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的記憶-高安路73弄一號
在上海的安靜的高安路上,有一棟不起眼的一套小洋房,二層樓,一個鐵皮門,門里是一個五十平米的院子,院子里有兩棵芭蕉樹,一株桂花樹,小樓靜謐優雅,周圍也沒有喧鬧聲,就在那棟小樓里,我們全家在里面生活了4年多,從1957年到1960年。
這次奉父母臨終之命,送父母骨灰魂歸大海,我們姊妹來到這個昔日的老宅,我們在院子外的鐵皮門往里面望,什么也看不見,往墻高處看,尋找那棵桂花樹,還在,仿佛還是五十年前那么高,我們的敲門居然引出了一位消瘦的老太太,當我們說明來意,她居然欣然同意我們進去看看,于是打開鐵門,我們又看到了五十多年來一直沒有看到的曾經是我們的老宅。
我的印象是這是一個法式建筑,早年的主人應該是一對法國人,半月形的窗,里面木條地板,壁爐,二樓臥室,洗浴間都是歐式的,記得那時每到春天,都有工人撬開木條,鉆到地板下去尋找白蟻,爬出來是都是灰頭灰臉。
然而老太太告訴我們是英國人,前些年這英國人也來看過這昔日他的家。現在的樓上住著一對英國夫妻,當我們在樓下園中談話時視乎驚動了這對夫妻,他們悄悄在上面看。
老太太和我們的談話又讓我們增加了對老宅的更大的興趣,也讓我們驚訝,原來這老宅的現在主人是原上海市副市長金仲華的兒媳。據她說,這屋子產權屬于上海市政府。
我立刻想起了上海是有一個老副市長金仲華,金市長一直是上海傳奇人物,網上說他是老報人,金副市長已經于1968年4月3號在書房自殺,那是**時期。但是老太太告訴我們他們家是在1969年搬過來的,那就是金市長去世后,那么金市長本人不會在這座老宅住過。
我記得我們搬走后,是當年的市檢察院檢察長林搬來,他家業僅住過七八年,接著就是金。這些素材真夠寫一部小說的。
那么那個建造這座洋房的原主人,那個英國人是什么人,恐怕也是無法考證了。還有上海解放后,英國人是何時離開的,假如是1949年后,那么在1949年后就應該是上海市政府接管,這五六年又是誰住的?
老太太告訴我們目前這座屋子雖然已經老舊不堪,市值仍然達到千萬,我們暗暗吐了舌頭。
就在昨天,我曾經來過一次,并且繞過,轉到建國西路的波蘭領事館,不由回憶起當年在寒風凜冽的冬天看到外國婦女穿著裙子,高跟鞋的樣子。至今還奇怪為何外國婦女冬天不懼冷,現在看到這到了冬天滿街都是穿裙子的女孩,也就見怪不怪了。
然而我還有件事,就是尋找當年的結拜兄弟洪柏健,姜貴植,一個當年上海灘的巨富子弟,一個出身于上海名律師,班上還有個長的非常精致的小姑娘,漂亮的像小號的林黛玉,只記得叫葉善章,也是書香子弟吧。
至今還記得在洪家,一個三或四層小樓做作業的情景,一杯牛奶,幾塊餅干,幻燈,大把的法幣,用嶄新的法幣曡飛機,在大院里玩,在洪家的院子里假山邊和泥巴,后來他家住了一個班的解放軍。至今不知道他家里人如何和解放軍相處的。
如今走到安亭路,我卻辨認不出當年的洪家的小樓,倒是有個浙江省辦事處有個樓有點兒像,出來個值班老漢說會不會洪家是浙江人,這里面的屋子是浙江人的。我不值可否,再往前走,一個花園小區,里面有套小樓很像當年洪家的屋子,不過這里已經是高檔的別墅,不便打聽了。
我們和老太太聊天,我突然想假如我一輩子不離開這座屋子,在這兒生活幾十年,假如沒有**那全民變態的時代,我也許就是一個永遠不了解中國的人,就像許多老上海一樣,一杯老黃酒,一碟臭豆腐干,安靜,平安,貧困而滿足,不知道真正的農村,別的城市,也無需知道,只知道這兒那么舒適,安寧。
沿著建國西路,前面有一溜老房子,俗稱“石庫門”,住著我的一個朋友的父母,老兩口一般大,加起來有190歲,據老太太說她十八歲嫁過來,就一輩子沒有離開過他們的石庫門,前些年這兒開始房子改造,給了老兩口一百萬,搬到寶山去了,人家都說老人在老屋住久了不宜搬家。不久就聽到老太太去世的消息,如今這對老鴛鴦只剩下了一個。
再走,不遠處,街邊,看到一個老鞋匠坐在一個小板凳上,旁邊是一堆舊鞋子,他低著頭只顧納鞋子,心懷說這老人上次就看到過,這老人看年齡也有八十以上,胖而頭發花白稀疏,一舉一動皆是老派上海人,簡直就是老上海的見證,我們想給他照張相,他連連搖頭不讓。
上海這些年變化太大,唯有這高安路變化不大,真是深為納罕。
忘不了,這靜謐的高安路,這安寧的73棟一號。
注:金仲華,新聞工作者國際問題專家,建國后歷任中國新聞社社長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上海市副市長.
