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西風瘦
第一次去斯宅時,是個春天,乍暖還寒,深山巨宅,深藏不露,來者倒象個武陵人的闖入。只是到后來才覺得這樣的季節去斯宅多少是有些不適時宜的。春天的喧鬧在這個深山古宅中似乎是多余的。就像當地人看我們的眼神,淡淡的,有些飄忽。他們說起斯宅時多半也是淡淡的,如訴家事。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有條不紊地干著農活或是家務。也許陳璜地區的老百姓總是不肯輕易表露自己的心情,就像一潭深井的水,于是我們也象個過客感受了它,僅僅是感受而已。當時并沒有國家級保護文物這樣的頭銜。斯宅故居就像一幅黑白山水畫,生動而略顯沉悶地挺在村子中間,一個年齡還帶著點鮮活的人無意闖入時便自然有了些失望。它似乎少了些生氣,又與你意識中的歷史沉重背道而馳。但又讓人以種不瘟不火的心緒接受著它,只接受著外觀的蒼勁與這一點點寫意。
肥碩的雞慵懶而寫意地啄食、閑逛,瓦楞上的青苔遠遠就能望見。偶爾有幾枝鵝黃的野花俏皮地在屋檐探頭探腦。民居是確實的民居,盡管而今家的概念似乎只適合與老人和孩子。锃亮的農具依然立在隨處可拾的角落,勞作一生的老人依然捧著咸菜麥雞或青菜年糕,用流水一樣的目光看著一批批從不同方位涌來的游客,靜默地聽著別人對自己家園的評價。贊美或嘆息,惋惜或艷羨。也許早已習慣。就像手中的中飯,蒼老的只有那個略帶缺口的碗,而里邊的內容卻是微略的變化,也許正是這樣的微略才顯得窩心。
后來看了些許官方刊物或民間對斯宅的文字,才知道里邊的每一個門環每一個過道都是極有講究的,這些歷史的環節一下使宅子和我們的眼睛明亮起來。終于讀懂了高中時歷史老師掛在嘴邊的話::“讀史可以使人明智。”之后又去了一趟,癡癡地壞視了一圈,仰視了百馬圖,又伸出雙手沿壁撫摩過去,就像撫摩著一種久遠的靈魂,仿佛那個刁鉆而美麗的斯家新媳婦嘟著嘴在想著策略,想如何顯示娘家的富有和確定自己的地位;仿佛喝六谷糊的爽快而誘人的唏呼聲在耳邊響起;仿佛斯姓主人在教導兒孫如何做個儒商,如何振興家業。老宅似乎變得凝重起來,浸漬了生命與歷史,在風雨中相博,在某些歷史關節上顯示著時間的意義。難怪斯宅的老人有一種大氣的自若,流水般的目光。難怪老宅一聲不響若即若離,吸引你走來卻又不愿你太靠近。
有文人在懷念沈從文時也寫過一段較為傷感的文字“沱江的水有些濁了,對面稀疏的幾架吊腳樓,破舊而灰暗,如同瘦黑的小腳女人,可憐的站在江邊,被更多的群涌而出的水泥樓房圍困著,愈發顯出堅持的零丁和困窘來。”或許文化對于現代人來說,真的只是一個凌亂的背影,這種“零丁和困窘”總有些令人尷尬。也幸好斯宅的周遭沒有添置太多的水泥樓房,這種自若的氣息可以像我們的目光一樣自若而不受拘謹,只感覺在這樣空曠的宅子周圍,風很瘦,太陽很稀薄。
或許秋天來,會更對味。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