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庫 > 散文隨筆 > 傳記 > 一意孤行(書號:1820)
一意孤行  文/費愛能

第三章    授漁民畫者以漁

  啟迪人的心智,授人以漁,是朱仁民一生心靈生態目標的重要內容,2009年9月10日中午,在沈家門東江開發區,朱仁民帶著我們一群朋友參觀這座發展中的海島重鎮,來到他過去工作過的普陀文化館附近,他突然失蹤了,讓大家好一陣找,好不容易在路旁的一家漁民畫廊找到了他。墻壁上滿著掛色彩艷麗的漁民畫,朱仁民對著一幅尚未完成的作品很投入地說話,旁邊站著一位中年婦女。仁民不滿足于光說,又抓起畫筆畫將起來。她是位漁家女,早年跟仁民學畫,如今辦起畫廊以賣自己的作品為生,他們是那種不常在一起,見面就談畫的師生關系。“朱老師人太好,教給我這么多,我家飯都沒有吃過一口。”漁家女很激動,說話臉飛紅。仁民連連搖手:“她人很有靈氣的,很刻苦,硬要說我教,頂多也只能算個指導老師。全靠自己贏得這番天地的?!痹谏蚣议T,在舟山其他的海島,朱仁民有許多這樣的學生,他們之間沒有明確的師生關系,更無契約,無禮常往來,卻有非常具體的教學內容。

   朱仁民有一部名《蓮花洋紀事本》的日記體著作,紀錄了自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艱辛生涯,情節生動,極其文學性,出版過一些章節,全本至今沒有露過面,也許寫作人生感悟是他又一個晚年才要去完成的項目。文章許多篇幅描繪與他生死之交的漁民:“阿春伯瞇縫著兩只爛葡萄般的渾黃眼珠看遠海,呷一口黃酒,撕一塊黑虎魚干,呔呔呔呔嚼得應天響,甕鼻頭劃拳沒完沒了地嗡上大半天的漁歌。他沒讀過書,但懂柳工采,套上紫竹調、梅花三弄和著海水打在碰靶上的節拍,翁翁翁地哼出渾厚、干澀的歌來,味道淳厚正宗:黃魚黃糙糙,勒魚象把刀,七星油多味道好,紅娘魚小無脂膏。帶魚長腰腰,花魚薄梢梢,四月釣鰻真行俏,海黃鱔卻無人要?!彼谒麄兩砩蟽A注著深沉的愛,認定這樣的人身上不會缺少藝術細胞。他尊敬他們的人品,感謝他們的幫助,無以報答,就教他們中一些人或者親戚、子女跟他學畫畫,有的人就這樣跳離舢舨,吃上藝術這口飯。

   外公,中專生,是中國繪畫大師、美術教育家;媽媽,沒有受過任何正規美術培訓,是優秀的中學美術教師;舅舅,附中畢業,先后擔任中國美院和中央美院院長。他經常把家里這些“丑事”掛在嘴邊,自己的那些討飯叫化子一樣的經歷,更是唱山歌一樣,逮誰都講。文化革命成份高城里人讓人瞧不起,搞藝術鄉下人貧苦出身也有自卑感,仁民洞察這些心理細節,干脆就作賤自己,說自己父母識字也沒什么了不起,共和國成立一個月后生下我,父親腦子不動就給取名叫“人民”,多俗多沒思想,現在的名字是后來陸儼少題字時題錯的“人”改成“仁”,正是朱仁民現在身份證上改的名字,文氣了一點?!叭嗣瘛钡牡艿芙小翱煞颉?,朱可夫,蘇聯紅軍反德寇法西斯的英雄元帥,被斯大林搞掉了,老爸替元帥抱不平,剛好生個兒子就叫了“朱可夫”,順手牽了蘇聯元帥這頭羊。夸張兮兮地把“細”事說“粗”,把蒙在藝術創作門楣上的神秘面紗給扯下,給戰戰兢兢試圖敲開藝術之門的“粗人”以信心和勇氣。一些這樣被“騙”進門,慢慢堅持下來,最終有了出息成為優秀漁民畫家的,他們對老師的良苦用心體會尤深。朱仁民是在大海上真正撒過大網的絕少數優秀藝術家,他太清楚在風浪里討生活出生入死過的漁民,只要他真正有藝術天賦,有打魚的一半勁頭,對付學藝路上的困難還不是小菜一碟。