金仲華
金仲華(1907年-1968年4月3日),筆名孟如、仰山等,漢族,浙江桐鄉人,現代著名國際問題專家、社會活動家,抗日戰爭時期任《世界知識》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任上海市副市長。
簡歷
1923年考入浙江大學,畢業后于1928年春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任《婦女雜志》助編。1932年初,任《東方雜志》編輯。同年,任蘇聯塔斯社上海分社的電訊翻譯,開始研究國際問題。1933年底,受聘于福州路開明書店,編輯《中學生》雜志。1935年金仲華進入生活書店任編輯主任。同年6月,與葉紹鈞、劉大杰、陳望道、老舍等署名發表《我們對文化運動的意見》。12月,與馬相伯、鄒韜奮、沈鈞儒、李公樸等署名發表《上海文化界救國運動宣言》。1936年,金仲華赴香港,協助鄒韜奮籌辦《生活日報》,同年夏回上海后任《世界知識》雜志主編。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金仲華加入上海文化界救國會,為國內外報刊撰文呼吁海外華僑和國際組織支持中國抗戰。在上海、武漢等地參加編輯《抗戰三日刊》與《全民抗戰三日刊》,介紹戰局進展,以通報抗戰消息,并附有金仲華妹妹金端苓手繪的戰局地圖,很受好評。1938年8月到達香港,參與籌建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香港分會和國際新聞社香港分社,并任《世界知識》、《星島日報》主編。時宋慶齡在香港創辦保衛中國同盟,金仲華任執行委員。1939年春,青記分會創辦中國新聞學院,金仲華兼任副院長,主持院務。1941年12月,日軍占領香港。1942年初,與夏衍、金山離開離港,來到桂林。1943年,金仲華加入中國**革命同盟。1944年夏,日軍進攻湘桂,同年年底至重慶,任美國新聞處譯報部主任,常選譯《新華日報》言論、消息,翻譯了**的《論聯合政府》。
1945年,日本戰敗。金仲華隨美國新聞處遷往上海。同年12月,在上海復刊《世界知識》雜志。1948年,辭去美國新聞處工作。同年7月,前往香港,接受**委托,主編新華社香港分社對外英文期刊《東方通訊》。1949年3月,離開香港返回內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林仲華先后任《新聞日報》、《文匯報》社長、中國新聞社社長(1952年12月-1968年),英文版《中國建設》雜志社社長,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等職。歷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至第四屆上海市政協副主席,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副部長,上海市副市長(1952年11月-1967年2月)。
**開始后,金仲華受迫害。金仲華沒有遵照宋慶齡的囑咐,將其寄來的信件"閱后燒掉",被"造反派"抄家時抄走。金仲華于1968年4月3日,在書房上吊自殺。
1978年,金仲華被平反,骨灰安放于上海市龍華公墓。1989年,清明節前,被遷葬到上海萬國公墓名人墓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