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擁抱的揮別(代序)
張錦橋
米蘭.昆德拉的那本《為了告別的聚會》,是在寫她眼中的人生;魯迅先生的那篇《為了忘卻的紀念》,是在寫他懷念的學生;鹿塬才子的這本《當我們與青春揮別》,是在寫團聚的歲月;我的這篇《為了擁抱的揮別》,是在寫我表弟的這本書,和這本書中的表弟。
鹿塬才子,是我的表弟(親的),他比我小四歲。我們東北除了嫡親兄弟,表哥表弟就是最親的哥們了。不過,一個“表”字,表明我們是一個家族,卻是兩個家庭。四十多年來,我們只有在假期、節日、親人的聚會上,才能相見。小時候,沒有幫他打過仗;稍大一點的時候,也沒有因為見女朋友而相互借過衣服;再大一點的時候,我們已經天各一方。他在寫小說,我在勉強給他寫一個序言。
我的表弟很有才華,不僅是他在小的時候,就有著傳神的文字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他有著對情感,對事物,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熱愛。在今天,我們就要讀到他對友情、對成長、對青春那份珍惜和眷戀。
記得還在很小的時候,我試圖教育我的表弟,想告訴他,我們應該比親兄弟還親。我舉了一個例子,說的是古時候盜墓者常常是結伴的,因為彼此要有照應,不過這種伙伴的選擇卻很有說法,不能是叔伯兄弟,因為他們之間會有競爭,常常會見財起意;更不能是所謂的“拜把兄弟”,他們之間的信賴,更難靠得住;甚至不能是親生兄弟,因為兄弟反目的事例比比皆是;也不能是父子二人,因為這里有一個年齡體力的問題,還有就是父親的形象楷模示范的問題。古代的這些盜墓搭檔,最多采用的就是表兄弟之間的合作,所謂娘親舅大、姐弟深情,最柔軟和最堅韌的親情,混合在一起,就成為了表兄弟之間無法言傳,卻深入骨血的信任和默契。記得講這番話的時候,表弟愣愣地望著我,似懂非懂,但有一點他聽明白了,那就是我們比親兄弟還要親。盡管那次短暫的家庭聚會之后,我們有長時間的沒有見面,甚至連個電話也沒有。
此刻,之所以能想到這一段插曲,是因為忽然感悟到,若即若離的親人可能更長久,也更真實。常常在一起的親兄弟,免不了爭吵,天各一方的表兄弟,卻只有祝愿和牽掛。
這一點,非常像諸多人生的境況,殫精竭慮去做某件事情,后來發現那只是一個騙局,而平日里隨心所欲做出的一個決定,卻精彩了我們的一生。那些青春激情的謳歌者,常常都是年華遠逝的老人,而那些在青澀歲月里懵懵懂懂,甚至熱淚長流的孩子們,才是青春真正的主人。
鹿塬才子在這本書里,用揮別為他們這一代人的青春定格,我在這一篇勉強被稱為“序”的小文里,把似有似無的表兄弟深情訴說。
記得余秋雨先生曾經對青春有這樣的論斷,說的是青春是危險的,因為青春里的人們徒有熱情,卻缺乏經驗,于是對青春的大肆贊美,也是陰險的,那是一些青春流逝者把失去的東西當成了最美的季節,很容易對正值青春年少的人們產生誤導,于是沖動的選擇、輕浮的決定,都在青春的色彩里變得合理,而事實上,一生的錯誤,就在這時鑄成了。
鹿塬才子的這本《當我們與青春揮別》,卻是在青春與中年交接的時段,寫下了對人生的坦誠告白,所謂“四十而不惑”,這個時候的鹿塬才子,不僅把他的才思潑灑在過去的回憶里,更重要的是他把他的深情指向了未來,再年輕一點,他還是青春的局中人,容易當局者迷,再老一點,他已是青春的門外漢,記憶容易風干成碎片。就是在男人四十,就是在這困惑的盡頭,他一邊回眸過往的百舸爭流,一邊打量前路的萬水千山。于是,他的故事雋永,情感真摯,文字洗練,像是一篇對逝去年華的祭文,又像是一段寫給未來時光的宣言,在這揮別的時刻,青春,那一段輕輕飛揚的日子,在永遠地擁抱了我們,成為了我們骨子里的道道年輪,陪伴著我們把生命長成巨樹參天。
就是在這個時候,青春,成為了永遠。
對許多人來說,青春都已是奢侈品,不僅僅是因為年華不再,更重要的是因為夢想丟失,更何況有許多人,在青春時段里同樣盈盈一一,不曾怒放過。而事實上,在這本書里青春根本不再是一個年齡段的名字,而是一種心靈狀態的描寫,于是才越是揮別,越是揮之不去,越是尾聲,越是繞梁不息。
行文到此,已接近尾聲,我和你也要開始揮別,讓我們相聚在這本小說里,讓我們擁抱在青春不醒的長夢里。
(注:張錦橋,遼寧資深媒體人,曾任《球報》副總編、《遼沈晚報》總策劃,現任《沈陽日報》報業集團總策劃。)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