   仁民自己首先就信心十足,把他們一個個領進門后,對癥下藥地給了他們兩個題材抓手:民間傳說、民間諺語,至于創作素材順便給提了個醒:先畫條龍吧,與大海生生相息的舟山群島漁民,祖祖輩輩視龍王為大宰,龍是他們永遠的圖騰,敬畏和崇拜的雙重心理掌控著他們的畫筆,這些人,真要讓他們畫不好龍也難。漁民日??陬^的傳說,朱仁民特別善于轉化為視覺形象,為繪畫者徐徐展開畫面,使可說變為可看。魚躍龍門的傳說很普遍,細化很豐富,魚要想躍過龍門去,必須歷經磨難,最后還要用天火燒去魚尾,吃盡苦中苦,方能變成龍。這就不是一副畫能表現的,是挺多彩的一組畫;海泥鰍,大家都看不上眼,但它是東海龍王的外甥呀,龍王封它為魚皇,海妖海怪見到它的身影都唯恐避之不及呢。這個形象畫到船尾去,奉為保護神,可謂最合宜不過的了。詩情畫意是朱仁民最擅長的中國畫表現形式,他敏捷地發現了漁號、漁謠、漁歌中無限的“畫機”。有時令之分,有色彩,正月虎頭象團箕,二月鯊魚背脊烏,十二月帶魚兩頭尖,不同月份旺發魚種的形狀、特征,還有什么不清楚么?東海龍女嫁漁郎,獻出雙目為船眼。簡單就是一幅主題鮮明的海島風俗畫。

   就好比當年的阿細伯他們教他掌櫓撒網,他們把最緊要的地方點清楚了,很快掌握要令,進步神速。漁民農民在朱老師這兒學畫,他能給出的是思想。這是至關重要的。和兒童畫教授一個道理,朱仁民最煩是去嚼別人吃過的饃,戶縣農民畫這樣的路子,他不會去重蹈,他信奉的是一個全新的舟山藝術群體,如海上朝霞般清新質樸,要讓大海之子粗獷的雙手在很短時間內掌握繪畫技巧,創作出構思奇趣、神情動人、怪誕抽象的幽秘海島生活畫卷,就必須開拓新的傳授套路。

   他和勞動者在一起,談的是世界藝術巨匠畢加索、馬蒂斯,他帶領弟子們從平面的神話傳說和簡單想象力的開掘,到一起躍人大海深處遨游,出沒狂風駭浪去,作一番生死搏斗,讓絢麗的色彩蒙上深沉奇艷,使夸張的造型顯出神秘魔力。

  經朱仁民輔導的一批優秀力作,大多會超越一般的美,流露出一種生活、想象和夢幻的自然結合,使畫面呈現未經雕琢的遠古神話的特殊意味,在藝術品位上,和我們通常熟見的農民畫拉開了距離。

   我手頭有一份朱仁民本人用鋼筆書寫的送上級領導的報告材料,一筆一劃的書寫,畢恭畢敬的口氣,當屬“孤本”。文內曰:“本人1972年開始參加首屆普陀漁農民畫培訓班工作,20年在海島上免費教學培訓,頂住經濟上的困難和社會上的壓力,使普陀漁農民畫得以健康發展,從無到有,成為全省有影響力有一定思想體系的藝術群體?!鄙霞壗o予肯定,朱仁民獲得了榮譽,依然是國家文化部頒的“中國民間繪畫畫鄉優秀輔導員”。

