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這樣的一句話,戰爭是一個永遠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寫下這些就是為了繼續思考戰爭這個問題。關于牧野之戰大家的了解無非是通過一本《封神演義》所了解的,真實的歷史不是演義小說,更不是神話。有人曾經問過我什么是真實的歷史,我說繁雜的資料和絕對的利益,再加上無情的結局,我不知道我的回答是不是正確的。以我們正常人的思維,三萬人去打四十萬人,那肯定就是找死,可是有人辦到了,只能用奇跡二字來形容了,可是這奇跡的背后卻是指揮者無盡的思考和選擇。
牧野之戰這場戰役離我們太遙遠了,估計又三千年的時間了吧,歷史資料也極為稀少,我估計是丟失了,分析起來極為艱難。《史記》是這樣記載的:誓(“牧誓”之后)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這里有兩個說法,一說七十萬,一說十七萬,其實這兩個說法都是不準確的)距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以大卒馳帝紂師。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這幾句話翻譯成我們現在的白話文,也是很短的篇幅,戰爭的具體情況依然藏在寂寞的身后。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周武王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同年2月21日,周軍抵達孟津,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聯軍總數達4.5萬人(4.5萬這個數字是一個大概的數字。)。聯軍于2月26日冒雨繼續東進,從汜地(今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渡河水(黃河,一說由孟津渡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輝縣西北)折而東行。27日清晨,周武王莊嚴誓師,歷數子辛的種種暴行,即為《尚書》所記載之“牧誓”。
28日拂曉,聯軍進至牧野。《詩經》記載:“牧野洋洋,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期清明”。商朝驚聞周軍來襲,此時商軍主力遠在東南地區,無法即時征調,只好倉促武裝大批奴隸、戰俘,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開赴牧野迎戰。
以上可以得出戰爭雙方的一些情況。
一是周軍約為4.5萬人,主力是虎賁三千人。
二是周軍在戰略上是長途奔襲,給敵方一個心理上的壓力。
三是通過“牧誓”極大的提高了周軍的士氣,士氣對于戰爭的影響是很大的,古人所說的天時地利人和,人和就是和士氣有極大的聯系的,實際上士氣只是指軍隊的,人和卻是即包括士氣也包括人民對于戰爭一方的支持。
四是商軍事突然聞變的,主力不在。估計此刻的商朝君臣已然是人心惶惶了,想什么的都有。
商朝主力部隊不在,商朝是臨時拼湊的軍隊,所以個人覺得七十萬之說有些勉強,十七萬之說還是靠譜的,只是個人覺得十七萬的水分也是很大的。武王以4.5萬人進攻商朝十七萬人。從戰略上來講,武王的軍隊是屬于突襲一類的,人家主力不在,周軍又是兼程北上,商朝基本上是措手不及。雙方的兵力懸殊極大,在我看來卻是不然。記得我和朋友談論南京大屠殺的時候說過,平民和士兵的區別,這里我覺得有必要在重復一遍。
士兵和平民的區別(戰士和老百姓的區別)。
第一士兵是經過訓練的,而且是多次訓練的。平民是沒接受過軍事訓練的,這個差別看上去不大,實際上區別大了去了。至少士兵看到幾個人圍著打自己,會想到跑,平民想到的就是蹲在地上等著挨打。我估計這個觀點是沒人同意的,大家都不愿意相信,可是我必須告訴你的是這就是事實,最簡單的事情往往是不容易解釋的清楚的。
第二士兵至少打過一次仗,即便沒有那殺過一些小動物之類的,古時士兵平常是用打獵訓練的,也就是說見過血,絕不會出現暈血這個好笑的現象。平民就說不準了,我時常看到我的一些朋友一看到血,臉色煞白。(好像暈血之類的東西還是不足以說明士兵和平民的區別的。)
