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倆徒弟退出管理部外,向生產車間走去,雖說眼看就12點了,是吃中飯的時間了,但我們沒得選擇,得抓緊時間了。沒走多遠,工程師在背后把我叫住了。我把那袋糟糕的樣品遞給徒弟倆,自己和工程師回到了工程部。
其時也湊巧,剛好碰到呂小倫要去餐廳就餐,工程師急急對她道:“小倫,宋主管他們今天沒空去食堂了,你順便帶三個盒飯過來吧。”
“好的。”呂助理答應著出去了。
工程師道:“小宋,你的病怎么樣?好的差不多了吧?”
我答道:“沒事了,全好了!”
“那就好!很不好意思,我應該像你說聲抱歉,今天他們是沖著我來的,卻讓你當了出氣筒。”
“工程師說哪里話,這本就是我的責任!”我還是習慣了叫工程師,廠長叫不慣。
“樣品的事你有把握嗎?”這是工程師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我的問題。
“沒有把握!”我頓了頓,接著說:“不過有點眉目了。”
“怎么說?”
“我剛才留意了一下,那些產品暴露出來的問題基本上是缺料,這跟我以前燒過的一款模具很相似,我大腦里已有一個方案的雛形,準備嘗試一下。”
“那就好!我現在要陪蔡協理去吃中飯,這事就拜托你了。放心大膽地去做,做不好我來頂著。”臨出門時他又添了一句,“不要有什么想法,他(指蔡協理)說的話是算不得數的,還有廠長呢!”
工程師一走,我也就快步走向車間。還沒走到車間,迎面就撞上了急急趕來的我那徒弟倆,一臉的焦灼樣。我說:“怎么了?”
“沒機臺了?”機臺就是燒模造鞋子的地方(或稱之為機器平臺也可),一組機臺可放幾十個模具。
“怎么會?我們不是剛燒過嗎,那臺機子呢?”
“被工人占了。他們看到我們提著樣品走了,模具搬了(其實只搬了試燒成功的新模具),原料也放到了一邊,以為我們撤了,于是就用來生產了。”
“叫他讓開呀!”
“他不肯。”
“找他們主管!”
“主管不在,吃中飯去了。”
唉,人要是倒霉起來,真的是喝涼水也塞牙,怎么倒霉事就全碰到一塊來了呢?中午的吃飯加休息有一個多小時,等他們主管來我就真的不用開工了——完蛋了。
“其它的機臺沒有空嗎?”我問,其實我也知道是白問,沒希望的,要有他們也不會急急忙忙來找我了。
“哪還有空機臺?現在正是趕工完成訂單的時候,一臺恨不得當做幾百臺用。”果真如此。
“老大,怎么辦?”他倆真的是急了,連很少喊的“老大”都叫出來了。其實我并不比他們大,我師范三年相當于他們讀三年的高中,雖出來工作了幾年,但他們也上了幾年的大學,從年齡上說頂多不相上下或者我比他們還要小一點,只是由于我的社會經驗豐富些,職位高些,看起來顯得成熟、大一點而已。我不大喜歡他們叫老大,那個時候思想純正些,總覺老大太那個了,是*社會的東西。
我想了想道:“來不及了,把那工人趕開!”后又添上一句:“不過得先禮后兵。”
在這里,有個情況必須得說明一下。公司里的員工分為兩大塊——文職人員和工人。文職人員指高級行政、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財會助理人員等,科室主要包括了管理部、工程部、保衛室、倉儲部、模具室等,其中財會室和人事部我沒有把它們單獨列出來是由于它們都隸屬于管理部,是它們的一部分;工人指在車間加工生產的員工,包括了前段的加工科、中段的成型科、后段的整理科,以及貫穿整個流程的品檢科,這些個科室除了主管和管工有點特殊外,其他的都算工人。
工人和文職人員的區別是較大的,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上班時制的不同。工人為三班倒,一天工作8小時,而我們文職人員只有兩班——白班和夜班,12小時(實際上沒有那么長,因為還要除去就餐的時間,準確的說是10小時),這貌似很不公平,實際上是公平的,比起工人工作的艱苦度和勞動的大強度來說,我們這些文職人員實在是清閑得很呢。另外還有一點要講的就是,高級行政的文職人員只上白班不上晚班,如主管、工程師、科長、總管、助理等,但須把事情安排好。
二是薪水分配的不同。如同教師有三級、二級、一級、高級、特級之分一樣,文職人員的工資也按級別發放,薪水基本固定不變,除非你升職了,就拿我們工程部來說吧,最低級別是文員,接下來是輔導員、佐理、主管,最后做到工程師就到頭了(呵呵,特級老師了),至于助理,相當于輔導員和佐理,這就要看工齡的長短了;工人又大不同,按計件算,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因此他們的工資長短不齊差別很大,一個熟練老員工的薪水可以高到與主管平齊,某些特殊人才甚至還超過了主管,稱之為“勞模”都不過分,而一些新進來的員工卻又文員都比不上,少得可憐。
