琴三尺勝雄師,諸葛西城退敵時。
十五萬人回馬處,士人指點到今疑。
諸葛亮的靜氣,不僅表現在大門洞開,百姓灑掃街道的安排上,更重要的是表現在操琴上。十五萬大軍壓境,琴聲能斯文不亂,這要何等的意志力,何等的平和心態,難怪司馬懿看不出破綻,而慌忙退兵。
當年女排教練*偉民,那種從容鎮定的表情,處險情而不驚,在鬧市而不亂,大將風度至今令人贊不絕口,記憶猶新。
不可忽視的是,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存在一種浮躁心態,有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有的觀望等待,投機取巧;有的弄虛作假,欺下瞞上;有的只顧眼前,不計長遠;有的貪圖小利,痛失全局;有的夸夸其談,不干實事;有的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等等,如不靜心反思,終將害人害己,誤事誤民。
今天,不管你是經商的,還是種田的,不管你是軍人也好,還是當官也罷,不管你從事科研的,還是辦學的等等,要成大事,要想獲得成功,成就大業,就必須有靜氣。
一個人的靜氣從哪里來,它不是與生俱有,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是后天培養的。這種靜氣是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質之上,建立在豐富經驗基礎之上,建立在過人智慧和勇氣之上,建立在超人的意志力之上的。正如人們所說:經多實踐心方明,看破浮名意自平;洞悉世事胸襟闊,閱盡人情眼界寬;事到盛時須警省,境當逆處要從容;虛懷若谷觀一是,胸有成竹方能靜。
這種靜氣是靠調查研究,對全局精辟分析和對形勢正確判斷來支撐,這種靜氣是把握機遇,捕捉信息,有備而為的。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