第三士兵的心氣和平民的心氣是天壤之別。在面對死亡的時候,士兵往往會大聲呼喊,奮起反抗的。你要說平民也是啊,我也沒辦法,只能說你電視劇看多了,或者說你不懂。我們現在的電視劇大多是說我們八路軍打小日本的事情,我告訴你為什么那個時候的平民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會大聲呼喊了,第一他們已經看了很多次死亡,周圍的親朋好友不知道多少人死在了小日本手里,對小日本那是恨之入骨,第二還的說我們的共產黨,共產黨北上抗日,喊了好多好多的口號,估計那個時候毛頭小子也會喊那么一兩句的,這些口號喊醒了我們整個民族,所以說共產黨真救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實際上電視里演的那些平民實質上已經是士兵了,共產主義思想填滿了腦海。今天我們常說思想是最厲害的武器,那些平民已經是武裝到了大腦的,你還能說他是平民?經歷了太多的血腥戰爭,神經早已經麻木了,這不是貶低他們,而是說他們已經習慣了戰爭,習慣了殺戮的平民不在是一個老百姓,他們是戰士了。
第四有一個詞叫做“百戰余生”,意思也簡單,我不必多說。平民呢,別說百戰,估計殺過雞的也不多,
如此,四萬五千對十七萬,實際上戰斗力相差并不多,可能四萬五千這方還高一點。
一談戰爭,就不得不說,天時地利人和,這六個字是很關鍵的因素。天時,不得不說打仗的時候,好像下雨了。下雨了,這對那一邊有利呢?還是武王。估計你又要問為什么了,武王的軍隊是諸侯聯軍,大多是久經戰場的,至少也是訓練多年的,下了雨長官不說躲雨,就戰在哪里不動,任憑雨淋。商朝的軍隊就不一樣了,士卒大多是奴隸,干活的時候,一下雨估計再狠的主人也會讓他們避避雨的。地利,這一點不必多說了,即便商朝軍隊占據地利也是沒用的。人和,這個更不用說了,王朝末年往往會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極大,而此時的商朝統治者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
雙方在牧野相遇,大戰一觸即發,還沒真的開始打呢,商朝的軍隊就倒戈相向了。大體上戰役就是這樣的,原因眾多,關鍵的卻是臨陣倒戈,本來就戰斗力不如對方,在來這么一下,不敗才怪呢,當然更多的因素還是在戰役指揮者的素質。這里只說一個人,姜尚,姜子牙,這位老先生想必大家都知道。據說出山的時候,已經是個老頭子了,可是人家是大大的人才,軍事政治上建樹頗多,以至于神話小說里說連神仙都是他封的(這個當然是神話)。這老先生指揮前鋒部隊沖擊,估計是含著很響亮的口號,口號喊著,前鋒部隊還沒沖過去呢,商朝的軍隊就亂了,一亂就敗了。古人打仗對于排兵布陣是相當注意的,一是為了進攻時做到令行即止,二是為了跑的時候不發生踩踏。
牧野之戰,我就說這么多了,此戰給我們的思考是什么?我覺得還是前面我所寫的平民和戰士的區別,我記得看過一部電影叫做破釜沉舟(后面我會談的)里面有一位將軍說了一句:“打仗不是小孩子慪氣。”我覺得很好笑,很好笑。還有一句,“這那里是打仗,這是在玩命!”其實戰爭勝負的主要原因就是這些,玩命和慪氣,當然是有計劃的玩命和慪氣,這些是指揮者的指揮藝術了。
以多打少,不算本事,只有以少勝多,才是最妙的。這是我為什么要寫這些東西的原因,更多的原因可能是我喜歡思考吧,前文開篇的時候,我就寫過戰爭是永遠值得思考的問題。戰爭帶給我們民族太多的血腥記憶,和不堪回首的傷痛。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不是遺忘戰爭,而是學會戰爭,因為只有鐵和血才是一個民族生存的根本。(僅是個人觀點,不要多想。)
牧野之戰,結束了一個王朝,興起了另一個王朝,歷史的車輪在前進著,當一切化作塵埃,飄落在歷史的身后時,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卻跟著歷史前進著,書寫著一個又一個歷史的奇跡,一個又一個文明,世界歷史上四大文明,迄今為止,只有我們華夏文明在繼續這我們的傳奇。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