   三十多年過去,在最近這些漁民畫作者的創作情況報道中得知,他們許多已成為簽約畫家,一個普陀區文化公司每月就向外銷售百來件作品;圍繞漁民畫的產業鏈正在形成,百家坊公司開發的印有漁民畫的床上用品即將面世,印有漁民畫的文化衫、壁掛、陶器、地毯等工藝品琳瑯滿目;深海小島東極鎮在大海邊建了一座畫莊,發展民俗文化旅游,使觀光和畫畫融為一體。他們中有些人與時俱進,靠畫畫富了當官當老板了,而我更看重的是“孤本”下半部分的文字:“接受培訓后較為成功的事例有:張高俊,中國美協會員,著名的中國漆畫藝術家;蔣德葉,從捕魚船老大變成了舟山漁民畫的領軍人物,央視《流行無限》專訪報道了他的漁民畫學生;梁銀娣,東極島文化站站長,自己獲了眾多的獎不算,為東極島的漁民畫隊伍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楊海平,考入景德鎮陶瓷學院,現畢業在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為主要編審;吳峙,考入浙江美院,為中國前衛藝術代表人物之一,現在漢堡藝術學院任教,為進入威尼斯雙年展的少數中國藝術家之一;王小平,考入南京大學美術系,畢業后在市少年宮教兒童畫;葉清波,考入無錫輕工學院,現在舟山電視臺任美編。曾文達、李晶、李治原、楊文軍等皆考入浙美附中、師范大學,張文俊,獲全國第十屆版畫展銅獎,其作品另有七次在省市獲獎。劉建國、楊素亞、胡兵等一大批業余作者分別入選首屆中國藝術節畫展、選送北京、天津等地展、赴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展、《人民日報》海外版入選等等,都己成為常事?!?/p>

   當年懵懵懂懂的孩子,現在人模狗樣為人爹為人母,個人畫展說開就開場面還出奇地大,藝術頭發留長長的,往后捋一捋的動作很瀟灑;當初縮手縮腳的農民、漁夫,戴上眼鏡知識分子一樣,跟畫商談價錢會說讓我的經濟人跟你談之類的話。雖然有些生疏但無法否認他們確實成長了。不知道他們中間有否在當老師的?和朱老師這樣搞業余的也行。都知道今非昔比,搞這個藝教現在都是論小時計費的,他們的教學內容敢傳承朱老師的衣缽嗎?他們做人為師能做到朱老師這般肚量嗎?

   朱老師還是那個朱老師,幾十年不會變,他的變(創造)和不變(做人)幾乎是固定模式。他跟他們師生之間,曾經有的,現在還有,比如藝術,其實很高深的東西,老師過去將它稱之為手藝,現在說是混飯吃的本領。他跟大家偶而走到一起還是談這個勞什子,還爭個面紅耳赤;曾經沒有的,現在還是沒有,比如禮尚往來,其實很普遍的習慣,老師過去從不收學費,現在也不會吃你一頓飯?!帮?,哪里沒有吃呀,我想吃山芋吃咸魚干你有嗎?”當初有的學生因故離開,更多的是有了深造的機會,很自然地有了新老師和新新老師,幾乎再也沒有遇到過象他那樣的老師,這樣子為人,這樣子教學。在和新老師相處后,他們會特別懷戀與第一任老師相處的美好日子。

   聽過他辦學這些事,我會自然地想到他堪稱教育世家的家庭。他不回避家庭在這個問題上的潛移默化,熱愛教書育人而且多有創意,家庭的烙印是難于磨滅的。人么,怎么能離開環境尤其是親情的影響?說到底他也是海岸灘涂一坨泥,可能比別的泥純一點柔一點軟硬適度一點色澤光鮮一點,一樣是一坨泥,是一坨泥就得經人捏。

  這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以教育為己任的家族,也是國內所有大師家族中最值得研究和尊重的家族。外公潘天壽經歷了清末、民國和共和國頭二十年的,曾在六十余年的藝術生涯中創造過千百件非常精美的藝術品,又甘愿為教學作出犧牲,把畫作為副業,肩負起了發展我國美術教育的歷史使命,以畢生精力投入其中,鞠躬盡瘁,被歷史冠于偉大的一代美術宗師;舅舅潘公凱曾任中國美院院長、現為中央美院掌舵人,為中國藝術院校的創新建設立下汗馬功勞,是新時期中國美術事業的棟梁之材。父親朱和先生是舊政府過來人,一直沒有工作,父親不言放棄,他有很好的英文功底,他帶了本英漢字典站到郵政局這樣的熱鬧地方,朗讀英文以期引起注意能讓他在學校謀個職。他跑到鎮東頭荷葉灣漁業隊開辦文化補習班,結果將這個班辦成了一所學校,就是現在沈家門中學的前身。父親趕到夜校去都是帶上小仁民的,他靠在廊柱上等待下課,迷迷糊糊聽來的讀書聲至今還常常會在耳畔鳴響。母親潘秀蘭是普陀中學的美術教師,她的學生窮到沒有避寒褲子穿,她狠狠心把仁民唯一過冬的薄棉褲給了學生。這個學生很成器,做到了國家國土資源部副部長,在朱媽媽去世之后,深情回憶永遠不會忘記潘老師帶給自己的溫暖。一份溫暖兩個人需要,媽媽委曲了兒子,老師溫暖了學生。小仁民恨媽媽的,大仁民深深理解媽媽,視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母親最偉大的教師。