怎么計算的?舉個中段成型科的例子吧,一組機臺一個工人,可同時燒制12臺模具(也許是10臺或14臺,我記不太清了),高溫高壓15分鐘后,可生產出12雙(也有可能是10或14雙)鞋子,每雙1毛錢的話,一輪次下來可獲得1.2元的收入(基于全是正品的情況),一個小時可進行三輪次燒制(也許有人會說,高溫高壓只要15分鐘呀,一小時可進行四輪次呀,實際上這只是理論上的計算,我們還沒有把入料的時間、加化學添加劑的時間、放模具的時間算進去,算進去后,一小時能達到三輪次就已經是很不錯了,一般的員工還做不到呢),是3.6元,3.6×8=28.8元,這就是一天的收入,一個月下來,除去休息天(星期天不上班,但如果你想要去加班,公司是鼓勵的,照樣跟你計件,碰到節假日價錢還加倍),工資就清楚了——700多元。當然,這只是基于數學上的計算,現實生活中,再怎么技術熟練的員工,也不可能不出次品(次品是沒有錢的,正品才有1毛錢一雙),況且在交接班的時候又會耽擱一些時間,因此,除了某些“異類”外,一個工人正常的月薪在五六百元左右。
也許有人會說,才五六百元呀,太少了!如果你這么講,我會拍你一巴掌,為什么呢?因為你沒看清楚那是什么時候,那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呀,一元錢能當現在多少錢?高的不說,最起碼也有五元,這還是保守的。我記得我這個人民教師直到十多年后(大概是2005或2006年吧)才有五六七百這個數字,當時還高興得要死呢,因為以前一直在200至300之間徘徊,剛師范畢業教書的時候更是只有百來元錢。真的,五六百元,對于那個時候的一般人來說,那是好多好多錢哪!
一組機臺配一個工人和一個品檢員。工人生產鞋子,那么品檢員干什么呢?品檢員當然是檢查產品質量了,工人生產出的產品經她(品檢員基本是女的)檢查后,好的(正品)裝一個筐,壞的(次品)裝一個筐,一般來說,好筐數要比壞筐數多得多,除非你是剛下車間沒多久的新員工。品檢員的工資也是計件的,但計件方式與工人有點區別,工人只算正品,但品檢員是正品與次品都算,加起來算,你工人造多少雙鞋子她就得多少雙鞋子的工資,也是嘛,對于品檢員來說,工作的實質是區分正品與次品,至于正品多還是次品多她都是同樣地檢查,勞動強度是一樣的(也許次品還要多看幾眼呢),過程與總數才是工作量。由于算的是總數,辛苦度也沒有工人高,因此每雙鞋子的品檢費當然不能像工人一樣按一毛錢計算了,我記得好像只有一半的樣子——四分或者是五分。如果按1毛算了,那品檢員的工資就高得嚇人了,而且毫無道理,大家都會蜂擁著去干這一行當了。
看來,品檢員工資的高低不是品檢員自己能把握的,而是操控在工人手里,工人生產的鞋數量多,品檢員工資就高,反之則低,只在乎數量不在乎質量,次品也是錢;而工人是既要數量又要質量,正品才能有收益。
那么工人和品檢員是不是能夠串通一氣呢?比如說我品檢員以次充好,給你工人多記些正品少記些次品(也就是多往正品筐里扔產品,好壞都扔過去,次品筐就敷衍一下),你工人私底下給我些會回報,咱們倆相安無事,有沒有這種可能呢?沒有,完全沒有這樣的機會!每個品檢員都有一個質檢編號,每驗完一雙產品,品檢員都必須在產品上打上質檢編號,這樣你才能有這雙鞋子的計件工資。產品裝滿筐后,次品放到專門的倉庫,正品隨機輸送到整理科,由整理科的員工(全為女員工)修剪、整理、糊面、上邊、連線等,這個過程其實又是一次質檢的過程,只有完全達標的產品才能走完這道工序,才有可能成為正式銷售的產品,女員工們會把有瑕疵的從成型科傳送來的半成品(也就是次品)扔進專門的筐,跟著有人會來統計,如果發現某個質檢編號的次品特別多,超過了正常疏漏的范圍(我記得有具體的數字標準的),那么這個質檢員就將會受到重重的處罰,罰金是那天工資的數倍,而且多數還會波及到那組機臺的工人一同受罰,廠里不用調查也知曉他們是沆瀣一氣的。當然,這還只是“下不為例”,算客氣的了,如果再有犯事,那就咔嚓一刀——你卷鋪蓋走人吧,連辭職報告都不用遞了。真實的例子就是,有一對四川人,是一個地方的老鄉,相互很熟悉,認為天不知地不知只你知我知,“人不知鬼不曉”地做了有貓膩的事,結果第二天倆人就被打道回“天府”了(天府之國)。
鑫源鞋業公司之所以能擠進世界五百強,就是這么來的。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