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敘述,氣勢磅礴,是朱仁民思想表述的特點。比如愛國。他不像許多人那樣,腳下的土地、一支歌、家鄉的樹,他一上來就莽莽昆侖、長江黃河。在所有已成共識的祖國符號中,他明確表示不喜歡長城,“灰灰的、沉沉的,就象長安街上涌動著的灰色人流,欲說還休。”雖然自幼受到教育,漢字“人”,由一撇一捺構成,長城就是那一撇,運河則是那一捺。但長城是互相殺戳的產物,讓人沉入血腥戰亂、刀光劍影人類相互展示兇殘的歷史場景,怎么也看不出它的可愛之處。運河是民族物流的動脈,造福于民樸實無華,她的可親可愛就象母親一樣。
他深潛于歷史的故紙堆,專題傾聽運河的訴說:它曾是古代帝國的經濟命脈,《馬可波羅游記》中最精華的部分就是對運河的敘述;它更是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豐碑,展現著古人的聰明才智;它又是一條血淚之河,浸透著無數黎民百姓的苦難。從繁華到衰落,人類通過工程實現社會和自身的發展,京杭大運河是輝煌的范例。海上絲綢之路、西域絲綢之路通過運河連通,陶瓷、茶葉、絲綢、珠寶、香料、藥材,運河是使用年代最久的通道,南北漕運,有洛陽含嘉倉、杭州富義倉之大名望巨大糧倉。有了東四十條南新倉這座運河邊超豪華的皇家糧倉,就有了所謂漂來的北京城之說。走一趟運河,差不多可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往事如煙,京杭大運河的絕世繁華已經盡散,時間像一張巨大的帷幕,把曾經的光芒遮擋在了歷史的深處。當京杭大運河人文意義的存在已經化為民族、祖國的象征時,它早已越過人文抵達自然境界,這就令他有了無比深切的敬畏之情。
是個藝術娛樂的時代,人們懶得將時間消耗在對歷史原生態的尋覓上,真相被扭曲甚至妖魔化也就不足為奇。臺灣歌唱家張明敏一曲《我的中國心》宏觀上傳達了炎黃子孫熱愛祖國的心里訴求,這首歌的旋律、歌詞和首唱者都成了經典,很少有人會再從歷史教課書中去尋找答案,長城,黃河,這些元素被大眾公認為中華民族自然和人文的頂峰,這種看法順著這首歌更加久遠的傳播而更加深入人心,這就讓朱仁民這樣有獨立腦子的人特別不是味,有一種熬煎般的難受。
他覺得自己至少要和運河走在一起,不離不棄。也許它再不可能像隋唐那樣顯赫,也不會再有明代那般愜意,康乾這段上百年的盛況也只能是昨日黃花了,要時光倒流是癡心妄想。但是,駁岸不該是塌陷的,水道都要是暢通無阻,搭一排臨河的暖凳、砌一個息腳的涼亭,讓水流清澈叫污染環境的廠房遷走,功能不再的運河母親首先得眼目清亮,一張最能展示國家形象的名片,總應該是干干凈凈,起碼讓別人更是讓自己看著舒服。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