   龍生龍鳳生鳳,這個“反動的資產階級血統論”,在朱仁民身上倒是用不著批的。他心存感激。這個家庭出身,這些祖輩、父母、親戚,一輩子都在滋養、影響、默化著他,為藝為人,角角落落,流在血脈里,二十四小時汨汨地搏動。

   那么,該如何理解酷愛藝術又長期遠離業界的朱仁民,他那份對兒童繪畫和漁民繪畫“夏天一般火熱”的情懷呢?僅僅歸功于他個人對創意活動的特別偏愛顯然有失偏頗,我們分明可以看到,外公、父親、母親、舅舅,一根一脈相承的藝術教育長青藤,在他身上得到的伸展,攀延。踏入中年,當他在景觀創作領域縱橫馳騁,創意領悟境界到達顛峰之際,他把自己創辦的業務風風火火的景觀設計研究院當成了培養專業人才的學校,十多年間,挑選家境貧寒的青年500余名,幾乎是手把手地培養他們踏上了專業道路。2005年他在海島、城市、鄉村各辦了一個藝術家公益機構,上網發帖招募天下有志于藝術創作的窮困學子,不料入駐寥寥無幾,他仍無遺憾,慶幸自己做對了,藝術創新人材如此缺乏,正是社會反饋的一個信號;意猶未盡,2006年開始,他應中國建筑文化中心主編的《中外景觀》雜志之邀,向全國業界開講自己創意景觀的理念、心得和境界,每期一課,樂此不疲。好為人師、樂為人師、善為人師,朱仁民簡直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v觀他的作派,同樣是藝術教育這碼事,一點沒有依外公媽媽他們的葫蘆畫瓢,他的英雄林沖酒葫蘆里,盛入的全是自己配方獨家釀制的美味好酒。同好這一門的長輩們,可能理解、認同這個外孫、兒子、外甥?

   陪瑞士大提琴演奏家吳迪先生去蓮花島那天,有去過島上一處特別的建筑,一幢化費了仁民許多心思的潤透著建筑生態嶄新理念的房子,初建是他的畫室,現在被他專辟為漁民畫家的工作室,滿屋精心布置了那么多色彩斑斕構圖新穎的漁民新作,從屋里一直掛到了門廊,每一幅都有看點,都那么抓人眼球。那天還遇到了兩位漁民畫作者,淺淺交談過,很愉快,他們果真是那么漁民又那么懂畫。在我們交談這個時候,我突然發現仁民的眼神,在專注地看那些畫和畫畫的人,兩扇心靈之窗不經意間泄露了天機。我懂了,這個滿世界在跑有做不完藝術的大忙人,其實是一只凌空高翔的鷂子,線的這頭捏在故鄉老老少少的學生手里,無論他走多遠,學生朋友拉拉線,他就會乖乖地回到他們的身邊。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滬)字59號  滬ICP備14002215號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0012號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 久久99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久久天堂AV综合合色蜜桃网 |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果冻 | 99久久综合国产精品二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久久综合伊人77777麻豆|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av东京热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V综合V亚洲欧美久久|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麻豆按摩|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少妇久久久久久被弄到高潮|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高潮综合影院|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蜜桃|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天堂无码久久综合东京热|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VR| 久久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无码久久综合影院 | 久久国产色AV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久久99热国产|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麻豆| 国产亚洲综合久久系列| 国产A三级久久精品| 久久久久久久女国产乱让韩 | 无遮挡粉嫩小泬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久久久久久精选9999|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三区| 2020久久精品国产免费|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人妻| 久久精品国产黑森林|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 久久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